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體育反貧困問題詮釋

時間:2022-02-16 11:42:28

導語:國內體育反貧困問題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體育反貧困問題詮釋

本文作者:趙春花何英李維希工作單位:吉林大學

體育貧困人口的判定標準及產生原因

休育貧困人口的判定標準在我國對體育人口的判定提出了十分具體的標準即: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強度以上?!皣H上一般把每周參加7次體育活動、每次活動時間20-30分,為適宜運動強度,稱為經常參加體育人口。把以健康、身心娛樂或以提高運動成績為目標的每周參加3次體育活動、每次活動時間20-30分鐘,適宜運動強度,(中等以上運動強度)稱為積極主動參加體育人口。”[9]根據這個標準我們把每周參加體育活動不足一次的統稱為體育貧苦人口。其中將每年參加體育活動在26次以上或52次以下的統稱為邊緣體育貧困人口,將每年參加體育活動不足26次的稱為絕對的體育貧苦人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邊緣體育人口有轉化為經常參加體育人口的可能與需要。因此在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反貧困中應著重考慮邊緣體育貧困人口的轉化問題。但受我國當代國情的影響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產生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其組成成分也體現出多樣性及復雜性。由于產生的原因不同導致不同類型的人成為體育貧困人口。在我國由于物質的飛速發展精神的相對滯后,體育貧困人口問題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其產生原因可以說受方方面面的影響,但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體育資源分布與分配不均、傳統思想觀念、教育不平衡、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我國由于受地理環境及政策的影響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及沿海和內陸經濟差距十分大。據統計,“2007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31241元,西部僅為13073元,東部是西部地區的2139倍,雙方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也都差距懸殊?!保?0]反映出明顯的不平衡。據第3次全國體育現狀調查顯示“經濟不發達的農村人群構成了不鍛煉人群的主體。占63.0%。而參加體育鍛煉的城鎮人數(64.2%)要比鄉村人數(35.8%)多28.4%。由此可見,在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鄉村人數顯著大于城鎮人數。無疑與城鄉之間的經濟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差異所導致?!保?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體育參與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文化。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以及欠發達的城鎮,由于受經濟發展的制約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像在農村一般是關注與糧食生產有關的灌溉設施、住房問題及修路等,只有這些都發展上去才會去關心農民的業余生活方面,在農村體育發展中國家做了很大努力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只要農民收入水平沒有實質性的提高,農民對體育的參與就會大打折扣。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由于我國一直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的經濟水平差別大占有的體育資源也就不同,因而對體育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導致社會體育水準不斷的變化提高。最終導致越來越多經濟差的人口成為體育貧困人口。體育資源分布與分配不均體育資源的分布與經濟發展程度有直接關系,在經濟發達地區各種體育場館\俱樂部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經濟欠發達或落后地區體育場館及俱樂部等很少甚至沒有。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體育場地數量最多是廣東省,有77589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9.1%;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區,有1057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0.12%。另外我國長期以來一直貫徹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的體育戰略方針,將有限的資金大量投入到競技體育中,因此導致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發展的結構嚴重不平衡,而且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我國體育場地大多數屬于教育系統,占總量的65.6%,而對外開放率較低,僅為29.2$,開放體育場地利用率也不高。”[12]因此廣大農民及很多處于社會邊緣的人如農民工、下崗職工、來年人日、殘疾人,由于受體育資源的限制很難參與真正的體育運動中,因而使得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出現不均和不足的現象?;诖梭w育資源的分布與分配不均是我國體育貧困人口出現的一個基本原因。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長期以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成了一種中庸的思想,人們追求一種平穩與世界無爭的狀態,另外受:“重文輕武”“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等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人們把體育一般理解為野蠻的代名詞。因此,在意識中存在一種對體育的排斥。尤其在中小學由于學生的自我意識還不成熟,一方面受家長傳統觀念的影響,降低了其對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受應試壓力及體育教師的影響,對體育產生一些偏見,導致學生體育參與的權利受限,最終導致一些中小學生成為體育貧困人口的組成部分。正是受這些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居民的體育意識及體育消費觀念普遍較差,因而在我國呈現出一些中青年的知識分子及工人很少進行體育鍛煉,進而也成為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一分子。教育不平衡科教興國一直作為我國的重要戰略,只有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素質得到提高,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才會提高,只有人們學習了某種文化知識才會具有某種能力。教育平等一直是我們社會所追求的,但由于受地理位置、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我國教育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正是由于教育的不平衡導致一些人的體育知識掌握豐富,技術、技能比較強,而另一些人的體育知識較為貧乏,技術、技能較差。“在針對居民受教育程度的調查中,發現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通常受教育程度較低,高中(含中專)及以上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均明顯低于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人群占到了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的75.1%?!保?3]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是影響體育參與的一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受教育好的體育參與途徑與機會較多,體育能力強其體育參與意識較強而體育消費一般較高,受教育差的則相反,使得受教育差的對體育產生一種躲避心理,進而與受教育好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達不到社會體育參與水平而成為體育貧困人口。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受生理因素影響而出現的體育貧困人口在這里主要指兩種,一種是由于受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身體殘疾進而參與體育的能力受限的人;另一種是隨年齡的增加其運動能力減退的老年人。由于這兩種人的身體條件限制導致其體育能力較差,雖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一直堅持“以人為本”加大對其關懷,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區差異大導致很多體育中的弱勢群體難以達到社會體育的水準,進而成為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組成部分。

