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以人為本公共體育教學改革
時間:2022-12-21 08:50:02
導語:淺析以人為本公共體育教學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人為本理論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與戰略方向,本文對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進行詳細闡述,對提升高校學生的全面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公共體育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缺乏科學規律的運動也正逐漸成為危害我們身體健康的絆腳石。據國際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每年因為缺少體育運動而死亡的人數在不斷上升,一些因為不經常運動而導致的心理和生理疾病的人數也在增長,例如抑郁癥、冠心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等。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提高人們對“運動健身是控制慢性疾病最重要、最簡單而有效的手段”這一意識,就推出了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宣言。國務院2009年批準將每年8月8日設定為“全民健身日”,2011年了關于全民健身計劃的通知。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覺醒,我國國民越來越重視鍛煉、健身,從各個方面提高生活水平,包括改善他們的各種素質,所以各種健身場所、公園操場,健身者們的身影比比皆是。高校是青年人才成長的搖籃與園地,承擔著培養國家各行各業重要知識型與技術型兼備人才的重任,高校教育不斷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簡直體系輸送高思想覺悟、高專業素養、強身體機能的建設者與開拓者。高校公共體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培養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習慣,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強化學生的身體機能,使得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體魄與精力應對以后的社會生活;一方面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承受機體的疲勞與肌肉的酸痛,培養學生的毅力與韌性,提高大學生對事物的關注度與凝聚力,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身體管理機制與情緒管理機制。
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現階段受到就業壓力與就業率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目前存在一系列問題,影響了體育課堂的教育效果。1.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目標偏移。20世紀末,知識已經成為社會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的21世紀,勞動者的素質與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因此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專業素養水平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重點與教育方向過多地側重于對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教育與實踐操作經驗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專業技能與身體技能方面存在嚴重的失衡現象,一旦進入忙碌的社會工作與生活中,不夠強大的身體機能與較差的免疫力會使得學生極易生病,猝死現象發生的年齡段已經逐漸向低齡化方向發展。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僵化?,F階段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以教師教學為主,課程教授內容與課堂時間的掌控者仍舊為體育教師,體育教師開展課堂教學需要按照課堂教學任務以及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推進,而學生則作為被教育者,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與傳遞的體育知識。此外,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單一化現象明顯,最常見的體育活動即為跑步、做操,這些體育活動相對枯燥無味,活動內容千篇一律、缺乏人文關懷,導致學生喪失對體育學習的興趣與關注,久而久之會對體育教學產生厭學心理,學生與體育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會進一步被磨蝕,體育教學長此以往會形成一種流于表面的形象教育工程。
三、以人為本理論
2003年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與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根本在于統籌兼顧?,F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技能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是轉向集德智體美勞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才,高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都應發生相應的轉變,轉向培養兼具扎實專業背景與強健身體體魄的優質青年人才。以人為本的理論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現狀的變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發展方向,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當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文主義精神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促進學生身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建立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學習機制、教育機制與成長機制。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改革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可以實現學生在專業基礎與身體機能方面發展的均衡性,使得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具備強大的體育素養與體育意識,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后仍然能夠選擇適合自身的體育活動保持運動與健身,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四、基于以人為本理論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措施
以人為本理論是推進高校公共體育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這一指導思想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以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教學出發點與基本原則,真正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落實到高等教育教學的人才培養中,推進我國高校體育事業的深化改革與進一步發展。1.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改革。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應當充分體現人本主義,針對公共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適時調整公共體育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以適應與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社會需求。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不應是僵化且一成不變的,而是應當融入人本主義思想,充分考慮學生的關注點與興趣點,設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且能夠符合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目標的課程內容,借助現代強大的信息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豐富多樣的室外體育活動,全面開發學生的身體機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當轉換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角色定位,公共體育課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輔助教研作用,這樣的角色轉換可以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盡情發揮、自主學習,課堂以學生交流與自由活動為主,讓學生自發自己、充滿興趣與好奇心地參與到公共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對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3.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改革。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改革主要是改變原有的評價體系與評價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的專業體育知識進行測試與考核,而是向考核體系中納入體能測試成績等其他指標,豐富評價考核內容,同時,考核時充分考慮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個體差異,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使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指標更為合理科學,有助于對學生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與能力的培養。4.以人為本的師生關系培養。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應當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角色配置,體育教師應當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與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化發展,不僅在課堂上關切學生,課后也應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僅關切學生的體育成績與教學成效,也應當關切學生的心理與心態狀況,這不僅可以構建師生之間無障礙交流機制,有利于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能通過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境,提升教學成效。
五、結論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是當今時展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高校教育應當在關注學生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掌握扎實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身體機能與身體素質的培養,健全學生的健康型人格,推動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惠.以人為本視角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體系的革新建議及必要性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03):200-202.
[2]姜曉宏.以人為本視野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創新與重組[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4):101-102.
[3]劉云朝,顧躍.“人本主義”視角下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6):96+103.
[4]岳吉方,任元波.高校公共體育街舞課程教學與社會專業街舞培訓的比較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01):108-111.
[5]陳玉清.以人為本視野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改革與運思[D].湖南大學,2011.
[6]石先彬,袁海強.探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之價值取向問題[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01):105-107.
作者:高峰 單位:平頂山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健康中國”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研究
- 下一篇:高職公共體育課教學質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