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思考
時間:2022-10-20 08:35:27
導語: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全面提高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燈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在剖析當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現狀基礎上,淺談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評價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全面提高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以及高校體育教學內涵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體育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的原則,對體育“教”與“學”的過程及其結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和量評工作。具體而言體育教學評價,既要依據教學目標又要結合教學原則,既要對教師的教評價也要對學生的學評價,既要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又要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既要重視量評工作還要重視價值判斷。但是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評價目的定位不準確、評價方法單一、評價內容競技化、評價主體局限性等問題,不利于逐步建立適應新形勢、科學化的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現狀
1.對評價不夠重視。在就業引導教學的背景下,因用人單位在選材中更關注大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等,而對學生是否具有運動興趣愛好、具有團隊合作的體育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關注較少、甚至不關注,導致高校對體育教學重視度不夠;只要學生體育考試不掛科、畢業體質測試達標,大部分學生對體育教學態度是淡漠的,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就變得尷尬了。
2.評價目的定位不準確。體育教學評價的目的:一是評價教師的“教”,檢驗教師的教學過程和結果,為提高教學質量作參考;二是評價學生的“學”,了解學習過程及結果,使學生進步,實現全面發展。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不乏流于形式,為評價而評價,甚至把教學評價當做教學目標,課程結束評價也就結束了,或者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評價與課程目標背離。
3.評價方法單一。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絕對性評價。而終結性評價無法及時對教學信息反饋、無法幫助師生及時改進教學;絕對性評價對“個體差異性”考慮不足,不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實現全面發展。所以,評價方法單一無法對體育教學進行全面評價;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全面發展;無法實現評價方法對體育教學的促進作用。
4.評價內容競技化。因受競技體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學校體育評價內容上只重視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技術評定的評價。但高校體育畢竟有很大不同,用競技體育的要求來評價學生是不合理、不全面的。經常有身體素質較好、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不怎么努力就能得高分;而那些身體較差的學生,不管怎么刻苦努力也難取得高分甚至只能勉強及格,這些學生便會喪失對體育的積極性。因此,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全面教育,將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幅度納入評價。
5.評價主體局限性。體育教學評價主體主要局限于教師,而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這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評價作用。同時,對體育教學了解和關注的其他教師、社會熱心人士、學生家長等被排除在評價主體之外。這不利于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二、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建議
1.轉變對評價的觀念。轉變師生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觀念,須進一步完善學校體育立法。2003年實施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簡稱新《綱要》)規定: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2011年在調查師生對體育教學評價的態度的統計結果顯示,選擇重要和很重要的教師和學生的比例分別為78.4%和64.3%,可見法律的評價指引作用讓體育教學評價更被重視。轉變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觀念須進一步落實“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教學理念,從思想上更加重視“一切為了學生”,強調體育教學評價作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2.評價內容全面化。新《綱要》規定: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三個方面。20世紀末美國體育改革便將學習態度、努力程度作為評價內容。以最佳體適能課程為例,具體分為五個方面:健康體適能評價內容各部分所占比例:健康概念知識25%;健康測驗20%;身體活動的努力水平25%;健康技能的應用20%;對身體活動的態度40%。所以應全面對體育教學進行評價;同時強調對學生學習評價,重視其對理論掌握情況、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技能掌握情況等;增加評價考核項目的多種選擇性,讓學生有充分自主選擇權。更加全面、更具針對性、科學合理的評價內容,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鍛煉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目標,最終形成終身體育理念。
3.評價方法多樣化、綜合運用。評價方法的意義在于客觀、全面、高效地反映評價的結果;為評價結果的得出提供科學、合理途徑。評價方法多樣化、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有利于對體育教學進行全面、客觀評價。對體育教學評價時應堅持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有利于將教、學的準備、過程、結果各環節納入評價,讓評價結果更及時、更全面;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有利于將學生努力程度、興趣等納入評價,更符合全面發展、個性發展需要;堅持師、生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確保評價更客觀。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應對評價方法和運用方式進一步科學地豐富和發展。
4.評價主體多元化。大學生是具備一定評價知識的群體,他們能夠實際參加體育教學的評價活動,并能對自己和他人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強調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學生作為體育教學對象,對體育教學擁有發言權,學生的評價對體育教學有重要促進作用,是“教學相長”的重要手段。重視師、生的自評和互評,同時不能忽視包括其他教師、關心高校體育教學熱心人士、學生家長等的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有利于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客觀、全面、合理地評價體育教學過程和結果,更好地促進體育教學發展。
作者:楊天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毛振明主編.體育教學論[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樊花梅.淺析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現狀[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01)
[3]蘇曉紅,王曉春.新教學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實施現狀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06)
- 上一篇:高校體育管理論文5篇
- 下一篇: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壓力影響因素與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