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與需求范文

時間:2023-03-15 17:3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給與需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供給與需求

篇1

一、現實問題:供電服務供需不平衡

供電服務能力與服務需求平衡主要是指電網經營企業的電能供應、服務設施容量和服務質量保障能夠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既沒有出現服務能力過剩也沒有出現服務能力不足的現象,實現了服務供給需求的理想匹配。

實現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既可保證供電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又能達到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這是電網經營企業努力的目標。

目前,供電服務存在比較突出的供需不平衡現象:

現象一,源頭不足,“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近兩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相比之下,由于電源建設速度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出現發電能力嚴重不足的狀況。導致電網經營企業無法向全社會輸送充足的電力,首先從源頭上出現電力產品供應與社會需求的不平衡。

現象二,相對固定的服務設施能力難以適應變化的服務需求。

如圖一所示,A線代表服務設施能力,相對固定;B線代表需求,具有一定的波動性。

當服務能力近似看作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服務能力與服務需求之間是否平衡有三種組合:一是需求和供給在最佳容量點Q上達到平衡,所有的服務設施和員工都在正常工作,客戶和供電企業需求與供給都達到最佳,這種理想狀況非常少;二是服務設施容量超過需求,需求在最優容量以下,造成服務設施的剩余,降低了供電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了企業的運作成本,這種現象在春秋季節和每天的低谷時段比較明顯;三是需求大于服務系統可提供最佳容量,此時服務條件劣化,服務質量下降。這種現象在電廠出力不足或夏、冬季熱冷反差較大,出現用電高峰時,經常有所表現。

現象三,服務能力的調整滯后于服務需求的突變。

如圖二所示,服務需求與供給均為波動型系統,只有在兩條曲線重合時才能達到均衡。這類現象由少見的隨機事件引起。如**年夏季,**市出現幾十年未遇的連續1個多月的高溫天氣,空調用電負荷猛然增長到用電負荷的40%,造成幾十個供電小區配網不堪重荷,供電部門雖快速反應,增加搶修力量,突擊改造局部電網,新增配變,但使供電服務能力達到客戶用電需求確實還需一定的過程。

綜上所述,造成供電服務需求不平衡的原因較多,除了由于發電總量不足這一供電企業無法改觀的客觀原因外,要關注的最主要原因大致在三個方面:第一來自電網經營企業。作為供電服務提供者,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考慮,不可能按照最大需求量的要求來設置自己的服務能力,只能按照正常需求量安排服務設施能力,否則將會因服務能力長期閑置造成大量浪費。第二來自客戶需求的變化。用電客戶的需求非確定性因素十分活躍,如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季節性溫差的變化,白天、黑夜各個時段甚至節假日,都直接影響客戶用電的需求。第三來自政策上的失誤。在電力供求緩和時,采取降低電價,制定優惠電價發展高耗能產業。如在江浙兩省強行取締小冶煉產業時,而安徽省某些地區從增供擴銷考慮,卻如獲至寶地紛紛接納,導致了高耗能產業盲目發展,使用電超速增長。

二、求解供電服務供需平衡點的

基本思路

由于供電服務的產品具有不可存儲性和易逝性的雙重特點,所以要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服務管理問題。

無論從理論上解析還是實際操作,使供電服務能力與服務需求之間達到理想平衡是很難做到的,因此說,不平衡是絕對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為求得相對的平衡,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電力經濟政策的研究,消除經濟決策失誤導致電力供應緊張或過剩,使電力增長速度適當超前于國民經濟發展,使電網經營企業有充足的電力供應廣大電力客戶。作為供電企業來說,要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調整高耗能企業用電優惠政策,通過調整服務能力,運用價格策略,爭取政府調控等全新的思路和創新的手段,求解供需的最佳平衡點。盡管在電力總量供給嚴重不足,近期還不能改觀的狀況下,通過積極的服務對策,還是能取得一定條件下的供需相對平衡和客戶基本滿意的效果。

(一)調整保障能力,適應服務需求

首先,按服務高峰需求設置供電設施、設備容量,解決電網“卡脖子”帶來的缺電和“窩電”現象,以保障高溫、寒冷季節用電高峰時的正常供電。如**供電公司針對持續高溫引起居民用電的大幅度波動情況,在**年7月底連續奮戰三晝夜,突擊架設34臺配變,迅速解決因設備過載運行頻繁出現用電故障,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問題。

其次,按照服務平均需求設置一線服務員工。象電力搶修等一線服務員工,如果按照需求高峰設置服務能力,雖然可以滿足特殊時期的需要,但由于大多數時間服務量偏小,造成人力資源閑置,從而導致資源的浪費和效益的低下。所以,按平均需求確定一線服務員工,當需求高峰來臨時,可以通過短期抽調人員的方式解決服務能力的不足。如**供電公司平時設置4個搶修班組,正好可保障市區正常搶修的人力需求,而夏季搶修高峰期,該公司迅速抽調人員組成14個搶修班組,既滿足了特殊時期搶修服務活動的開展,又降低了平時服務能力庫存。

(二)運用價格策略,引導服務需求

在電力供應總量不足的形勢下,許多地方建立了企業“開x停x”或供電線路輪流“拉閘限電”的供電服務秩序。這一秩序也被視為比較公平的做法,保證了供電企業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位客戶,消除了客戶歧視,從而可以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但事實并非如此,這看起來公正的規則是建立在所有的客戶都是同質的一一賦予時間的價值相同,對社會貢獻的價值和意義也沒有差別的假設之上。這種假設并不存在。

事實上,客戶的價值是有區別的,甚至相差懸殊。我們以**市“奇瑞”轎車廠與某水泥廠相比較可見一斑:年產9萬輛,已躋身全國五大轎車生產廠家之列的奇瑞轎車廠,**年用電量9860萬千瓦時,每千瓦時耗能創產值高達86元,而某同等用電規模的水泥企業,產出水泥116萬噸,每千瓦時耗能創產值約3.3元,前者的產值是后者的26倍!前者上交國家的稅收更是可觀。

顯然,對不同需求和不同價值的客戶不加區分,采取一視同仁的限電方法,沒有體現“效率優先”的原則。必然導致供電服務的供給行動偏離最優的效果,并最終損害企業的運營效益。于是,有必要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科學地運用價格策略引導新的服務需求。

1、全面啟動靈活的價格杠桿機制一一峰谷電價、季節性電價機制。通過運用價格杠桿機制,建立服務需求、供給的緩沖環節,引導高峰電力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生產企業傾斜,有利于達到削峰填谷的理想效果。

峰谷電價和季節性電價策略,就是根據市場電力需求波動的特點,使相同的電力服務產品在每天不同的時間階段和不同的季節收取不同的價格?;舅悸肥瞧髽I在用電需求高峰期采用高價格策略(保障時間價值高的企業正常生產要求,引導時間價值低的企業少量或暫停生產),在用電需求低谷階段采取低價策略(時間價值低的企業此時多生產可獲得電價補償)。

2、試行讓時間價值相對高的企業以相對高的電價向其它企業購電。這種方法,是既體現“效率優先”又“兼顧公平”的雙贏結局。

3、實行“可中斷負荷補償”辦法。電力供應緊張時,一些企業因顧大局中斷用電,出于公平起見,有必要出臺“可中斷負荷補償”辦法,以彌補其少用電減少經營收益而帶來的經濟損失。

價格策略的正確實施,具有三個“有利于”:有利于調節電力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有利于發供電企業從削峰填谷中增加收益;有利于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實施峰谷電價要使峰谷時段劃分符合電網實際,同時峰谷電價浮動比例必須拉開足夠的檔距,否則達不到引導平衡需求的理想效果。