我國體育貧困人口反貧困的基本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出現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觀念、教育、環境等因素綜合造成的。因此只解決一方面的問題無法全面實現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反貧困問題,在體育貧困人口的反貧困中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工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綜合性,既相互獨立又互相配合,這里筆者主要從物質層面、意識層面、制度層面來討論體育貧困人口的反貧困措施。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在我國由于經濟貧困而導致的體育貧困人口是我國貧困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這些人應以政府政策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協調區域發展,擴寬就業渠道,保證這些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競爭的公平權利,提高工資水平,切實做到縮小貧困差距,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在其經濟收入提高的同時對其進行引導教育,使其認識到體育的功能與作用,增強其健康意識,進而促進其對體育的參與及體育消費,最終走出體育貧困。加大對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開發及體育資金投入,以保證體育貧困人口參與體育的物質基礎從我國兩次體育場地普查情況的比較分析來看,“調查顯示,‘四普’我國人均體育場地建設資金為31.06元,‘五普’僅增加了117.09元,‘四普’萬人擁有場地基數為5個,‘五普’僅增加了1.58個;‘四普’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65m2,‘五普’僅增加了0.38m2。”體育場地設施不足仍是當前導致我國體育貧困人口出現的一重要原因。從地區分布來看,西部地區是加強體育場地建設的重點。當地政府應抓住機遇積極加強西部地區體育場地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從城鄉分布來看,農村是加強體育場地建設的重點。有必要在政策和融資渠道上向農村給予傾斜,也就是說在農村體育場地經費投入上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保?4]針對我國社會上體育場館、器材短缺及功能單一的現狀,國家、當地政府與社會各體育組織應相互配合,根據實地情況合理開發當地體育資源,加大資金投入進行體育場館及器材建設,同時繼續深入開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的開放,保證人們參與體育的物質需要。針對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不足,當地政府及有關教育部門應相互協調加大體育經費的支出,根據《中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和《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等進行配備,從物質上給予保障,各級各類學校也應大力開發體育校本資源,提高對體育資源的利用。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及參與水平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體,只有其在學校期間對體育有一正確的認識,在其走向社會時才會從整體上提高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和參與,因而通過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進而將體育的先進知識、技術、技能等更好的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培養其體育的興趣,最終以養成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尤其應加強貧困地區的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據有關資料顯示?!?999年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有35萬人,其學歷達標率小學為80.68%,初中為64.08,高中為39.48%,而貧困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也遠未達到這一比例?!保?5]因此應加強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與培訓機制的建設,使部分教師的、學歷、職稱、能力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并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與學習,使體育教師及時掌握先進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以及交流教學經驗與技巧進而提高教師的的教學技術和紀念,最終將先進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傳授給形式,使學生這一群體騶從體育貧困的行列。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建設,提高居民對體育的認識及參與水平在我國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參與活動表現出很強的保守性、集群性、從眾性,因此要使人們參與到體育運動只,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既要做好組織宣傳工作,又要在人們參與體育運動中給予正確及時的指導,提高人們對體育的認識,保證人們參與體育的熱情以及安全性與科學性。但是由于受各地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只是擺設,基本處于一種“名存實無”的狀態。因此應與國家政策為導向,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化,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建設而提高我國居民對體育的認識,提高運動能力,養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從而消除體育貧困。強大眾傳媒對體育的宣傳性,使人們認識到體育的功能及價值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人們獲得信息更加便捷,途徑更加多樣。“社會調查證明;經??大w育節目的人,其體育參與意識也較強,其體育行為的頻度也明顯高于一般人?!保?6]由此可以看出有效運用大眾傳煤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體育意識及體育行為,進而使人們認識到健康的本質,認識到體育參與是一種健康投資,進而加大對體育的投入,促進其進行體育消費,有利于引導體育貧困人口走出體育貧困。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居民的收入基本都用在了看病、入學、買房子等方面,體育消費意識低下,只有解決了居民的后顧之憂,人才會有參與體育的動機和可能,尤其對體育弱勢群體在制度上給予保障的同時加強人文關懷。進一不加強和晚上農民參與體育的法律法規,只有積極建立農民參與體育的補償機制幾鼓勵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對體育的參與權利及機會。在國家《全民健身計劃條例》的指導下,各級各地政府制定符合各地體育參與實際的法規文件各級各地政府在制定體育的法規文件時應盡量考慮全面、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等,同時立足本地經濟發展加大對體育資源的開發,切實保障人們對體育參與的權利和機會。各級各地政府應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加強學校及機關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力度。另外由于我國研究體育法的人數較少,提出質疑及批評的更少,這不利于我國體育法的發展和完善。因此政府應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加強對體育法的修改和完善,并加大實施監管力度,切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抽查,對未能達到學校體育要求的追究其管理責任,切實保證學生對體育的權利。對學校師資、體育資源不足的學校,加大體育經費投入的同時加大對經費利用監督,而且要協調社會各階層力量及當地政府加大學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保證學校體育的順利進行。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探索著反貧困的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已基本達到小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區差異大等特點導致我國社會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在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一直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的發展而對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的關注較少,而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的發展好壞才是衡量我國體育發展好壞的標尺。另外受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環境等的影響各地體育發展也不平衡,因而體育貧困人口問題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通過上文的分析在我國體育貧困人口的反貧困應以體育資源開發與豐富為基礎,以提高人們的體育意識及體育能力為關鍵,以國家政策法律為保障。但體育貧困人口的反貧困道路還很長,在體育發展中會出現更好的解決辦法,同時也可能會產生新的體育貧困人口問題??傊w育貧困人口問題是在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也應在體育發展過程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