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導性教學在體育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5-14 11:04:26
導語:非指導性教學在體育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1]。其代表人物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他提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是有別于傳統教學指導性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不等于不指導,而是相對指導性教學直接告訴、簡單命令而言,更多地運用間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詳細指導的形式[2]。相對傳統指導性教學,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創造,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該教學模式的提出,對我國現行的指導性教學模式有較大的沖擊,同時,也為我國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提供基礎。然而,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并不是萬能的,它仍沒能改變我國現行的教學模式,也沒得到廣泛推廣,究其原因,筆者發現,大多數理論知識的學習必然要通過教師指導,特別對小學生來說,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無法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消化,另外,也造成學生紀律松弛,學習效果低下,這應是目前我國教學模式依然無法改變的原因之一。因此,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它不一定適合所有科目知識的教學,在借鑒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時,需慎重和理性。
2非指導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可行性分析
2.1非指導性教學與小學體育教學有共同教學特征——以學生為中心
羅杰斯在非指導性教學理論中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同時,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3]。因此,非指導性教學與小學體育教學在教學中均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這就說明小學體育教學中非常有必要采用非指導性教學,也更加能夠體現出目前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體育學科又有別其他學科,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口頭語言講解,還進行動作技能的示范,從行為上、動作語言上和感情上給學生以啟迪[4],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要多于其他學科。因此,由于體育教學有室外教學、身體練習為主的特殊性,也就更能體現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2.2非指導性教學利于小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學習的興趣是任何學科教學成功的基礎,任何學科都在為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努力,小學體育科目也不例外。然而,新課改以前,我國大部分學校重視應試教育,體育學科沒有應有的重視,教師對小學生的體育也是“放羊式”教學,即使是比較負責的教師,在教學中也是“主宰”地位,小學生興趣受到阻礙,這就出現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卻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體育新課改后,教育部門開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體育教學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興趣愛好。另外,非指導性教學也強調學生情感因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并對學習的內容有發言權。因此,若將非指導性教學與小學體育教學相結合,不僅符合體育新課標,而且小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興趣性得到極大的提高和激發,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這種結合就堪稱完美。因此,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融進小學體育教學中是必然的。
2.3非指導性教學融洽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質量教學的重要保障。小學生性格尚未定型,注意不夠集中,沒有紀律觀念,再加上小學生安全意識薄弱,所以,對室外教學體育教師來說,體育課困難遠大于室內,不僅要學生進行必要身體練習,還要時刻對學生的紀律和安全進行教育。然而,在進行這些教育中,會使得師生關系緊張,學生產生懼怕或逆反心理,學習效果也勢必不好。此時,體育教學可以借鑒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中,強調人們之間的和諧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的平等、民主關系,非指導性教學成為學生學習向導,學生學習的助力[5]。在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指導下,體育教師以真摯、坦率的態度與學生平等相處,成為學生探索生活、學業的促進者、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師益友,師生關系變得融洽、和諧,教學效果也隨之有效提高。所以,非指導性教學思想能很好緩解師生關系,其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也將成為可能。
3結語
總之,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提出與新課改后的體育教學基本理念有眾多相似之處,對提高體育教學效果意義重大,特別是應用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因而,非指導性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是可行的。在非指導性教學理念與新課標思想的結合下,小學體育教學將步入嶄新的臺階,甚至將帶動我國的體育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事業走向新的篇章。不過,非指導性教學也存在其不足的地方,在使用其理論進行教學的同時也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切實地將非指導性教學與小學體育教學完美的結合,使其功能發揮到極致。
本文作者:鄧華工作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鹽洲新漁小學
- 上一篇:學生德育教育有效性研究
- 下一篇:語文課堂德育教育滲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