(三)采取政府調控,平衡服務需求

在電力供給嚴重不足,運用價格策略不足以平衡供需矛盾時,有必要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手段,相對科學、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電力資源。**年7月24—8月10日,**市用電缺口高達1/4以上,供電部門正是通過政府采取的調控措施,把握了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點,成功地實現了“限電不拉路”,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1.讓電于民。在高溫季節,保電工作從“先生產后生活”向“先生活后生產”轉變??紤]人的身體耐熱有一定的限度,按照中斷供電允許等待的時間劃分等級,**市將居民生活用電與企業生產用電相比,按照緊迫程度設在優先等級。這不僅體現以客戶生命安全第一為運營準則,而且以人性化的保障服務(如電力故障快捷搶修)帶給居民超出滿意程度的感謝與感動的特殊感覺。目前,**市已醞釀準備對居民用電實施分時電價政策,使居民用電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能夠節約用電,主動參與調荷避峰,限制無節制用電。

2.確保重點。本著以社會效益為重,從確保社會秩序穩定的大局出發,**市將有關國計民生的醫院、自來水、煤氣、交通運輸、電信等公用單位和黨政機關、部隊、院校、事業單位及重要企業的保安用電放在重點確保地位,從而保障了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

篇2

關鍵詞:供需均衡;人口老齡化;住房空置率

200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漲聲一片,全國及主要城市的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價格、銷售額均創歷史新高;總價及單價地王不斷涌現,市場熱度甚至超過2007年。在我國,土地資源是相對稀缺的,投資和投機需求會急劇放大無限的住房需求,加劇了供給與需求的緊張關系,導致房價的快速攀升。為了抑制房價的不斷飆升,國家也出臺了不少政策,下面,我們從市場對住房的供給,以及居民對住房的需求著手分析房價的走勢。

一、房地產市場的供給

2010年,有媒體報道,“國家電網利用智能網絡,在全國660個城市查出一個數據,總共有6540萬套住宅電表讀數連續6個月為零?!边@個數字即是估計現在我國有6540萬套住房被空置著。在今年5月和8月央視財經頻道接連進行了兩期“空置房”的調查報道,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熱點樓盤的空置率達40%,而多處新城成為“空置房”密集區。(住房空置率是指某一時刻空置房屋面積占房屋總面積的比率??罩寐手饕迷趪鴥?,與國外的空房率不同??辗柯手傅氖情_發商建好房子后,空置的房子與建成的房子之比。)雖然,對于數據的來源和統計方式有待考究,但是,這也可以從一側面反映房地產市場不缺房,只是一些房地產投資者沒有將手中的住房投入市場,他們只是在等待更高房價的契機。

另一方面,國家頒布了經濟適用房的政策,從而增加住房的供給。就拿上海的經濟適用房政策來說。目前,困擾城市發展的“房奴”問題已經不是上海一個城市的問題,現在城市的房價實在是太高了,不僅普通老百姓買不起,就是白領、金領也只能望而卻步,在一眼望不到邊的高房價面前,人們除了嘆息,只好等待。韓市長說“房奴”問題不解決,上海沒未來,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能做“房奴”就是“蝸居”也已經是一種幸福了,很多人連“房奴”都做不起,而被迫逃離“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2011年1月21號,上海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閉幕,韓正市長在解釋經濟適用房政策時,特別強調今年將進一步放寬經濟適用房準入標準,使更多的新上海人和上海青年人進入到共有產權房的保障性住房體系中。2011年經濟適用房準備要推出500萬平方米,大概是8萬套,主力房型是60平方米一套。另外,“十二五”期間,國家計劃建設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12.44萬套,其中廉租房3.14萬套、經濟適用房4.9萬套、限價商品房1萬套、公共租賃房3.4萬套。

以上可以看出房地產市場在住房供給上是有所增加的,若6540萬套住房流入市場時,房價就更不會像現在一樣飆升了。所以,無論是投資性買房(房地產投資者只是為了從房地產價格的變動中獲利而進行買賣房產的活動,其并不關注商品本身也就是房產本身的使用價值。),還是實用性買房,大家都應該考慮住房的供給是在增加的,房價的飆升很快將會達到一個頂峰,而緊接著的將會是房地產泡沫的消退時候。

二、房地產市場的需求

首先,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就不難分析出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將會是日益趨減的。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同時,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1983年開始實施的,到我們這一代--80后、90后,剛好是可見效果的時候,這一代普遍是獨生子。當小孩結婚時,雙方父母的住房以后是會留給孩子的,這樣算來,我們這一代的一戶普通家庭將會擁有2~3套住房了。

其次,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及建設銀行等五大行正收緊二套房貸款利率。除了首付不能低于40%以外,農行、建行近日取消了二套房貸款的利率優惠,中行則執行1.1倍基準利率。同時,各地的相關政策也相繼出臺。就天津市來說,繼二套房商業貸款利率上浮10%后,天津市二套房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也上浮10%。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在其網站公布《關于規范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有關通知,90平方米以上貸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近期,國家例出臺房產稅調控居高不下的房價。先是重慶宣布在“十二五”期間征收房產稅;緊接著是上海市長表示已做好征收房產稅的準備。而2011年1月17日,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其中包括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第八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后者在稅收開征與減免上,賦予國務院更多的權限。該法第三條規定,稅收的開征、停征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規定執行。可以說,此次修改將為房產稅改革做法理依據的鋪墊。修改后,國務院可以據此出臺規定,同意地方試點。

三、結束語

綜合上述,影響住房需求的幾個主要方面--人口老齡化,二套房貸款相關政策,房產稅。都將使居民對住房的需求有所下降,至少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再跟風炒房,促使房價畸形發展。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此時房地產市場的供給是大于需求的。所以,無論是基于投資性買房的市民,還是用于居住性買房的市民都要三思而后行了,切忌跟風炒房,等到房地產泡沫破滅之時,將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參考文獻:

[1]俞明軒,豐雷.房地產投資分析[M].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3

論文摘要:該研究的邏輯起點是體育資源的供給與體育資源的社會需求,在體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與國家競技實力的增強兩者之間的博弈。體育資源的配置涉及資源的種類、來源、影響因素和資源投入后的最終產品等諸多因素及這些因素的互動?!昂髪W運時代”隨著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大,大眾體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已經突顯出來,成為阻礙大眾體育發展的絆腳石。

1 體育資源

體育資源,是指一個社會用于體育活動,以擴大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口和提高競技運動水平在物資、資本、人力、時間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體育資源是發展體育的物質憑借。一般而言,體育資源越充沛,體育活動就越容易開展,其發展水平就越高。但是由于人們的健康需求水平是沒有限度的,競技運動的發展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體育資源與社會的體育需求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社會越是發展,人們越是感到體育資源的緊缺。

1.1體育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人力資源是指從事體育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如體育活動指導者、運動員、教練員、科技人員、體育教師和管理人員及開展體育活動的輔助人員等。開展大眾體育的人力資源主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師等,由于大眾體育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其人力資源的多少是以總人口與大眾體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比例為標準的。

(2)資金今天,由于大眾體育的規模向覆蓋全社會的方向發展,并出現多樣化的趨勢,而競技體育科技含量不斷加大,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一個國家的體育事業需要雄厚的財力支持,體育越是發展,需要的資金就越多。

