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背景下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

時間:2022-09-26 04:13:35

導語:供給側背景下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背景下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國社會體育組織在運行中存在著工作人員專業能力不足,專業人才匱乏;發展資金不足,發展空間受限;區域間發展差異明顯,體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政府扶持政策相對缺失,監督評估機制不完善的發展問題。在深入研究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之后,從“人員、資源、制度、資金及創新”這五個供給內容的層面提出四點關于運行機制優化的建議,對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

供給側改革是經濟學當中的一個的概念,初衷也是黨中央為適應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最終目標是解決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盡管如此,供給側改革中所囊括的廣泛含義也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的研究。在我國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供需錯位、運行機制僵化的結構性問題同樣存在,本論文研究的最大目的在于通過正確認識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外延并將其融會貫通到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的改革當中,以此促進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健康發展。

1、供給側改革概述

關于供給側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供給學派,在19世紀初的時候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提出的“薩伊定律”是其核心思想。“薩伊定律”的主要觀點認為供給將會自行創造出需求,在經濟發展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中供給是主要的,因此強調通過投資和生產來促進經濟發展。而我國關于供給側相關內容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先后有學者提出“供給管理”這一概念。真正意義上將供給側改革運用于經濟領域是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背景環境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根據現有的經濟理論我們可知,勞動力、土地(資源)、資金、制度、創新這五個要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但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表明,這五個要素在我國經濟社會供給當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束縛與抑制,因此供給側改革就是要通過全面的結構調整,將生產要素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達到釋放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目的。

2、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的現狀研究

社會體育組織作為全民健身發展的支撐,對我國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以及體育強國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因為長久以來受到“政府大包大攬”行政模式的限制,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進程緩慢,運行機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2.1、工作人員專業能力不足,專業人才匱乏

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基本保障,同樣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也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這其中不僅包括具有專業體育健身知識與技能的社會體育指導人才,也包括具有體育管理能力與服務意識的管理型人才。但我國現存的絕大多數社會體育組織在專業人才儲備方面并不占優勢,很多社會體育組織不得不接納許多兼職人員及退休人員來維持組織工作的正常開展,這直接影響了社會體育組織所提供服務的質量與公眾的滿意程度,也極大限制了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2.2、發展資金不足,發展空間受限

穩定的資金來源是保障社會體育組織長久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存在著資金來源單一,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長久以來受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影響,其資金開源主要以政府的財政撥款為主。由于政府財政支出有限且政府扶持的體育項目多為廣泛人群參與的常見型體育活動,對相對小眾的體育項目扶持較少,由此必將使得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空間受阻,也必將造成現階段政府單一的體育供給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體育鍛煉需要的局面,因此拓寬融資渠道,讓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新型的體育項目組織的發展是滿足群眾體育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

2.3、區域間發展差異明顯,體育資源配置不均衡

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此可見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已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放眼我國社會發展現狀,發展的不平衡已經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也在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得以顯現。我國東西部地區與城鄉之間的體育發展與社會體育組織的建設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東部地區及城市地區的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情況無論是在經費投入、場地設施、賽事活動、專業人才儲備等各方面都遠超西部及鄉村地區,因此需要在中西部地區及農村地區加大對體育資源的供給以改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2.4、政府扶持政策相對缺失,監督評估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態勢迅猛,與這種蓬勃發展的態勢相比,我國政府對于社會體育組織的扶持政策就相對滯后很多,特別是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沒能給予社會體育組織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對社會體育組織的監管方面,目前我們國家對社會體育組織的監管主要是依靠這些組織自身的自我監管,并沒有一部完善、具體的關于社會體育組織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它們的行為,在職能履行、財物使用等方面也不能進行監督和指導,這樣就容易導致非政府體育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例如挪用資金等問題,長此以往非政府體育組織的公信力將會大打折扣。

