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分析

時間:2022-12-17 09:24:24

導語: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分析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分析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的形成要素:家庭健康教育管理缺失,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健康意識淡化,智能化生活方式壓縮體育鍛煉時間和空間等;指出了目前體育教學存在的弊端:專業師資薄弱,課程教學目標模糊,教學資源不到位,教學內容同化無差異,教學評價單一等;建議對體質弱勢群體進行差異化管理、明確教學目標應著力于培養學生健康知識獲得和終身體育意識形成、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應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專業師資;教學目標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差”問題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焦點,各種報道和爭論紛至沓來,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解決大學生體質差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難點問題。目前高校受教育者的人群特征在體質健康方面呈現出多樣化,肥胖、瘦弱等特形生,高度近視、大齡及殘障、病弱學生群體的不斷增加,形成了高校的體質弱勢群體,這種狀態仍有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了解這種群屬在高校接受體育教學的現狀,采用體育教學進行干預,是高校體育工作者肩負的時代使命。

1.體質弱勢群體的定義

根據當前學生體質發展特點,為了便于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將其分為體質正常型和體質異常型兩類。體質正常型是指能夠較好完成現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并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學生;體質異常型是指不能夠較好完成現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并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學生。后者通常是指體型過度肥胖或瘦弱,以及病、殘障的人群,即“體質弱勢群體”。體質弱勢群體的劃分標準由一個充分條件和兩個基本標準構成:充分條件是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疾病或身體有殘障的人群;基本標準之一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標準之二是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測試結果在以下范圍的人群:BMI<20(偏瘦),或BMI≥26.5(肥胖)。達到以上充分條件或兩個基本標準的學生群體基本可被確定為“體質弱勢群體”對象??紤]到個體差異的特殊性,把身體素質過差者也列入“體質弱勢群體”范圍。隨著我國高考政策的放寬,一些大齡(30歲以上)、少年(18歲以下)及婚育人群等也有可能被納入體質弱勢群體行列[1]。

2.體質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

2.1家庭健康教育管理缺失。家庭教育是人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過程環節,人的行為習慣受家庭生活影響較大,家長應背負管理教育孩子的義務和責任。家長對于學生健康管理缺失主要受自身健康知識水平、經濟能力和價值觀等因素影響,特別是在督促引導孩子開展體育鍛煉、合理飲食、財物管理上管理缺失。主要表現為:家長自身不開展體育鍛煉,也不帶領孩子參與鍛煉,孩子和家長生活圈集中于家里和商場超市,造成了體育鍛煉不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給孩子優質的飲食待遇成為某些家長共識,孩子偏食,暴飲暴食,食用高熱量物質比比皆是,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瘦弱(營養不均衡)和肥胖的形成;近期校園周邊五角食品店、健康衛生得不到保障的飲食攤點密密麻麻,成為殘害學生身體健康的另一種途徑場所。2.2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健康意識淡化。在考試和分數的教育評價指揮棒下,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文化課的學習,以謀求獲得更好的受教育條件、更好的工作和薪酬,而寧愿放棄業余時間從事體育鍛煉。應試教育仍主宰著學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方式,在功利因素的驅使下,有些高校為了追求靚麗的考研指標,將課程表安排為學生早晨學習英語,晚上則學習政治或高等數學,學生根本無暇來開展體育鍛煉,校方也從不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陽光體育運動,高校體育逐步走向邊緣化。隨著這種行為越來越普遍,學生也逐漸習慣于不重視體育鍛煉,體質變差,約束不利,繼續不重視的惡性循環。2.3智能化生活方式壓縮體育鍛煉時空。隨著智能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人們再也無需為了生活瑣事東奔西走,忙忙碌碌,但智能信息社會也存在弊端,導致了人的懶惰行為,從而導致肢體得不到更多有效的鍛煉。高校學生受智能化影響改變了學習生活方式,原來的三點一線生活圈進一步固化(宿舍—教室—食堂),活動空間窄化。當前學生手持手機現象普遍,手機儼然如肢體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有些學生為了滿足學習的需要,但是仍有玩游戲,浪費大好光陰的現象存在,沉迷于智能手機使得精力集中于一處,空間受限,又抽不出時間開展體育鍛煉,體質變差便是自然。