(3)體育設施開展體育活動需要一定的空間,要取得好的練習效果需要一定的場地條件和設備器材。體育設施已經構成了現代社會的特有的文明景觀。

(4)余暇時間是重要的體育資源,有了余暇人們才有可能親身參與體育活動或觀賞體育比賽,從而刺激體育消費,導致其他體育資源的增長。余暇時間的多少對其他體育資源有重要的促進或促退作用。

1.2體育資源的來源

社會對體育的資源投入量及投入方式與對其最終產出的期望有直接關系。由于體育產出既有社會公益性特點,又有巨大的商業開發性,這種雙重性的本質特點會帶來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因此,其資源投入也分為政府和非政府(私人)兩種渠道。政府對體育的資源投入,主要基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其資源投入期望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以社會效益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入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謀取經濟利益的考慮。

1.3體育資源的配置

由于資源緊缺,而社會對體育資源的要求卻與日俱增,在資源稀缺規律的作用下,社會不得不對資源的投向作出選擇。一個社會如何給自己的體育事業以必要的資源投入?如何在不同的體育部門間分配有限的體育資源?資源的投入以什么樣的機制進行運作?是察該社會體育發展形態的一個基本線索。

1.4資源配置的影響因素

(1)環境因素:任何一個國家的體育系統都是該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與其存在的環境息息相關,受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因素的直接影響。體育更是由于其具有與社會結合點多、結合面廣的本質特征,其資源配置也無時無刻不受到環境的影響。

(2)思想認識:在進行體育資源配置時,決策者會不斷地涉及有關體育的價值判斷。首先是對于體育功能的認識,如果認為體育的功能可以由勞動和軍事訓練所取代,社會就會將對體育的資源投入轉移到生產和軍事領域,如我國初期就是如此。其次,涉及對體育諸多形態的認識,在對不同的體育形態進行資源配置時,人們不斷地對各種體育形態的價值進行評判。

(3)組織形式:體育資源的使用,最終是通過一定的體育組織形式進行的。一個社會體育組織的形態結構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著對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如條塊分割的體育組織形態,會導致體育資源的分割,而網絡化的社團組織,則表示體育資源有較多的共享性。

(4)法規平臺:現代社會是制度化的社會,一切社會活動的運作,離不開制度性的憑借,制度既是對各方利益的界定,又是工作程序的規定,體育資源的配置、利用和開發涉及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更加需要依托完整的法規制度。

2 體育資源社會需求的提高

2008奧運會之后必然帶來中國大眾體育的蓬勃興起。有研究表明,這種大眾體育蓬勃興起的直接原因是對奧運會的巨大投入產出的綜合效應以及競技體育取得的優異成績。而這種蓬勃興起的大眾體育將加劇與競技體育在享有體育資源方面的矛盾,由此會涉及中國體育的發展政策和觀念的轉變,體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變等等。

經濟學意義上的體育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費人群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市場環境和特定的市場推廣計劃下,為了滿足自身的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歡度余暇等需要而對體育勞動或服務商品的需求量。而從社會學去理解,體育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是人提高自身生活質量、滿足人情感、自尊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的社會文化形式。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中指出:“驅使人類的是若干始終不變的心理的而不僅僅是生理的需要?!碑斍按蟊婓w育的發展最迫切的需要是體育設施和體育指導。

人類的需求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始終存在著需求無限和資源稀缺的矛盾,體育資源作為一種社會資源也不例外。隨著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大,體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已經突顯出來,成為阻礙社會體育發展的絆腳石。

3 體育資源社會需求和體育資源供給的博弈.

體育設施址大眾參與體育的基礎。由于體育場所和設施的不足,我國現在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是:自家庭院公路街道邊和住宅空地等非正規的體育場所,其次是單位擁有的體育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這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體育的需要。在對體育的認識上、體育的方式方法上社會也缺乏比較系統而科學的了解和必要的掌握。

目前,許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我國的大眾體育滯后于競技體育的發展,體育資源配置問題上的問題已經長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眾體育的發展。事實上,這是由于我國所采取的舉國體制戰略阻礙了大眾體育的發展步伐,因為體育資源的蛋糕就這么大,為了金牌把較多的體育資源配置到競技體育中,必然導致大眾體育體育資源的相對減少。所以國家有必要把體育資源進行重新配制。結合這一特定時期我國的實際國情,制定正確的大眾體育發展戰略,是實現“后奧運時代”我國大眾體育發展的首要任務。

舉國體制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有其局限性。它的運行機制高度依賴政府的行政職能,并且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來維持其運作。這顯然與眼下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不相適應的。因此,“后奧運時代”我國體育資源配置所要解決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要面對舉國體制所依賴的計劃經濟基礎最終必然消失和政府職能轉變這一無情的現實。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的供給與需求,即把有限的體育資源由舉國體制向大眾體育的轉變。

4 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一體化模式

“競技體育”對于調動人民大眾參與體育的熱情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大眾體育重在普及,競技體育重在提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領跑者。因此,在“后奧運時代”,我們應從更高的層次將二者實現一體化,即放在一個大系統內以大眾體育為中心和基礎,競技體育為輔助。在整個體育系統結構中,大眾體育體育擔當了為中華民族身體素質的整體提高和滿足廣大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的重要角色。他的現實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競技體育,所以大眾體育理應重點發展,體育資源也應該以它為主要配置對象。因此,體育的資源配置也應于大眾對體育的需求相對接。

“后奧運時代”我國體育需實現從競技體育到大眾體育的協調發展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在一定意義上,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是體育發展的兩個車輪,不協調時相互制約,而在協調時又相互促進。實現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協調發展將產生二者互動、雙贏的局面。大力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而不是犧牲廣大大眾的體育資源作為代價換取那區區幾塊金牌,這樣的代價的確太大了。因此,無論是從體育的本意還是延伸意義上講,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一體化協調發展將會推動人類自身和社會健康發展,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篇4

關鍵詞:河北省;生源地助學貸款;需求與供給;貸款償還;河北農業大學

生源地助學貸款是指由高校學生家庭所在地的金融機構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學生、學生父母,或愿意承擔貸款或擔保的其他相關人發放的地方財政貼息貸款,每年開學前集中審批發放。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有益補充,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優越性逐漸被各方所認同。與國家助學貸款相比,生源地助學貸款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為承貸主體多元化、放款形式多樣化、貸款管理屬地化,同時貸款期限、時間、額度等也比較符合借款人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因此,不斷完善生源地助學貸款及其償還體系,建立健全生源地助學貸款及其償還機制,提高償還率,促進助學貸款制度的良好運行,促使河北省生源地助學貸款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河北農業大學生源地助學貸款發展現狀

2003年7月開始,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在河北省范圍廣泛推行。經過近十年,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該項業務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享受到了生源地助學貸款所帶來的實惠。根據對河北農業大學數據的分析,生源地助學貸款不斷擴大。

1.貸款規模

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河北農業大學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共1412人,申請金額742.33萬元,已審批917人,金額470.57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申請人數占全部申請人數的65.46%,貸款申請滿足率為89.82%。從貸款總量和貸款人數來看,相比于2011年同期的913人和467.56萬元,2012年并沒有顯著的增加。

2.地區分布

根據2012年河北農業大學生源地助學貸款情況來看,全省11個地市中邯鄲、保定和張家口地區的申請數量和貸款數量較大。具體情況為,河北農業大學2012年批準生源地助學貸款人數為892人,其中邯鄲240人、保定230人、張家口147人、邢臺74人、石家莊65人、承德60人、滄州39人、秦皇島28人、唐山8人、廊坊1人;河北農業大學2012年批準生源地助學貸款金額為470.57萬元,其中保定119.69萬元、邯鄲116.55萬元、張家口78.83萬元、邢臺37.10萬元、石家莊34.33萬元、承德32.33萬元、滄州20.01萬元、秦皇島14.51萬元、衡水12.83萬元、唐山3.81萬元、廊坊0.58萬元。