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優化建議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是在上關于體育的重要指示,社會體育組織作為全民健身發展的依托,對我國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以及體育強國的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進行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機制的優化,增強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活力,讓它保質保量的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良的體育服務不僅是政府的頭等大事,同時也是社會體育組織自身的工作準則。本文在深入研究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之后,從“人員、資源、制度、資金及創新”這五個供給內容的層面提出運行機制優化的建議,以期實現社會體育組織的健康發展:

3.1、加強組織自身能力建設,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

社會體育組織作為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依托,應對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進行深刻的認識,主動承擔起滿足群眾體育需求的任務。首先在組織人員培養方面,應積極構建人才選拔、培養制度,對在職人員定期進行考核,加快培養一批專業技能突出、服務態度良好、人員構成合理的工作隊伍;其次積極探索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引進具有體育知識與管理能力的優質生源進入社會體育組織實習、工作,同時也可以定期從高校邀請專家顧問進行業務方面的指導;最后在組織的運營管理方面,組織自身必須完善內部協調管理機制,由內而外地清除發展障礙。這其中包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如財務管理體制、監督管理機制等,強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

3.2、利用政策優勢拓寬融資渠道,打破單一資金來源的限制

社會體育組織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機構,在激烈的市場化背景下很難爭取到足夠的資源,而且長時間單一的資金來源僅僅足夠維系社會體育組織的日常運行,并不能保障其發展壯大。因此為了促進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僅依靠政府機構資金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也需要來自社會與市場的資本進入其中。首先政府購買是扶持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我國目前現有的購買體系仍不健全,對體育服務的購買大多尚處于試點階段,購買范圍較小,因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政府購買及評估制度,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其次可以利用稅收的手段吸引外部投資,針對社會體育組織制訂專門的稅收制度,增加社會體育組織稅收優惠的種類與范圍,以此達到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的目的。

3.3、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體育資源均衡供給

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是導致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現象古來有之,在體育領域也同樣如此。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更加深刻的反映出了社會發展不均衡的現實情況,同時也體現出在我國進行資源配置過程中,實現均衡供給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因此我們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去解決我國體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在體育政策的具體落實方面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實施機制,在國家政策的統籌引導下,允許各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制度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實施規劃與社會體育組織建設綱要,切實的實現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與邊緣群體都可以公平公正的享有體育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愉悅與健康。

3.4、創新社會體育組織管理模式建設,形成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

要想使社會體育組織在促進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和建設體育強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就必須正確認識社會體育組織的地位與作用,首先要將社會體育組織與政府部門進行剝離,真正的實現政社分治、管辦分離,將權力下放給社會體育組織,加強社會體育組織的群眾性和社會性,逐步實現組織依靠自身能力發展的趨勢;其次要轉變原有的行政控制下的消極型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市——區——社區”三級樞紐式管理模式,實現在不同行政劃分、不同項目種類上對社會體育組織進行有效管理、指導與服務;最后在權力下放的同時,要加強對社會體育組織的業務審查與監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組織的準入與退出機制,建立健全財務使用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業務審查與考核制度等,使得行政執法部門在監管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可以在監管的同時又能保障社會體育組織合法正當權益的獲得。

4、結語

在上關于體育事業發展提出了“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一方面這將意味著在新時期體育事業將不再是一名社會建設的旁觀者,而是站在了參與者的角度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一個契機,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充分認識社會體育組織在全民健身開展及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地位與價值,同時積極探尋阻礙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優化策略對加快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步伐,保障社會體育組織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賈康,蘇京春.論供給側改革[J].管理世界,2016(03):1-24.

[2]張康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1):11-14+55.

[3]杜曉旭.公共體育服務視角下我國社會體育組織培育及管理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03):193-197.

[4]舒宗禮.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背景下社區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J].體育科學,2016,36(06):3-10.

[5]王曉芳.困境與選擇:新疆體育非營利組織市場化運行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4.

[6]陳知昌.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體育社會組織運行機制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6,35(02):12-14.

[7]趙紅娟.體育公共服務視角下體育社會組織價值作用及制約因素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04):426-430.

[8]黃紅媛,李榮日.體育社會組織治理理論要素研究:呈現與構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06):71-75+86.

作者:孫晶 單位:上海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