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嬗變研究

時間:2022-02-05 08:59:30

導語: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嬗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嬗變研究

摘要:通過梳理中國建國60年來體育教育思想演變過程,分析不同體育教育思想發展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不同時期中主要體育教育思想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對未來體育教育思想的發展有更清晰的思路。

關鍵詞:新中國;60年;學校體育;體育教育思想

1前言

中國成立的60年間先后出現了十余種體育教學思想,這些教學思想不僅隨著社會的變革而不斷革新,同時這些教學思想側面肩負社會對它們的期望。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思想的發展作為社會中歷史的產物具有特定的屬性。故而,了解體育教學思想的演變過程需要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更客觀的看待這些思想演變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把握體育教學思想的發展規律。本文將對我國建國以來六十年間的體育教學思想進行梳理,總結其發展規律,以求為體育教育者更清晰的理解體育教學思想起到指引作用。

2新中國成立后主要的體育教育思想演變過程

2.120世紀50到60年代初的主要體育教育思想

2.1.1以技能為主的體育教學思想

“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新政權時期,蘇聯作為我國政治上的親友,借鑒蘇聯以凱洛夫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為基礎的教學理論成為我國主要的教學手段”[1]。這個理論中明確老師主導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學生只需要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掌握運動技能。因為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所以這個教學思想的目的在于系統學習運動技術來強健學生體質,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做貢獻。受此影響,以“運動技術的學習、運動技能的掌握”,后來人們統稱為“三基”的教學理論成為中國建國后體育教學思想的核心。其中,該理論提到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掌握鍛煉方法和運動技能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并強調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應以此為重點目標;強調把以發展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培養運動能力的目標作為各種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任務”[2]。技能教學思想使我國的體育教學的課程編制工作少走了許多彎路,加快了體育課程建設的步伐,對于當前的體育教學實踐仍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技能教學思想卻在這種潮流中忽視了西方自然主義體育理論以及體育具有娛樂性的現象,這使得該理論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

2.1.2以競技為主的體育教學思想

20世紀50-60年代,隨著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工作的重心逐漸轉移到競技運動方面,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學校體育也開始向競技運動傾斜,出現了“競技體育”思想。其實,“競技體育”思想與技能教學思想卻存在異曲同工的之處。雖然一些研究者將“競技體育”視為“競技項目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競技能力的一種教學思想”[3]。但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培養競技能力、培養運動員為目的做法卻少之又少,而是把競技項目的內容直接當成體育教學內容”[4]。隨后,因為一些老師把這種教學思想不假思索的用在教學內容中,最后導致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味要求學生在動作規范化程度和運動技術精細化方面過于嚴苛的做法而飽受詬病。

2.1.3以體質為主的體育教學思想

50年代末和60年代建國初期,在常年戰亂和貧困中,我國遭遇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被甩向低谷。在1966-1976年期間的‘’把原本逐漸恢復的青少年體質再次出現了低潮期,使我國提高青少體質的愿望成為了泡影”[5]。就這樣,新中國在提高民族體質的道路上步履維艱,青少年的體質曲線幾上幾下,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就成為國家和人民的迫切愿望。體質教學思想是指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體質、發展學生身體為主導的體育教學思想。這種思想強調學生能在身體形態、技能、素質得到一定基礎性提高,可為日常學習和將來從事的勞動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體質理論強調教師使用的鍛煉手段應該具有科學性、運動負荷的合理性以及鍛煉的生物效果?!吧镄愿脑斐蔀轶w質體育教學理論的,它只注重學生的生物性改造。因此,這個理論在教學實踐和手段上具有生物體育觀特征”[6]。“當時特殊時期的需要使得體質教育思想對中國體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在實踐中由于過度強調形式上的身體鍛煉,教學內容與鍛煉過程被簡化”[7]。體質教育思想雖然對現階段的體育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既不利于體育教學多種功能的發揮與發掘,也有超過教學系統本質屬性及其功能的問題。

2.2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多元化體育教學思想

在1977年至80年代中后期的結束后,隨著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的體育教學思想也隨之出現了多元化的現象。這個時期開始探討體育教學中教師“究竟是應該突出體質健康教育?還是要體現運動技術的教育?”的問題。“其實回顧這兩種教學思想發展歷程,這個矛盾已經在50年代出現過。只是當時體育系統的形成還沒有完善,運動技術水平普遍不高,所以矛盾雙方并不成均勢,不易引起關注”[8]。直到80年代矛盾突然激化,同一時期產生了多種體育教學思想,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體育教學思想試圖解決或是調和體質教育思想和技能教育思想之間的分歧,其中的代表為“全面發展體育思想”、“培養能力體育思想”、“快樂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

