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體育論文:小康體育對群眾體育的啟發

時間:2022-02-16 09:09:21

導語:小康體育論文:小康體育對群眾體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康體育論文:小康體育對群眾體育的啟發

本文作者:張曉春工作單位:菏澤學院體育系

陽光體育運動是理論訴求的一面旗幟學生,祖國的未來,國家建設的后備人才,其體質對于國家的強盛起到重要作用,在2006年8月19日,在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承辦的“2006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向社會了一條消息:自1985年起,中國青少年學生在肺活量、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等方面指標連續20年下降,青少年體質的狀況與建設群眾體育強國這一宏偉目標存在較大的反差,此信息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震動,并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2007年1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在鐘南山等15位各界知名人士就增強青少年體質問題的上做出重要批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團中央三部委共同發起陽光體育,旨在促進2.7億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把陽光體育運動作為一面旗幟引領中國青少年群眾體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小康體育的奮斗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共同發展、體現和諧是不可動搖的指導思想中國30多年的改革成就雄辯地證明了,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走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對體育而言,堅持舉國體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群眾體育發展特色道路更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我國各方面迅速發展,為群眾體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機遇及有力支撐,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舉辦,青奧會的申辦成功、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申辦和舉辦等為我國群眾體育由大國向強國邁進提供了難得的體育環境和強有力的體育精神支撐。當然,對于中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譬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田徑和游泳共90枚金牌,中國僅獲得1枚,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較大;群眾體育中的區域體育發展、城鄉體育發展、青少年體育等都存在問題,既不能視而不見這些問題,也不能以偏概全來否定當代中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中國群眾體育的業績歸功于中國特色的群眾體育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群眾體育道路的經驗將為我國實現從群眾體育大國到群眾體育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北京奧運會后,體育界有關人士提出這樣的觀點:要想加快發展群眾體育,在競技體育的發展降低重視程度,這種觀點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小康體育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從近三屆奧運會,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取得了驕人的獎牌成績,但是在影響巨大的單項國際大賽中,如籃球世界錦標賽、足球世界杯、網球世界巡回賽等。另外作為體育運動的基礎項目———田徑和游泳,這些項目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這些項目對于衡量國家體育水平,對于體育強國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競技體育發展[2]。

貫徹全民健身條例,加強全民健身活動項目的國際交流意識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體育項目不僅特色突出、種類繁多,在國際體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項目有:武術、秧歌、舞龍舞獅、太極、氣功等數項目。全國農民運動會從第一屆農運會上的7個比賽項目增加到第六屆的15個項目、180多個小項的比賽,是農運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在項目設置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此外,各省(直轄市)、市縣區綜合運動會以及單項體育比賽,突出了鮮明的地方區域特色,我國的這種群眾體育特點體現了為自娛自樂和自給自足,但是規則意識和國際交流意識存在不足,缺乏國際視野和推介意識,本質說缺乏健身體育強國的動機和意識,致使我國群眾體育在國際上的地位略顯無力。而從國外傳入我國的一些大眾項目如:瑜珈、跆拳道、門球、輪滑等項目相比較來說,中國群眾體育項目的宣傳度還存在很大欠缺和不足,因此,建設體育強國不僅認真貫徹執行《全民健身條例》中一系列的相關體育法規政策,更需要借鑒國外經驗,就如何強化群眾體育(大眾體育)的國際意識、傳播意識進行認真的思考。把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作為發展農村體育的政府工程和系統工程在小康體育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一項系統工程,更是重點工程和難點工程,在建設中要統籌體育與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的規劃和綜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在保證向農民開放并方便使用的條件下,可以與附近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相結合。在著重抓好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著力培養和建立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的農村體育骨干隊伍,讓他們在開展農村體育活動方面,起到重要的組織和管理作用。要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閑的黃金季節,組織豐富多樣的體育下鄉活動,切實發揮體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3]。堅持中國特色的體育發展道路是理論建設的根本要求中國30多年的改革成就雄辯地證明了,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走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對體育而言,堅持舉國體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群眾體育發展特色道路更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當然,對于中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譬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田徑和游泳共90枚金牌,中國僅獲得1枚,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較大;群眾體育中的區域體育發展、城鄉體育發展、青少年體育等都存在問題,既不能視而不見這些問題,也不能以偏概全來否定當代中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中國群眾體育的業績歸功于中國特色的群眾體育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群眾體育道路的經驗將為我國實現從群眾體育大國到群眾體育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公平和效率是理論訴求的關鍵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必由之路,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和保持社會穩定。公平與效率也是評價社會制度的基本尺度,在全面建設小康體育過程中,公平和效率在群眾體育強國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注重公平。公平包括社會成員對社會資源占有狀況、對勞動成果分配狀況、社會規范及其適用狀況。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表。就體育來說,首先,是權力公平。體育權是教育權和健康權的一部分,無論家庭出身貧窮與高貴、無論男女、不管屬于那個種族、無論你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富有程度如何,都能公平擁有這種權利。因此,作為各級政府應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體育權得到保障,同時應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積極創造條件,為人們體育權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物質體育保證。其次,是制度公平。政府頒布實施的各種體育政策應盡可能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在制度面前公平,享有平等的體育發展權。再次,推進體育服務和機會均等化。所謂體育均等化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體育均等化是公民應享有的權利和現代政府應盡的公共服務職責;政府應提供最基本的公共體育資源,保證社會成員都有均等的機會參與體育。第二、兼顧效率。效率通常是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投入產出的比率。效率反映是社會生產水平的發展狀況。注重公平、兼顧效率在群眾體育強國建設中也具有其獨特的作用。兼顧效率說明我們要積極發揮市場作用,實施體育資源配置的最優化[4]。在小康體育建設實踐工作中,我們只有深刻理解把握公平、效率的真正內涵,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力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遵循體育發展規律,做到科學決策,為建設全面小康體育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