3.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現狀

3.1《標準》的區分和硬性挑戰。教育部關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辦法規定:因病或殘疾學生可申請免予執行《標準》;測試成績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參加三好學生、獎學金評選;學生畢業時《標準》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2]。政策因素使得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壓力分化,病、殘障學生得以關懷及照顧,而身體偏瘦、肥胖者和《標準》測試不及格者因成績差甚至不能順利畢業,《標準》頒布為體質弱勢群體的區分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也賦予高校領導和體育工作者改變體質弱勢的重要使命,開展教學干擾迫在眉睫。3.2特殊體育課程專業師資薄弱。吳燕丹在《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一文中指出:截止到2005年,我國還有23.53%高校沒有開設特殊體育課,在開設課程的高校中又有70%高校沒有較完整的教學大綱[3],同時全國有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機構,在5所國家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和2所地方師范大學設立了特殊教育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學位的專業教師,而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幾乎是一片空白[4],目前導致成為體質弱勢群體的屬因各有不同,必須得到專業化體育教學指導,而從事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多為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難以形成良好的育人對接,師資力量薄弱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體質弱勢群體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如人意。3.3教學管理弱化資源不到位。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一般采用“三自主”的“班級授課制”模式,既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授課教師和學習內容。學生通過網上選課的形式選擇體育課程。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部分高校不具備良好的軟硬條件,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地方院校辦學經費緊張,實施起來困難重重[5]。針對體質弱勢群體開設的特殊體育課程也受到沖擊,具體表現在:對目標群體的預前工作計劃不力,在開班選課前沒有對體質正常型與體質弱勢群體進行區分;教學場館不足,無法適量安排針對性的特殊體育課程供體質弱勢群體選擇,只能少量開班,無法滿足體質弱勢群體的上課需求;體育器材和設備多是競技運動項目設備,沒有購置康復練習等專業設備,或者經費能夠支持,但無安置的場館區域;由于學生課業較重,課表時段較滿,往往難以選到適合的體育課程。3.4體育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同化,評價單一。高校體育課程主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學習,針對體質弱勢群體的體質問題比較輕視,在學習運動技能還是增強體質健康上,體育教學目標模糊。目前許多高校在教學內容上選擇節奏慢,運動量小,柔和的太極拳、太極劍等體育項目作為教學內容,且有同質化發展趨勢,教學內容選擇不能有效迎合學生健康需求,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在授課方式、組織形式上還是與普通體育課模式一樣,基本沒有按體質弱勢群體特點與需要進行,教學內容枯燥單一,對體質增強幫助不大,無法達到當前形勢下的弱勢群體體育教育需求。教學評價上沒能注重學習過程和健康知識的獲得,因此有必要對涉及體質弱勢群體的體育教學加以改進。

4.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的教學干預

4.1對體質弱勢群體的規模及類別劃分。高校在新生入學時應明確體質弱勢群體的規模,對其以后接受大學體育教育有直接指導和幫助意義。由于《標準》測試項目簡單,便于學生自測自評,校方應在入學教育時,通過大力宣傳教育,《標準》自測等手段,迅速建立相應的體質弱勢群體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高校體質弱勢群體人人建檔的局面,同時加強對體質弱勢群體的追蹤調查及教學輔導;建檔后將體質弱勢群體劃分為三個層次:A-病、殘障學生群,B-《標準》測試不及格(59分),C-肥胖及偏瘦學生群。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也可開展自測自評進行類別劃分,通過明確規模人數及類別劃分,確定所需師資及開設班級數量。4.2明確體質弱勢群體的類別教學目標。考慮到政策因素的影響及大學生求學上進的需求,體育教學應使其能達到畢業時《標準》測試成績合格。群體自身條件的局限決定其終極目標應為掌握健康知識和提高改善體質,這種目標的定位符合體質弱勢群體所面臨的窘境及“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對于A類學生可不受政策的束縛,應以掌握健康知識為主,以功能性練習為輔,如運動營養,運動康復等。B、C類學生應以增強體質為目標,逐步達到正常型群體的體質。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應依據體質弱勢群體層次目標加以分化,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4.3因材施教。遵循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原則,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針對體質弱勢學生選擇適宜的、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使他們經過努力可以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如高校原有體育保健班涉及的病理、康復、保健等教學內容,適合病、殘障學生(A類)進行理論學習和康復鍛煉。對于B、C類學生可以多安排身體素質練習,增大運動量和提高運動強度,同時也要結合健康知識理論課和控制飲食和糾正不良生活習性,使其盡快恢復到正常學生體質水平,對于極特殊的個體可開展運動處方教學干預。4.4多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如果采用單純的競技指標來作為評價標準,肯定不利于學生取得好成績,挫傷他們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導致教學實際與教學目標的相互背離。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改變傳統的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結果性考試評價,注重學習過程和自我比較,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把評價指標轉向體育健康理論知識,運動參與,自身體質縱向比較等方面。由體質較差轉變向良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教師有耐心,持續跟蹤和指導。在這種評價機制的激勵下,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興趣將大為提高,必能為體質弱勢群體的體質增強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余子義 單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