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設計與實踐

時間:2022-06-05 10:44:32

導語: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設計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設計與實踐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和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在校生為例,隨機抽取了該校2012級不同體育專項的5個班級共154人作為研究對象,并于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進行了教學實踐調查。為了提供有效數據,研究設計中綜合采用了問卷調查、訪談、實踐觀察、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期保證數據信息收集的科學合理。第一階段:學期前的問卷調查。問卷設計:根據研究內容,遵照問卷設計的原則,設計與體育課程有關的調查問卷。征詢相關專家意見,對問卷信效度進行修改、補充,最后形成正式問卷。本次調查問卷發放154份,回收14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8%。第二階段:將研討課模式導入體育理論課,根據前期調查結果,科學設計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實踐教學模式,在過程中觀察探究,以期發現學生的前后差異。第三階段:學期結束時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并隨機抽樣進行訪談,總結分析學生在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模式下取得的學習效果。同時,再次設計更加科學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范圍為第一階段上交問卷的學生,共計發放問卷146份,回收146份,回收率100%。此外,在確保調查問卷效度與信度的基礎上,研究者還走訪了相關高校專家和一線公共體育課教師,旨在更加詳實的掌握當前公共體育理論課的教學現狀,更好的結合調查結果對相關數據進行歸納整理與邏輯分析。

二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設計理念

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基于研討課(Seminar)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討課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的大學為了擺脫宗教束縛,提倡學術自由的改革理念。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到大家庭之中,更快地進入到大學學習的狀態,我們開設了Seminar課程,目的是能夠讓學生從研討課的形式中找到學習體育知識的方法和興趣,近年來效果明顯”。臺灣高雄大學全校5000多名學生,體育項目設施16種,學生在傍晚的時候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場地設施利用率較高。相比之下,浙江中醫藥大學在校生12000余名,體育設施種類12種,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人數不多,場地利用率一般。而本研究的公共體育理論課設計理念就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并利用當代相關熱點事件作為輔助材料,保留了研討課教學自由的原則。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配合引導的中心思想。

三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設計方案

作為一線的高校體育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有時間與精力對所任教的班級開展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在實踐中,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兩周安排一次,一學期6學時,共有5個班級154人參加,5~6人分為一組,每個班大約5個組,共25組。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以拓展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為主,目標定位于學生的思想、行為和藝術培養。研討課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步驟1,學生分組、教師擬定題目、學生以組為單位收集資源撰寫報告;步驟2,學生借助PowerPoint為載體分組報告,以師生共同研討的形式拓展課題;步驟3,學生整理課程內容,并將其傳至微博,以期繼續觀察學習。分組報告限時10分鐘,每次研討課上學生至少提問一次,每組報告負責人必須輪換。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確保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上課質量。此外,在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中,課程目標的設定是核心,目標范圍是當代大學生體育理論課中的焦點問題,根據課程目標設定教學主題。圍繞主題設計活動流程,收集主題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并依據研究報告的質量、研討活動現場的表現以及師生互動的效果作為課程評估的主要指標,以期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研討模式。

四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實踐結果與成效分析

1激發學習興趣,彰顯體育精神

上課遲到、出勤率低,學習目標模糊、學習興趣缺失等現象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本研究第一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只有24人有具體目標和計劃,占總人數的16%,對未來發展沒有明確目標呈迷茫狀態的69人,占總人數的47%。曾經有夢想并一直堅持的有21個,有過夢想但沒有堅持的有72個。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具有消極被動、自我中心、依賴心強、實用功利等負面表現。正是由于這些負面現象存在,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與教學效果。在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中,用發人深省、扣人心弦的題材進行體育精神的傳播,能最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安排前期以體育勵志故事為主題,學生收集與主題有關的文字、視頻和圖片,以組為單位匯報感受,分享感受后進入師生討論環節。在此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圍繞著“成功”和“失敗”這兩個主題分組開展報告,如“田徑場上最偉大的失敗者”、“世界上最偉大的勝利”等等。在體育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通過設定有針對性的公共體育課研討主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水平,這都為創設良好的教學秩序提供了保障。

2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傳播體育文化

團隊協作是我國一直十分推崇的組織文化,而現今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獨生子女的增多,加上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特立獨行、獨來獨往、自私自利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開始凸顯。在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實踐過程中發現,大學生剛剛組建團隊時,只急于分配任務,沒有考慮團隊成員的特點和能力。任務反饋時,多數同學對自己的缺點不以為然,而且反饋方式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在組內分頭開展工作時,只考慮到優先完成自己的任務,對團隊成員的任務完成情況漠不關心。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提倡相互討論、互相幫助,這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形式開放的課程討論環節,為大學生提供了大膽發言的舞臺,課后通過博客繼續交流,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在實施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逐漸增強,彼此之間都主動接觸,互相承擔團隊內的任務,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明確體育價值,發揚“終身體育”思想

體育的價值因社會和個人需求的不同而不同,總結歸納其包涵了個人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人文價值。體育運動促進人體健康,參加體育比賽獲得個人榮譽,是個人價值的體現;體育賽事、體育彩票等能為社會經濟帶來效益,是其經濟價值的體現;不同級別的體育比賽為不同膚色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供了平臺,這更是其政治價值的體現。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引導學生明確體育對自身的價值,從理論層面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觀念。實踐結果顯示,學生在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之后所參加的多科課程出勤率得到了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也理解更加深刻,課程作業完成的質量也有所提高。通過兩次問卷調查也發現,學期結束時146名學生中的116人主動參加了課外體育運動,比學期開始時多了31人,而且一周鍛煉3次以上的人增幅明顯,多了27人。

五結論與建議

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設計基于研討課的基礎,明確課程目標、拓展課程形式、提出課程要求,在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模式下,通過三個步驟來完成。課程設計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充分的發言權;學生積極性,設計主題新穎熱門,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協作性,以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共同完成任務,增進學生之間聯系。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發揚“終身體育”思想。與此同時,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的主題從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價值三個方面設計,能夠轉變學生思想,讓學生深入了解體育,快速掌握體育常識。學校體育理論課在體育課程所占比例較少,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需要一定的時間段去引導學生,理論課時需要保障。公共體育理論研討課需要打造教師團隊,以體育教師為主要引導者而進行的體育理論研討課對學生和教師都有益處,為了豐富體育理論研討課內容、提高活動質量,應適時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提升理論研討課程掌控能力。

作者:顧碧威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