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育訓練實踐探究
時間:2022-11-23 08:41:13
導語:高校體育教育訓練實踐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在于才干智力,更要求人才擁有強健的體魄。因此,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高校,既要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更要逐步完善體育教育訓練模式,讓學生意識到體育訓練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投入身體鍛煉中。文章將從當前高校體育訓練存在的問題入手,并提出幾點訓練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育;問題;訓練策略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并非純粹的人才的競爭,更重視體能體質的競爭。尤其是在終身體育理念傳播下,人們強身健體的意識也愈發強烈,高校教育的存在便是為社會提供更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教學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高校如何積極宣傳健身強體的益處,通過強化體育訓練來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值得體育教師深究。
一、高校體育訓練存在的問題
首先,體育訓練模式滯后化。就當前高校體育訓練模式來看,多數高校仍舊采取固有的訓練模式,只將重心放在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上,對于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缺乏關注,采取統一標準,無差別式的訓練,極大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長久以往,只會讓學生對體育訓練產生厭惡心理,且運動技能也難易有效掌握,若想取得較好的訓練成效難度較大。其次,訓練場地、設備設施不夠齊全。體育訓練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訓練場地和體育器材,但部分高校在體育器材設備上的投入較少,有些學校尚未建起塑膠跑道等,因場地與體育器材都難以滿足訓練和學生學習需求,這顯然也不利于體育訓練活動的進行。再次,訓練內容過于繁雜。為了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多數高校在體育訓練內容設置上較為繁雜,在規定時間內,顯然較難完成,致使體育訓練流于形式化,學生難以從訓練中真正學到體育知識。且部分高校訓練內容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跑步、跳遠、投擲等基礎項目訓練上,并沒有深入研究學生的運動需求,再去開設學生可接受的更高強度的訓練內容,不利于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最后,訓練方式較為陳舊。大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師更重視運動技術技能的培養,訓練手段也是以專項訓練為主,自顧自地對學生施教,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評價學生的訓練成果,也往往以成績來定論,對于學生訓練過程的表現較為忽視。此外,體育訓練并非純粹體育教學,更重要的是還要傳輸一些終身體育、自主鍛煉的理念給學生,但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并沒有注意到這點,如此訓練出來的人才顯然和社會所需的人才標準相悖。
二、高校體育訓練的實踐策略
首先,更新教學理念。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時代的快速發展,若想讓高校學生更好地適應日后的社會就業,高校體育教學理念也應當及時更新,體育訓練時應當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身心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來創新訓練方式,不應將訓練內容只局限于運動技術技能的掌握上,更要多挖掘一些新的訓練項目,例如瑜伽、拓展訓練等新內容,以豐富的訓練內容來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同時,在訓練過程中,還要適時傳輸終身體育的思想,提高學生自主鍛煉意識,真正意識到體育訓練是一件終身有益的事。其次,為了更好地展開體育訓練,高校還應當積極爭取政府、社會的資金投入,逐步完善訓練場地和體育器材,并通過調查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投入資金建設基礎設備,以為學生體育訓練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能感受到參與鍛煉的樂趣所在。
再次,高校體育訓練既要傳授給學生運動技術技能,更要重視學生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通過讓學生學習相關的體育理論知識,使其認知到學習體育的重要性,且學生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對于后期實戰訓練的進行也大有裨益,學生將能更熟練運用教師所傳授的體育技術技能。只有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體育訓練成效,讓學生學有所獲。
最后,體育教師作為學生體育訓練的指導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改善訓練方式,在掌握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后,有層次地制定相應的訓練方式,如籃球訓練,對于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訓練基本的運球技能,適當進行投球技能訓練;體育能力中等的學生則在前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難度,進行進攻防守動作訓練;體育能力較好的學生需要熟練掌握前兩者的技能。通過分層次的訓練方式,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此外,對于學生體育考核也必須綜合學生技能掌握情況、課堂表現、體育觀等多方面內容,使最終的考核更具科學性和公正性,學生才更有動力去參與體育訓練。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因此,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基地,高校必須應時而變,及時革新教育理念,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技能,還要科學指導學生進行體育訓練,不斷擴展體育教學空間,完善體育訓練內容,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以為學生未來生存于多變的社會中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劉杰.高校體育教學訓練的探究和改革[J].科技、經濟、市場,2015(10):232-232.
[2]尹瑞欣,朱紅江,睢強.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互動發展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8):66-66.
作者:張巧玲 單位:晉中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R酒店現金管理及內部控制研究
- 下一篇:鄉鎮農機管理安全生產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