二、調查的設計與實施

為了對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需求和還款風險進行深入分析,針對駐保定高校的在校生和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問卷調查的設計

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被調查者基本情況的了解,包括性別、生源地、學歷、年級、家庭收入、勞動力數量等;第二部分是對被調查者生源地貸款需求情況的了解,包括貸款金額、貸款期限、擔保方式等;第三部分是對被調查者還款情況的了解,包括還款意愿、還款資金的來源、還款違約情況等。

2.問卷的發放

針對河北農業大學的在校生和畢業生,在輔導員的協助下進行了問卷的發放,共計發放問卷350份,其中針對在校生問卷300份,畢業生問卷50份。由于是在輔導員的協助下,問卷得以全部回收。

三、生源地助學貸款存在的問題

1.貸款需求與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1)生源地貸款供給不足。350份學生問卷顯示,86.3%的學生來自農村或鄉鎮,87.5%的學生認為自己家庭處于“中下或低收入水平”。根據對被調查者所在行政班情況的調查,農村生源比例為63.6%,貧困生比例33.2%,貧困生中農村生源占85.2%;在這些貧困生中對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需求比例為89.3%,而目前的生源地助學貸款覆蓋率達63.6%,還有36.4%的貧困生未能獲得貸款。

(2)需求形式多樣化與供給單一化。在“您對生源地貸款所期望的改進”問題中,78.3%的受訪者希望采用更加靈活的貸款方式和金額。由于地區和個體的差異性,不同貸款者對于貸款的金額、期限、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應制定更加靈活的政策以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

2.貸款歸還中存在的問題

(1)還款期限較短。目前生源地助學貸款對象包括普通高校本科生、高職高專學生及研究生。一項針對2011年河北省高校畢業生起薪情況的調查顯示,???、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的起薪平均水平分別為1644元、2116元、3393元、5399元。假設畢業生年收入以10%的速度增長,年生均借款額為5000元,???、本科、碩士學制分別為2、4和3年,貸款利率為7%,還款采用“等額本金償還法”,畢業后兩年內為緩沖期,只還利息??梢愿鶕€款額與收入之間的比例確定貸款負擔率,根據上述數據貸款畢業生在畢業后十年的負擔很高。

根據對受訪者“理想還款期限”的詢問來看,有高達89%的受訪者希望還款期限可以延長到15年至20年??梢娔壳百J款學生對還款期限較短問題十分重視。

(2)還款意愿充足、還款違約率較高。在受訪者中,有還款意愿的比例達到了98.13%,這些受訪者都非常重視個人信用,并表示在畢業后應及時承擔償還貸款的義務和責任。但是,對生源地助學貸款畢業學生的調查顯示,畢業生在畢業初期面臨著新的生活和就業環境,生存壓力較大。

在“還款額占純收入比重”的問題中,有72.3%的畢業生受訪者還款額占純收入的70%以上,可見償還貸款已成為生源地助學貸款畢業生的重要負擔。在“是否出現過還款違約”的問題中,有高達79%的受訪者曾出現過還款違約情況。尤其是畢業未滿三年的受訪者中,該比例甚至達到了80.3%。這些受訪者建議放寬貸款償還緩沖期,并且設置“階梯式”的還款方式,即償還初期還款額少,并逐漸增加。

四、促進生源地助學貸款健康發展的對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金融機構積極性

生源地助學貸款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具有管理復雜、收益不高、風險較大等特點,造成了目前的供給與需求不對稱的局面。因此,應該加大對生源地貸款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統籌安排貼息資金,免征生源地助學貸款利息收入營業稅,呆壞賬核銷、貸款風險補償制度等優惠政策,為金融機構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建立生源地助學貸款擔保基金,提高金融機構風險防范能力

根據上文的調查分析,目前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違約率較高,金融機構承擔著較大的違約風險。因此,需要建立生源地助學貸款擔?;穑鸩酵晟粕吹刂鷮W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梢员日罩行∑髽I信用擔保基金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基金的運作模式,建立由財政資金、企業捐助資金等多種資金來源構成的生源地助學貸款擔?;?,建立貸款損失補償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承辦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安全及其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積極性。

3.加快個人信用體系建設

以高校學生為基礎,以全面使用第二代身份證為契機,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率先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建議高校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把誠信作為一門必修課。高校應積極協助金融機構,加強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管理,有效防范風險。應把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小額農戶聯保貸款和城市小額信用貸款結合起來,通過創建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以農戶和農村企業為基礎,加快建立個人征信制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靜,賈華.河北省高校助學貸款及其償還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6).

篇5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制造業中比較重大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江蘇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總體發展趨勢良好,利潤增速明顯,規模逐步擴大,一批以熊貓、春蘭、小天鵝為代表的大型企業集團正在崛起,使得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成為江蘇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江蘇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自1999年至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其中工業總產值從1999年的696.77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196.35億元,提高了11.76倍;主營業務收入從1999年的657.83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6374.92億元,提高了9.7倍;利潤總額由1999年的32.85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242.46億元,提高了7.4倍。(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江蘇統計年鑒(電子版)

二、江蘇省2009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人才供給與需求預測

1.江蘇省2009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人才供給分析

由于人才供給慣性的存在,我們用2005年江蘇省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業有關的本科專業招生數據和2006年江蘇省與該行業有關的??茖I招生數據來說明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人才供給情況。這里統計的進行專業招生的高校包括校址在江蘇省內的所有部屬、省屬本??聘咝?。江蘇省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業有關的2005年本科專業招生數量總和為11155、2006年??茖I招生數量總和為17444,既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人才供給總量為28599人。

2.江蘇省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人才的需求預測

我們可以認為科技進步是關于時間的函數。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品的行業在崗人數、工業總產值、稅金總額、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收入也是不斷增加和提高的。因此本文認為產品的行業在崗人數、工業總產值、稅金總額、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收入是時間上的函數。下面我們將根據江蘇省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具體情況及所掌握的數據情況對其中的某些因素進行時間上的回歸,進而對江蘇省該行業進行人才需求量的預測。

(1)對工業生產總值X1、主營業務收入X2、利潤總額X3進行時間上的回歸

對工業生產總值X1、主營業務收入X2、利潤總額X3因素進行回歸,得出各因素在時間上的回歸方程如下:

X1=510.4568333-52.90381061t+99.17943182t2

X2=365.8620784-16.21229144t+96.721582 t2

X3=66.80786145-30.50225104t+7.230285664t2

其中,X1――工業生產總值

X2――主營業務收入

X3――利潤總額

T――時間標志,1999年 令t=1,2000年 令t=2,以此類推,2009年 令t=11。以上各模型的線性關系、判定系數如下表:

對上述工業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進行顯著性檢驗可以得出各因素的Significance F均遠小于置信水平0.05,既上述各因素與時間因子t的線性關系顯著;由上述各因素的判定系數(square R)均在0.99以上,既上述工業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與時間因子t的擬合程度很高。這說明該模型的實際值與預測值高度相關。

(2)江蘇省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影從業人員數量的預測模型

影響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因素很多,我們選取工業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這三個因素,通過相關系數分析我們得到各相關因子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Y的相關系數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工業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這三個因素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的相關性極大,工業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這兩個因素甚至達到了0.995以上。根據我們所掌握的1999至2008相關經濟指標得出江蘇省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的預測模型如下:

Y=13.45953124-0.02852247X1+0.031915048X2+

0.055570797X3

上述模型的擬合程度(square R)為0.994012619,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得出Significance F遠小于0.05置信水平,這說明該模型的實際值與預測值高度相關。

由于通過上述模型預測出的預測值與實際值是高度相關的,把2008、2009的時間標志t=10、t=11帶入上述各模型,得出2008、2009年江蘇省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為68.57、84.56萬人,既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人才需求總量為16.01萬人。

三、江蘇省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人才供給與需求研究結論

由于通過上述模型預測出的預測值與實際值是高度相關的,把2008、2009的時間標 志t=10、t=11帶入上述各模型,得出2008、2009年江蘇省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為68.57、84.56萬人,既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人才需求總量為16.01萬人。

通過上述對江蘇省2009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人才供給研究得知江蘇省2009年該行業人才供給量為28599人,而通過2008、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人才的需求預測得出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人才需求總量為16.01萬人,最后我們得出2009年江蘇省該行業緊缺性人才數量為13.15萬人,可見江蘇省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人才需求情況是短缺的。高校應該有計劃地擴大該于該行業有關的專業招生,以滿足該行業未來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蔣篤運:在《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專業結構關系研究――以中西部地區為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

>> 基于農民需求視角的青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研究 基于農民需求分析農業技術推廣的投融資問題 新公共服務理論視角下遼寧省城市健身步道的居民需求與政府供給研究 政策供給與農民需求 基于農村居民需求演變規律的供給側創新研究 關于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村居民需求問題的研究 關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農民需求表達機制的探討 基于供給視角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難及其化解問題研究 基于農民需求的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對策探析 基于貨幣供給視角下的物價水平研究 基于消費者需求視角下的供給側改革初探 政府供給、農民需求、優先序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需求 基于不同種植結構農戶技術需求的農業科技供給創新研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土地流轉問題及對策 基于統籌城鄉視角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續問題研究 基于勞動法視角下的農民工維權問題研究 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的實證研究 農業保險的結構性需求與供給研究 供給側視角下農業“悖論”的成因及其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2-03-21.

[3]楊九龍.當代西北地區農業信息服務研究[M].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4]丁建軍,趙奇釗.農村信息貧困的成因與減貧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14,(2):75-78.

[5]文啟湘.農村市場信息供給失衡問題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11):21-26.

[6]“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推進有線電視戶戶通”研討會召開[EB/OL].,2014-11-20.

[7]于良芝,謝海先.當代中國農民的信息獲取機會――結構分析及其局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11):9-23.

[8]李尚民.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發展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2,(3):197-199.

篇7

一、繼續繼續教育課時管理工作

繼續教育課時登記管理工作,面廣量大,教師的繼續教育情況往往與教師的職稱評定、晉升高一級職稱、評優評先等掛鉤,涉及到教師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們將本著嚴肅認真、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教育局有關規定進行課時登記管理,把這項工作切實抓好。

二、遠程研訓平臺建設工作

由于遠程研訓具有節省、方便、互動性強等優點,將成為教師培訓的發展方向。目前全國許多省市都在嘗試開展遠程教師培訓。市年已通過省教育現代化評估驗收,全市各中小學均已達到教育現代化標準,特別是校園網的建設和計算機的配備已達到較高水平,為開展遠程培訓提供了較好的硬件設備條件。

因此,從年開始,我們將利用MOODLE平臺,建設一個具有較高質量的遠程研訓平臺,讓全市中小學教師不出校門,就能隨時接受繼續教育培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08年春學期,遠程研訓平臺的建設主要要做以下工作:

1、遠程研訓平臺的建設工作。由于MOODEL系統對服務器硬件要求較高,有時需要多臺高性能服務器的支撐,才能容納大量學員同時在線學習。本學期,我將利用單位將采購的兩臺服務器,建設雙服務服務器架構的MOODLE遠程培訓平臺,提高平臺性能,爭取能滿足120人同時在線接受培訓。

2、配合中心領導,組織研訓員學習使用MOODLE平臺,為研訓員利用MOODLE平臺開展遠程研訓工作奠定基礎。

3、抓典型,搞試驗,逐步推開遠程研訓工作。這個學期,首先在李書記的指導下,建設“黨建”培訓課程,開展“黨建”網絡培訓。其次,選擇兩三個學科,先利用MOODEL平臺,建設好相關學科研訓的課程,小規模的開展遠程研訓工作。

三、班主任遠程培訓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利用MOODLE平臺,組織開展了一次為期一個半月的班主任遠程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本學期,我們將繼續利用該平臺開展班班主任遠程培訓。本學期計劃開展兩期培訓。培訓人數100人。

四、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考核工作

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考核,今年將完成掃尾工作。經過年下半年的培訓考核,今年上半年培訓考核的對象主要是年新參加工作的教師和年下考核沒通過的教師。

篇8

關鍵詞:負荷平衡; 技能鏈; 生產系統; 多技能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0971026);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151009001000045);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項目(08jdxm63004)。

作者簡介:廖麗平(1981-),女,福建廈門人,廣東工業大學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系統工程、工商企業管理研究;劉繪珍(1979-),女,河南尉氏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生產運作研究;張畢西(1954-),男,廣東梅州人,教授,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產系統控制與優化、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4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6-0092-05收稿日期:2011-07-18

引言

生產系統中員工柔性主要表現為員工掌握多項技能,技能數量和技能分布決定著員工柔性,進而決定系統的柔性和效率。提高員工柔性可平滑生產中的需求波動,弱化生產系統的突發事件(員工流失、缺勤等);也可以減少制品庫存,縮短完工期。而提高員工柔性會增加員工培訓成本,且給員工帶來了學習的壓力,進而對生產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在滿足生產需求前提下,筆者研究何種技能分布使員工技能總人次最少,從而節約培訓成本。

生產系統中,員工掌握多少技能和哪些技能能夠有效地平衡生產是提高員工柔性的關鍵問題。多技能員工在不同工序交叉作業,通過合理分配作業時間使生產線保持平衡。筆者比較2種技能分布模型:負荷平衡模型(CP—cherry picking)和技能鏈模型(SC—skill chaining)。負荷平衡模型是負荷輕的員工直接協助負荷重的員工。技能鏈模型是員工技能構成鏈,可直接或間接地協助負荷重的工序。如圖1和圖2,5道工序5個員工的串行生產系統,圖中實箭線表示產品加工的流動方向,虛箭線表示箭尾節點的員工協助箭頭節點的工序。圖1中的工序2和工序5負荷較重,分別由負荷較輕的工序1和工序3、4對應員工協助。圖2中的a圖中,各工人掌握2項技能,員工技能構成鏈,無論那道工序負荷過重的員工均可沿著此鏈直接或間接地協助以平衡生產線。技能鏈并不一定是連續向下游工序延伸,也可向上游工序或中間不連續,只要技能構成鏈即可。但實際生產線上會經常性地出現某些工序負荷較重,完整技能鏈會使部分員工部分技能很少使用或閑置,可采用不完整技能鏈。圖2中的b圖是不完整技能鏈圖,若工序2負荷較重,工序3負荷較輕,無需工人2協助工序3,不完整技能鏈亦可平衡生產。

