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參與公共服務研究
時間:2022-03-05 10:58:27
導語:高校體育參與公共服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并對高校體育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必要性進行研究,認為高校體育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必要性是高校實現體育資源公益性的要求、高校體育促進全民健身的要求、高校與社區實現共同發展的要求、高校體育推進和諧社會的要求。
關鍵詞:高校;體育資源;公共服務;必要性
公共服務是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是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公共事業發展,為公眾參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保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是黨和國家的重要目標。公共服務的形式多種多樣,其所依托的組織結構也是多元的,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構建群眾性的多元體育服務系統。地方高校作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重要的連接點,具有豐富的體育資源,應積極承擔職責,做好對外體育公共服務工作,為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文從高校體育的職責、政策法規的精神、社會群眾的需求以及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等幾方面出發,分析了高校體育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參與公共服務的必要性,來引導高校做好公共服務工作。
1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
1.1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的定義。地方高校對現有的體育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科學配置,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面向社會群眾公開校園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社會群眾健身需要的各種舉措,被定義為高校體育公共服務[1]。另外,高校參與社會公共服務不只是向公眾提供健身場地、器械設施等硬件支持,還包含健身咨詢、指導以及體質監測等服務。1.2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的內涵。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職能是為公民的體育活動提供物資保障和信息服務。根據公共服務表現出的基本水平,它可以被劃分為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兩類,其中,基本公共服務是指政府為滿足群眾公共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帶有教育性質的義務服務,高校體育公共服務便在此范疇。由于基本公共服務以提高全民的基礎性福利水平和基本社會權利為主要目標,所以,高校體育公共服務不僅要滿足社會群眾基本的體育需求,而且,還要滿足社會群眾較為直接的體育需求,為此,高校體育公共服務可以被劃分為全民健身服務項目和體質監測服務機制兩大類。前者主要致力于組織服務、健身指導、健身器材的提供以及健身項目的研發和推廣等;后者則服務于群眾體質建設及其情況變化的追蹤等,用以提高群眾對體育鍛煉和個人身體素質的關注度,進而促進全民健身項目的發展。另外,由于高校的發展水平和專業設置等基本情況不同,其在公共體育資源的占有率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高校體育公共服務在體育資源的供給方面也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高校自身的基本狀況和特征有效開展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工作。
2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的必要性
2.1高校體育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要求。高校的政府屬性決定了公共服務是高校的基本職責,在中國,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構的行為主體,是通過下設的職能部門和權力機構來履行國家職能和行使國家公共權力的。而地方高校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的一部分,既有代表國家行使公共服務的權力,又有履行高等教育的義務。所以,地方高校參與社會體育公共服務屬于廣義的政府范疇,是高校履行自身基本職責的表現。高校作為國家的精神高地已經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領地,地方高校作為弘揚先進文化的主陣地,既要建設一種能推動社會發展的校園文化,又要成為這種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傳播者。顯而易見,現代高校不只是培養人才、研究科學和儲存知識的場所,而應該成為服務社會和推進社會發展的助力[2]。所以,從高校的政府屬性和基本職責來看,我國地方高校既有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責,又有為廣大社會群眾健身提供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的義務。2.2高校實現體育資源公益性的要求。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高校都由政府出資建立,屬于公益性資源。維護教育資源公平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體現高校教育本質和資源價值的具體表現。高校體育資源指的是高校開展體育活動所能調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以及信息資源的總和。高校體育場地及健身設施在保證本校師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與社會體育設施互為利用,已經成為了社區體育的顯著特征。我國曾在《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一系列文件中明確規定,在不影響高校校園安全和正常體育教學的前提下,地方高校在課余及節假日期間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向社會開放高校體育場地、基礎設施和健身信息等資源;各種國有的體育場地也均要求面向全社會開放。除此之外,自2006年起,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教育部聯合在全6國范圍內逐步推行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群眾開放的政策;2008年出臺的《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公眾開放試點工作方案》,針對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做了具體的指導方案和規劃要求,用以探索和建立高校體育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長效機制。另外,北京等眾多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對應的法規,明確提出了高校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的要求??