2.2.1全面發展體育教學思想

在學校體育改革思潮中全面發展體育思想成為體育教學主要形式,它是技術教學和社會教學的綜合體,并且在綜合體基礎上提出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全面發展體育思想主張“體育教學以“三基”為手段,做到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達到全面完成各項體育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和諧發展”[9]。全面發展思想本質上以辯證的思想去解釋長期存在體育教學中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不可協調的矛盾,把各種體育教學思想融合在全面發展體育教學思想中。但有研究者認為“全面發展教學思想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并不能做到全面解決各種體育教學問題”[10],“在這個理論中并沒有具體指明什么是教學目標與教學思想”[11],多種教學目標相結合的教學思想只會使學生產生不適感?!斑@種教學觀存在著超越體育教學系統的功能而勉強承載上一級系統(學校體育)功能的問題”[12]。

2.2.2培養能力體育教學思想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能力體育教學思想在終身體育的需要下孕育而生。該理論把教學目標側重于放在學生對學科能力的增長以及培養學生具有掌握科學鍛煉知識和方法并能在各種環境中進行身體鍛煉的行為和能力。培養能力體育教學思想把學生的體育能力放在首位。有人說“體育能力是個體在體育智慧、體育知識、運動技術及運動技能這四個范圍內形成的綜合體,而這四個范圍里面又有不同的基本成分構成,比如: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自我鍛煉能力、自我保健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適應能力”[13]。另一種觀點是“體育能力是個體為了從事身體活動所需要必備的文化知識、身體素質、運動技能以及活動方法”,這其中還涉及8個方面,如;技能的自學能力、體育項目的自我鍛煉能力、鍛煉效果的自我評價能力、運動競賽的編排組織和裁判工作能力。對于‘體育能力’的概念的不明確使得培養體育能力的設想,只能會變成一句空泛的口號”[14]。

2.2.3快樂體育教學思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受到日本“快樂體育”思想的影響,國內也逐漸興起快樂體育思想。它是所針對的對象為厭惡與討厭體育課的少數學生。快樂體育思想認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于運動本身產生欣喜和愉悅的感覺則是運動的價值之處”[15],“提高體育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中體會勝利感,增加運動技術學習的自信心,教學中把強制學習運動技術為實現生理生化指標的達標的功能減弱”[16]。快樂體育思想的提出備受師生的青睞,但是在快樂體育的實踐中卻存在著誤區:部分教師只是片面的理解快樂體育,教學組織無秩序性,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喜歡什么而玩什么,出現為滿足學生快樂感,老師“放羊課”的狀況,而忽視了體育的教育職能。

2.2.4終身體育教學思想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出的教育論著《學會生存》中,把終身教育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17]。終身體育思想是從終身教育思想中衍生出來的思想觀念。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并不斷接受體育教育,從而一生達到受益的目標。終身體育思想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現為以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為主導的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體育教學應奠定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基礎。從某種角度上看,終身體育思想并不是直接指導體育教學思想或理論模式,但它與其他體育教學思想相比較則處于上位。究竟終身體育思想在體育教學中如何體現,目前尚存在分歧,而終身體育是否應成為一種比較具體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抑或有超越教學系統的本質和主要功能,還有待深入研究。

3小結

我國的體育教學在建國60年以來經歷了一個多種多樣復雜的思想體系,在這6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不斷變化,不同的研究者對體育教育思想的分析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有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直觀感受,有的是體育教學問題的一般看法,有的則是體育教育思想進行深層了解。這都表現了體育教學思想發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為了尋找適合全體學生的體育教育思想,結合素質教育的“終身體育”將持續成為我國體育教育的主導思想。

作者:嚴劍葵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戴豐.中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演變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5):78-82.

[2]高嶸,呂武平.對我國多種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述評與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1998,06:18-22.

[3]蘭自立,黃文仁.對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反思與梳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87-90.

[4]邵華.幾種體育教學思想的比較研究(上)[J].中國學校體育,2000,01:63-64.

[5]毛振明.對“體育=體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1991,02:61.

[6]范國梁,譚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J].體育學刊,2005,12(1):81-83.

[7]項立敏.近現代我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演變的社會學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2(6).

[8]蘭自立,黃文仁.對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反思與梳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87-90.

[9]劉海元,周登嵩.論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及其提出的基本思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86-88.

[10]張洪潭.體育教學思想起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18(1):1-7.

[11]徐大成.體育教學思想的反思與體育教學目標的確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2):122-125.

[12]高嶸,呂武平.對我國多種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述評與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1998,06:18-22.

[13]王伯英,劉保明.在體育教學中培養能力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1989,03.

[14]張洪潭.體質論與技能論的矛盾論——百年學校體育主線索厘澄[J].體育與科學,2000,21(1):8-16.

[15]蘭自立,黃文仁.對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反思與梳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87-90.

[16]程傳銀,鄒蘭.縱論我國近現代主要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及其歷史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3):15-18.

[17]于長鎮.試論終身體育與學校體育[J].體育科學,1993,13(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