一、前人對技能分布的研究

根據掌握技能量的不同,員工分為:專才、部分柔性、完全柔性(掌握所有工序所需技能)。員工均是專才的生產系統是剛性的,難以適應小批量、客戶化生產的需求。員工均是完全柔性的生產系統是全柔性系統,具有最大柔性。但員工掌握太多技能,培訓學習過程較長,培訓成本較高。很多學者提倡部分柔性,即員工掌握多于1項技能,但又沒有達到完全柔性。Brusco等(1998)提出整數線性規劃模型,研究了在需求波動不同的情況下工人所掌握技能數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仿真結果表明:在高需求波動下,培訓工人掌握的技能數越多對系統績效提高的影響明顯大于低需求波動的情況。他們的研究顯示:工人不必掌握所有技能。Dunphy等(1996)發現:學習過多技能將導致工人壓力增大并最終導致績效降低。Slomp等(2002) 針對工人曠工和需求波動研究了幾種交叉培訓策略,包括培訓對象的選擇和技能量的確定,研究顯示:瓶頸任務上的冗余可以提高整個生產線的生產效率。Linn 等(2006)研究了如何在生產線上安排一名多技能工人機動地協助效率較低的工人,平衡整個生產線并減少在制品庫存,進而提高生產系統的效率。上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員工掌握技能量上,幾乎沒有涉及員工技能分布的問題。

Slomp 等(2005) 研究單元制造環境中的交叉培訓,采用整數規劃的方法為機器選擇工人并進行交叉培訓。在有限的工序冗余(一個人掌握多道工序需求的技能)和工人冗余(一道工序需求的技能有多個工人掌握)條件下,采用整數規劃的方法權衡培訓成本和生產平衡。該研究使單元制造環境下交叉培訓的技能構成技能鏈,目的是將任務從重負荷工人轉移到輕負荷工人。Gel 等(2006)研究員工掌握不同層次結構的技能對生產系統的影響。Iravani 等(2007,2011)提出2種度量員工柔性的方法。Ak sin 等(2007)綜述了呼叫中心交叉培訓的研究。 Jordan 等(2004)利用系統的生產失效時間證實技能鏈的穩健性。Hopp(2004)從生產線各道工序效率平衡的角度對比研究了CP和SC,并在不同調度模式和一定技能總人次的限定下,比較了兩模型對生產系統性能的影響。筆者從負荷平衡角度對比研究CP和SC,在預期完工期內完工優化所需最少的技能總人次。

二、構建技能模型

筆者針對N道工序和N個員工串行制造系統,各工人均負責一道工序,可協助其他工序,員工和其負責工序編號一致。假設同一員工在各道工序上工作一個單位時間所貢獻的工時(單位是工時)相同,即員工i在各工序工作一個小時均為該工序貢獻ki個工時。假設各工序需求工時為T1,T2,……,TN, N個員工既定效率(k1—kN)下,充分利用并調度員工,N道工序同時開工,同時結束,所需最少完工時間為T^=∑Ni=1Ti/∑Ni=1ki。由于生產線的不平衡,需負荷輕的員工協助負荷重的員工,采用兩技能模型平衡生產:負荷平衡模型和技能鏈模型。

(一)負荷平衡模型

負荷輕的員工直接協助負荷重的以保持生產的平衡。完全平衡的生產線完工時間為T^,假設預期完工時間T=δ·T^,δ≥1,δ為松弛因子。在沒有員工協助的情況下,根據各道工序是否在T時間完工,得到3個集合:A, B和C。A表示負荷輕的工序/員工集合,若Ti-ki·T小于0,i∈A;B表示負荷重的工序/員工集合,若Ti-ki·T大于0,i∈B;C表示剛好在預期時間完工的工序/員工集合,若Ti-ki·T等于0,i∈C。

根據負荷平衡模型的基本思想:盈余直接補不足。A中員工盈余時間協助B中工序以維持生產平衡,目標是最小化技能總人次。

參數為:i,j表示工序/員工;N表示工序/員工總量;Cij為1-0變量,當員工i掌握工序j所需技能時取1;否則取0;tij表示員工i在工序j上的作業時間。

目標函數為min∑i∈A∑j∈Bcij+N。(1)

s.t.

tii=Ti/ki,若i∈A

T,若iA(2)

∑Ni=1(tij×ki)=Tj(3)

∑Nj=1tij≤T(4)

tij×ki≤(Tj-T×kj)×cij,i∈A,j∈B(5)

tij≥0(6)(1)式是目標函數,最小化A中員工掌握B中工序所需技能的量與員工負責工序所需技能之和,即最小化技能總人次。(2)式約束員工優先在自己負責工序上作業。(3)式約束各工序在預期完工時間內完工。(4)式約束員工作業的總時間。(5)式表示A中員工協助B中工序的工時不大于其欠缺工時,且員工只能協助其掌握技能對應的工序。(6)式約束員工在各道工序上作業時間非負。

(二)技能鏈模型

為便于表示,構建模型時,假設員工技能是向下游連續工序延伸。若技能鏈長E,則員工i掌握技能對應工序集合為:comp(i,E)={f(i), f(i+1), f(i+2),……,f(i+E-1)}。其中f(x)=(x\\N)·N+(x:N),\\為整除符號,:為求余符號。能夠協助工序i的員工集合為:head(i,E)= { g(i-1), g(i-2),……,g(i-E+1)}。其中g(x)=x+ z·N(當x

參數為i,j表示工序/員工;N表示工序/員工的總數量;Di 表示員工i掌握向下游連續工序技能總量;tij表示員工i在工序j上的作業時間。

目標函數為

min(max(Di))(7)s.t. ∑Ni=1tij×ki=Tj(8)

∑Nj=1tij≤T(9)

tij=≥0,若j∈comp(i,Di)

0,若jcomp(i,Di)(10)(7)式是目標函數,最小化各員工掌握技能量的最大值,即最小化鏈長。(8)式約束各工序預期完工時間內完工。(9)式約束各工人作業的總時間。(10)式約束員工在其掌握技能對應工序上作業。

三、優化研究

筆者借助lingo9.0優化軟件,通過單周期優化和多周期優化來比較兩技能模型。單周期優化即滿足單個生產周期的生產需求時,優化技能總人次。多周期優化即滿足多個生產周期的生產需求時,優化技能總人次。

(一)單周期優化

單周期優化包括的假設條件為: 6道工序6個員工的系統,員工效率為1、0.9、1.1、1、0.95、12。松弛因子為1.02。2技能模型為CP和SC。各道工序需求工時服從正態分布:均值2000,方差取1到1000均勻分布的隨機數。優化100次(對應100個生產周期),圖3左圖顯示CP中優化的技能總人次對應生產周期的數量,右圖顯示SC中優化的技能鏈長對應生產周期的數量,結果顯示:SC優化技能總人次不小于CP的值。原因是當各道工序需求工時波動大于松弛因子放大的需求時,CP中所需技能總人次最大值為11,而SC模型最短的鏈長為2,對應技能總人次為2·N=12;反之,員工均不需要協助即可在預期時間完工,兩模型所需技能總人次均為6。總體上CP優于SC。

圖3單周期SC和CP優化的結果

(二)多周期優化

多周期優化包括如下因子:(1)生產系統具有不同的工序總量:4道工序和6道工序,其中員工效率分別為[1,0.9,1.1,1]和[1,0.9,1.1,1,0.95,12]。(2)不同松弛因子:1.01和1.05。(3)兩技能模型:CP和SC。(4)工序需求工時服從2種隨機模式:一種是單層隨機分布模式,各個生產周期各道工序需求工時均服從相同隨機分布,即均值2000,方差分別取10、30、50、70、100、150、200、300、400、500、800、1000的正態分布。另一種是雙層隨機分布模式,上層,均值2000,方差分別為100和500的正態分布,為各工序隨機生成均值;下層,以上面生成值為均值,方差分別取10、30、50、70、100、150、200、300、400、500、800、1000的正態分布,隨機為每個生產周期各道工序生成需求工時。(5)采用20個生產周期,即每次優化結果需滿足20個生產周期的需求。