偠灾咝T诓挥绊懻sw育教學和保證本校師生體育娛樂的前提下,參與社會公共服務活動,為校外群眾提供優質體育資源以滿足其健身,是地方高校貫徹國家法規政策的要求,同時,也是維護高校體育資源公益性的需要。2.3高校體育促進全民健身的要求。21世紀,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點,但是,受制于政府財力供給不足和社會體育公共資源欠缺等眾多因素,目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群眾的健身需求[3]。盡管政府在體育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受重視體育成績而忽視健身鍛煉的傳統觀念的影響,體育經費在群眾健身投入方面嚴重不足,致使全國范圍為內群眾體育場地和設施極為匱乏,公益性體育服務短缺,群眾健身深受影響。我國社會體育資源相對不足,全民健身事業任重道遠,面對持續增長的鍛煉人數,提高現有體育資源的使用率,是緩解社會體育資源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的體育資源大多集中在教育系統。據統計,高校除課余時間和各種節假日外,在正常開館時間仍有七成未能落實對校外群眾實施開放的政策,高校體育場館和設施也有半數以上處于閑置狀態,若是將這部分校園過剩體育資源充分利用,可以極大地解決社會體育資源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高校還具有體育人力資源上的絕對優勢,這里不僅有體育理論知識淵博和體育實踐能力強大的專業健身教師,而且還有眾多校內體育骨干參與的體育社團和俱樂部,甚至是高水平體育愛好者和體育專業的學員等,這些高校體育人力資源能有效引導社區群眾科學健身??傊?,在社會體育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國,高校體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需要。2.4高校與社區實現共同發展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體育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就是將校園體育資源納入社區體育的大系統中,并利用自身優質的體育資源發揮高校的主導作用,組織和管理社區群眾進行科學而高效的健身,提升社區群眾生活品質,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發展,進而推進社區穩定和繁榮[4]。另外,社會公共服務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求。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應該以開放的姿態與社會融合,高校體育參與公共服務不僅可以引導社區群眾接受體育教育,進行科學的體育健身,相對應的,社區群眾體育服務也為高校體育人力資源實踐提供了廣泛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既滿足了社區群眾體育健身的需求,而且還提高了高校在本地的形象和知名度。除此之外,高校參與公共服務可以解決部分體育運轉經費的問題。高校將一批檔次高、質量好的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進行有償開放,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社區群眾的體育消費,還能給學校帶來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利用這部分經費不僅能適當提高體育服務人員的福利待遇以帶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解決了高校體育維修經費短缺的狀況。所以,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服務是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也有利于促進群眾健身和社區穩定發展。2.5高校體育推進和諧社會的要求。2.5.1高校體育公共服務有利于提高公眾健康水平。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和諧以人的和諧為基礎,而人的和諧又以人的身心健康為根本。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正在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肥胖和近視比率居高不下,中青年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人數持續增加,老年人病痛纏身等現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所以全民健身工程的推進勢在必行。近年來,文明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歡迎,我國的體育人口比重也在不斷增加。高校體育公共服務為群眾健身提供場地、設施和信息等一系列便捷服務,方便了社會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為全民健身的實施和終身體育的推行提供了契機,有利于群眾從體育健身中獲得身體拓展和精神享受,進而促進人體身心和諧發展。2.5.2高校體育公共服務有益于促進社會公平發展。體育公平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具有與教育公平相同的性質,它們都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依法享有接受知識教育和體育健身的權利。隨著全民健身觀念的深入和終身教育的發展,社會體育資源的需求劇增,加之體育資源本就分布不均的狀況,所以,公民依法平等享受體育健身的權利無法得到滿足,而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體育公平已經成為全社會的熱點問題。另外,從教育的角度看,修身是教育的基本環節,而終身體育則是終身教育的組成部分。所以,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滿足社會群眾健身要求,是公民依法享受終身教育的權力,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方式。高校教育資源完備,體育資源優厚,人力資源豐富以及信息資源靈便都為高校參與公共服務,實現教育公平和體育公平提供了條件。高校體育資源共享滿足了群眾健身的要求,有利于社會的公平發展。總之,高校參與公共服務的行為,加快了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推進了社會文明進步及和諧社會的進程。
3結論
高校體育參與社會公共服務是履行基本職責的體現,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向社會提供優質的體育資源和信息服務,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體育公共服務和群眾健身之間的矛盾,有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韋紹華.高校體育公共服務職能的發展探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5,30(5):128-131.
[2]肖漢銀.淺析高校服務社會職能之歷史演變[J].理論月刊,2009(12):84-86.
[3]李麗,張林.體育公共服務:體育事業發展對公共財政保障的需求[J].體育科學,2010,30(6):53-58.
[4]張永保.我國高校體育公共服務必要性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6,35(3):137-141
作者:徐早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體育部
- 上一篇:高校體育場館體育保險機制研究
- 下一篇:終身教育高校體育教學新發展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