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改革研究
時間:2022-02-11 09:56:21
導語: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體教融合為視角,探討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發展,梳理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的發展現狀,分析俱樂部改革的可行性,并提出體教融合推進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創新的四項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體教融合;俱樂部;改革創新
2020年8月,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涵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等8大方面的37項措施,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體教融合的內涵和意義
(一)體教融合的內涵
體教融合就是將學校教育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有機融合,統籌頂層設計,打破系統壁壘,統一目標,統一思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從“你和我”變成“我們一起”,實現學校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高素質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
(二)體教融合的意義
區別于以往的純競技體制、體教結合但相互獨立等形式,體教融合重新定位了體育應有的地位,重塑了學校體育教育體系和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價值,展現了體育運動增進學生身體健康、提高學生競技水平的雙重作用。體教融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新的舉措,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體現了體育和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體育院校競技體育與教育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改變競技體育脫離教育的現狀。在普通高等院校推行素質教育,有利于促進群眾體育的開展。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它不僅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還要求學生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而這些都可以通過體育教育實現。體育活動中有規則,可教育學生在社會中遵守規則,幫助學生塑造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優良品質。
二、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現狀
(一)俱樂部場地不足
近年來,高校招生數量逐年增加,但學校的場館數量卻沒有相應增加。運動場館是學生進行鍛煉的基礎,如果運動場館不足,學生的運動體驗就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例如,健美操、啦啦操、跆拳道、武術、搏擊等項目要求有專門的訓練館,否則無法正常開展訓練活動;部分新興體育項目,如輪滑、體育舞蹈、擊劍等場地資源嚴重不足,這將大大消減學生的運動熱情,導致學生無法達成理想的訓練效果。
(二)俱樂部開設項目不全面
當代大學生處在網絡自由的社會,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對于新興體育項目興趣濃厚。然而,大部分教師只精通田徑和三大球,為傳統的“一專多能”,無法滿足學生所需的“多專多能”。俱樂部開設的項目不夠全面,無法滿足學生個體差異,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三)缺少學校相關政策的支持
俱樂部的運行需要充足的經費和足夠的場地,這兩者都與學校密切相關,學校相關政策的支持對場館建設和經費投入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部分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沒有向學生收取會費,僅靠學校的經費投入運行,俱樂部經費十分緊張。
(四)俱樂部內部管理松散
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一般由學生管理并承擔日常的教學和訓練工作。由于學生自身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其他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難以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長此以往,將會造成俱樂部學員流失,不利于俱樂部的長久發展。
(五)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落后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多數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只是作為一個學生課外鍛煉的場所,缺乏制約學生和引起學生重視的方法與手段。俱樂部一般由學生授課,教學方法單一,評價方式一般沿用課堂教學評價,以考勤、技能完成情況為主,忽視個體差異,沒有對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有悖于人才培養目標,阻礙了俱樂部的長遠發展。
三、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改革的理論分析
(一)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體教融合倡導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訓練。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不受時間限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訓練時間;不受項目限制,學生可根據自身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興趣是最強的動力,學生對訓練時間和訓練內容感到滿足時,就會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興趣的支撐下長期堅持訓練,從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二)實現課內外教學與訓練的一體化
體育課外俱樂部是對體育課程的銜接。大部分高校只在大一、大二開設體育課,到大三、大四時,俱樂部就可以填補體育課程的空缺。俱樂部能對學生以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鞏固和提高,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專項進行繼續學習,通過四年時間的學習,熟練掌握一門體育技術。
(三)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意見》指出,要支持大中小學校成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促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等發展。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是國家大力倡導開展的項目,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也是一種創新的校園體育文化。學生通過這種新穎的活動模式,感受體育的無限魅力,享受不同的運動體驗。同時,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的發展還有利于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帶動學校體育乃至整個學校文化的提升。
四、體教融合推進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創新的措施
(一)整合資源,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立體化體育教學體系
根據《意見》要求,學校體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將培養和挖掘競技運動人才與學校日常的體育教育活動有機融合,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承擔起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任務,這就要求高校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更廣泛的體育教育教學體系。第一,注重健康教育內容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體育教學不止對技能的學習,更要有完備的理論體系指導技能學習、體育鍛煉。第二,強化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如跑、跳、投等)以及力量、速度、靈敏、平衡、柔韌等身體素質訓練。第三,提升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如球類項目、體操類項目等。
(二)增加場地設施,優化學習鍛煉環境
對于體育鍛煉而言,場地是先決條件,適宜舒適的場地設施和環境能讓人心情愉悅,有助于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兑庖姟分赋觯訌妶龅卦O施共享利用。對此,高校應引起重視并給予支持,保障俱樂部活動的順利開展。另外,俱樂部也可以通過租賃校外場地解決鍛煉場地問題。這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除了學校的供給,俱樂部的成員也要“走出去”,通過商業表演或社區指導等形式賺取俱樂部經費。
(三)增強項目和教師的多元化建設
《意見》提出要“制定體育教師在課外輔導和組織競賽活動中的課時和工作量計算等補貼政策”,這一建議可以大大提升教師參與俱樂部建設的熱情,教師的參與對于項目的多元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教師應根據俱樂部學生的需求繼續深造,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從“一專多能”逐步向“多專多能”轉變。同時,教師可以從各學院或俱樂部學生中挖掘技術和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助理教練,這樣在鍛煉學生的同時,也解決了教師短缺的問題。
(四)人文教育為先,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任何一門學科都要有理論的支撐。俱樂部要有完備的理論體系,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探索適合本校的理論體系,并結合實踐不斷對其進行改進。目前,大部分高校把體育課外俱樂部作為體育課程的補充,這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具有導向作用。高校在設置學生評價標準也要做到科學合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向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轉變,適當提高體質較差學生的過程評價分數,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體育并逐漸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結語
在體教融合視域下,高校體育課外俱樂部要努力解決以往存在的問題,進行以下創新措施:整合資源,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立體化體育教學體系;增加場地設施,優化學習鍛煉環境;加強項目和教師的多元化建設,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余訓練、高校體育競賽活動;堅持人文教育為先,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關靜紅.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開展的現狀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20):187-188.
[2]劉海元,展恩燕.對貫徹落實《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思考[J].體育學刊,2020,27(6):1-11.
[3]王登峰.學校體育的困局與破局——在天津市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1):1-7.
作者:王倩 林全國 單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 上一篇:APP教育理念如何構建家庭社會和諧關系
- 下一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及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