單層隨機分布模式為2種工序總量·2個松弛因子·2種技能模型·12個不同的方差=96種情況,每種情況需滿足20個生產周期的需求。針對每種情況隨機重復10次生成初始數據并優化,得到96組優化結果數據,每組數據由10個數據組成。針對每組數據求出均值和最大值,圖4以方差為橫軸,優化的技能總人次為縱軸,16條曲線表示對應生產環境中優化結果的均值和最大值,帶數據點的虛線表示最大值,實線表示均值。

圖4單層隨機分布模式優化的結果

分析圖4中曲線的趨勢可得出如下結論。

(1)松弛因子越大,所需技能總人次越少。

(2)兩技能模型的比較。需求波動小時,CP所需技能總人次小于SC所需值。隨著方差的增加, CP所需技能總人次增加速度大于SC,并在數量上很快超過后者。

(3)工序總量不同的生產系統比較。隨著需求波動的增加,工序總量越多的生產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越多;以生產系統技能總人次最大值為參照,工序總量越多的生產系統需求的技能總人次增加相對較慢。

雙層隨機模式為2種工序數量·2個松弛因子·2種技能模型·上層2個方差·下層12個方差=192種情況,每種情況需滿足20個生產周期的需求。針對每種情況隨機重復10次生成初始數據并優化,得到192組優化結果數據,每組數據由10個數據組成。針對每組數據求出均值和最大值,圖5以下層方差為橫軸,優化的技能總人次為縱軸,32條曲線表示對應環境中優化結果的均值和最大值,帶數據點的虛線表示最大值,實線表示均值。

圖5雙層隨機模式優化的結果

分析圖5中曲線的趨勢可得出如下結論。

(1)松弛因子越大,所需技能總人次越少。

(2)兩技能模型的比較。需求波動小時,CP所需技能總人次小于SC所需值。隨著方差增加, CP所需技能總人次增加速度大于SC,并在數量上很快超過后者。由于技能鏈使不同員工技能在工序中的分布形成鏈,員工可直接或間接地協作,所以它的穩健性和平滑波動的性能更好。

(3)工序總量不同的生產系統比較。工序總量越多的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越多;以系統技能總人次最大值為參照,隨著需求波動的增加,工序總量越多的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增加相對緩慢。

(4)工序均值之間不同方差的比較。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工序均值之間方差小的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均不小于工序均值之間方差大的系統。這說明工序均值之間的方差可以與下層方差相抵消。優化數據顯示:工序均值之間的方差越大得到優化結果數據之間離差越大,說明工序均值之間的方差與下層方差之間有抵消的部分,也有放大的部分。數據顯示總體上抵消的部分多一些。

比較圖4和圖5得出如下結論。

(1)所有生產環境中,松弛因子越大,所需技能總人次越少。

(2)兩技能模型的比較。需求波動小時,CP所需技能總人次小于SC所需值;反之,前者大于后者。

(3)不同工序總量的生產系統比較。工序總量越多的生產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越多;以生產系統技能總人次最大值為參照,隨著需求波動的增加,工序總量越多的生產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增加相對緩慢。

(4)工序需求工時服從2種隨機模式的比較,單層隨機模式所需技能總人次與雙層隨機模式中上層方差為100的情況比較,相差不大。說明各道工序需求工時均值的波動對生產系統所需技能總人次的影響較小,即各道工序需求工時均值波動影響小于各道工序之間及其不同生產周期需求波動的影響。隨著各道工序需求工時均值波動的增加反而平滑了后者部分波動。

四、結論

筆者對比研究兩技能模型:CP和SC。優化結果顯示:當系統需求波動較小時,采用負荷平衡模型平衡生產,所需技能總人次較少;反之,當系統需求波動較大時,則需采用技能鏈模型。結果還表明:隨著生產系統需求波動的增加,技能鏈模型平衡生產所需技能總人次增加比較緩慢,具有更好的穩健性;各道工序需求工時均值波動影響小于各道工序之間及其不同生產周期需求波動的影響;隨著各道工序需求工時均值波動的增加反而平滑了后者部分波動。

參考文獻:

AK SIN O Z, KARAESMEN F, ORMECI L. 2007. A review of workforce cross-training in call centers from an operations management perspective[C]// Workforce Cross Training Handbook, D. Nembhard (ed.), CRC Press LLC, 211-240.

BRUSCO M J, JOHNS T R.1998. Staffing a multiskilled workforce with varying level of productivity :an analysit of cross-training policies[J]. Decision Sciences, 29 (2): 499-515.

DUNPHY D , BRYANT B.1996.Teams:panacea or prescriptions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J].Human Relation, 49(5):677-699.

GEL E S, HOPP W J, VAN OYEN M P. 2007.Opportunity of hierarchical cross training in serial production[J]. IIE Transaction,39:125-143.

HOPP W J, TEKIN E, VAN OYEN M P.2004. Benefits of skill chaining in serial production lines with cross-trained workers[J]. Management Science, 50:83-98.

IRAVANI S M R, KOLFAL B, VAN OYEN M P.2007. Call center labor cross-training: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J]. Management Science,53(7):1102-1112.

IRAVANI S M, KOLFAL B, VAN OYEN M P.2011.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 decision support methodology for parallel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with flexible servers[J]. IIE Transaction, 43(5): 363-391.

JORDAN W C, INMAN R R, BLUMENFELD D E.2004. Chained crosstraining of workers for robust performance[J]. IIE Transactions, 36:953-967.

LINN I S, VAN OYEN M P, IRAVANI S M R.2006. Optimal dynamic assignment of a flexible worker on an open production line with specialis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70:541-566.

SLOMP J ,MOLLEMAN E.2002. Crosstraining policies and team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40(5): 1193-1219.

SLOMP J, BOKHORST J, MOLLEMAN E. 2005. Cross-training in a cellular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48: 609-621.

(編校:薛平)

A Study of Skill Structure Base on the Random Demand

LIAO Liping1, LIU Huizhen2,ZHANG Bixi1

(1.Management Schoo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510006, China; 2.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篇9

關鍵詞 農產品 價格 模型

一、農產品供求模型的基本假設

1.一國經濟封閉,即不必考慮國際貿易、匯率、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2.一國僅存在三大部門:政府、農戶家庭、非農戶家庭。其中農戶家庭僅生產農產品,非農戶家庭僅生產非農產品。農戶家庭除了消費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之外,還通過交換,消費非農產品。

3.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可以互相替代,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并且兩種產品的相對價格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比價的變化,消費者會修正他們消費這兩種產品的比例。[1]

二、農產品需求供給模型推導

1.農產品總需求曲線的形成(參考芒德爾-弗萊明模型)[2]

農產品的總需求為既定的價格水平上一國內所有居民所需要的農產品總量。它等于農產品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農戶家庭農產品交換額的總和。這種關系記為

⑴式中, 為一國對農產品的總需求; 表示農戶家庭自己所消費的農產品量; 為農戶家庭對農產品的投資支出。 為政府對農戶家庭的農產品支出。 為農戶家庭農產品交換額。作為會計恒等式,⑴式總是成立的。一旦決定了 、 、 、 的決定方法,則就可以知道影響總需求的因素。

農戶家庭既消費農產品又消費非農產品。因此,農戶家庭的名義消費總值為

⑵式中, 、 分別為農產品、非農產品的價格。 為兩種商品價格的加權平均數,即產品價格指數。 為農戶家庭實際總消費量。在一般情況下,

其中, 、 為農戶家庭總消費中總產品和非農產品的加權值。這一權值可以通過農戶家庭消費調查確定的代表性農戶家庭兩種產品消費支出比例給定。在 確定之后,農戶實際消費總值為

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得出投資支出價格指數 和政府農產品支出價格指數 。這里要注意的是這三種指數雖然都是 、 的加權平均數,但是權值不同。即農戶家庭的農產品和非農產品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比例不同。農戶家庭投資支出的名義總價值定義為農產品投資支出和非農產品投資支出的和

農戶家庭政府支出的名義總價值定義為政府對農戶家庭農產品和非農產品支出之和:

則,農產品的名義總需求為

可以看出 為按照需求度量的名義國內農產品生產總值。把上式改寫為

根據⑵、⑸、⑹式以及農戶家庭利用的非農產品名義價值總額 等于 ,可以得到:

考察這一結果。⑼式中右側的第一項是名義吸收 ,即農戶家庭名義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和。第二項是名義吸收額 ,即農戶家庭名義農產品、非農產品貿易余額。

根據宏觀經濟學消費和投資理論,我們知道農戶家庭的消費是由利率 、農戶可支配收入 、以及預期可支配收入 決定的。農戶家庭投資是由利率 ,以及與其未來資本的邊際生產率 決定的。其中變量下面的“+”表示該變量對因變量有正影響,“-”表示該變量對因變量有負影響。

用函數形式表示如下:

在價格水平一定的情況下,根據影響消費和投資的變量,可以寫出農戶家庭的吸收方程:

下面,通過類似的推導,得出農戶家庭凈貿易余額方程。首先,當 增加時,貿易余額趨于惡化,這是由于部分增加的吸收是用于農戶家庭利用的非農產品。因此, 是 的負函數。同時, 是非農戶家庭吸收 的正函數,因為當非農戶家庭吸收增加的時候,非農戶家庭吸收部分增加是花費在農產品上的。其次,假設 是非農產品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 的正函數,用e來表示。可以看出當e上升時,與農產品相比,非農產品變得更為昂貴,則 上升,而 下降。非農戶家庭和農戶家庭都會將他們的部分消費轉移到較為廉價的農產品上。則貿易余額 隨著農產品的相對價格的下降而有所改善??梢杂孟旅娴姆匠瘫硎荆?/p>

綜合以上的分析,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

2.農產品總供給曲線

農戶家庭利用資本(K)和勞動(L)生產農產品。農戶家庭的資本就是指土地、原材料(如種子,肥料等等)以及農產品庫存。另外,用技術水平 決定K和L水平即定條件下能夠生產的產量。 上升代表生產過程中有了某種技術進步,從而帶來更高的產量??梢杂孟旅娴谋磉_式來描述上述關系:

篇10

關鍵詞:人才市場;供需;分析;預測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7-0179-02

重慶“十二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出,要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達到15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0元,工業總產值超過25000億元,建成西部地區現代產業高地、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這一宏偉目標的順利實施,需要各種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了更好地了解重慶市人才供求發展狀況,推動重慶人才資源的科學發展和合理配置,本文基于2009~2011年三年重慶市各行業職位需求以及人才供應的相關數據,對重慶人才供求的現狀以及需求預測進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建議。

一、重慶人才供需現狀

重慶直轄以來,隨著農業規?;陌l展,第一產業人數逐步減少,第二產業發展相對較好,第三產業受到市政府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有關政策的激勵,已經成為就業吸納能力最大的產業。2011年,重慶市一、二、三產業各個季度需求比較穩定,合計年度需求比重分別為0.83%、30.58%、68.59%(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三產業人才需求占人才總需求的較大比重,對提高重慶市的就業率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各行業需求情況看,制造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信息傳輸與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教育、國際組織、金融業的用工需求量最大,位居前十位,上述十個行業勞動力需求占需求總量的94.4%。根據人力資源市場調查資料,需求大于求職缺口人數最多的五個職業分別為:電子元件制造工、裁剪縫紉人員、推銷展銷人員、機械冷加工工、部門經理及管理人員。以2011年為例,其中電子元件制造工需求37926人,求職7274人,缺口30711人,求職人倍率5.21;裁剪裁縫人員需求21529人,求職2817人,缺口14265人,求職人倍率7.64,成為需求大于求職最不平衡的兩個職業。2009~2011年三年大學生供需情況分析表明,與2010年相比,2011年重慶市就業人數基數明顯增加,高中、高職(大專)的供需比較穩定,但本科生所占比例變化卻不大(見表2)。初步訪談表明,許多企業認為部分學歷較高的畢業生不能安心地去一線工作,造成了工作能力及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相反,一些學歷較低的應聘者,非常珍惜工作機會,愿意吃苦耐勞,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培訓后,基本能彌補學歷方面的缺陷。還有一些企業認為本科生流動性比較大,往往在某個企業獲得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后跳槽去其他單位。而職高、技校生工作情況相對更穩定。

從重慶人才市場檔案分析的情況來看,2011年需求量前十名的專業有:市場營銷、機械制造、建筑地產、IT行業、金融、廣告策劃、教育培訓、醫藥衛生、生產管理、旅游管理類。其中,市場營銷專業仍位居各類專業人才需求之首,供需比例較穩定,大體在1.2∶1~1.9之間。重慶歷來工業經濟基礎雄厚,近些年大量大型工業逐漸復蘇,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合資企業,因而對精通現代機械設計與管理的人才有較大的需求。隨著房價持續的上漲,建筑房地產行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尤其是中高級技術和管理崗位,甚至出現此類崗位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

二、重慶市人才需求預測與建議

從2011年數據看,重慶工業銷售值從5年前的3000多億元,發展到2011年的1.4萬億元,預計今后5年會到2.5萬億元。政府在近幾年大力引進了MDI項目、筆記本電腦基地、“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等若干項目,因此工業組織對于中高級技術和管理類人才的需求量將會持續增長。目前重慶市提出未來城市的發展將形成大都市、大城市、縣城、小城鎮等組成的城市連綿帶,大量的城市規劃、設計、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也將成為未來重慶城市化緊缺人才的需求。隨著重慶城鄉統籌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金融業的發展,圍繞城鄉產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將需要大量規劃、環保、建設、管理、策劃以及金融等方面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根據“十二五”規劃,重慶市要建成國內先進制造業基地,第二產業人才需求緊迫,包括通信制造業、高性能集成電路、軌道交通、環保工程、風電裝備及系統設計、光源設備、新材料、儀器儀表、生物醫藥等新興產。從2011年重慶市人才供需現狀分析情況可以看出,具有現代企業經營意識和管理能力、了解和掌握行業發展方向、擅長市場運作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具有較強創新開發和應用研究能力、把握國際國內技術發展動態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是重慶市人才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的人才需求會穩步增長,熟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通曉外語的高級國際經貿人才、物流配送與管理人才、商品和服務市場的營銷精英、信息網絡高層次管理人、房地產評估與營銷、物業管理方面的人才仍將有較大需求。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應當是今后重慶中高層人才培養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從高等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實踐中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加強實踐鍛煉,這些模式都是今后值得好好研究的內容。從人才市場的角度而言,堅持以市場機制來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人才資源的社會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推動人才市場向信息網絡型發展。從政府組織的角度而言,政府應轉變觀念,創新制度,充分運用政策、法律和組織手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機制,使人才工作更好地適應重慶總體戰略目標以及“十二五”規劃的要求,更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斌,羅洪鐵.重慶市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發展戰略體系研究[J].探索,2009,(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