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傳統文化修養與傳承
時間:2022-01-07 11:47:02
導語:新聞工作者傳統文化修養與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這個變革創新的年代,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正成為我們走出困惑、克服困難的一大力量之源。作為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傳承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心靈的養料,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確保新聞報道守正創新,切實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一、傳統文化的潤色讓新聞語言更鮮明準確更有生命力
新聞語言主要以事務語言的精煉、準確、嚴謹部分為基礎,又從文學語言和評論語言中適當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所以新聞語言和詩詞文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舉例來說,新聞報道中常常需要引用古典詩詞,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表達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所以對新聞語言加以潤色不僅直接關系著一條新聞的傳播效果,而且會給受眾學習和使用語言施以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可低估。對于新聞記者來說,詩性情懷并不是一種理想主義,而是對工作有一定益處的人文情懷。它不僅能夠幫助新聞記者堅守職業道德、規范職業行為、抵制不良風氣,還能夠幫助新聞記者提高新聞職業素養、提升報道品位,做到既尊重新聞規律,又追求詩意情懷,從而促進新聞事業健康發展。
二、以多元化的視角將傳統文化融人新聞
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承載了民族的記憶和文化的內涵。央視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節日》就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的來歷,用鏡頭展現了人們共祝團圓、親情與和諧之美,內容精練直抵人心。節目中通過不同人物在市井深處、古鎮老街、尋常巷陌、田間地頭對“節日文化”的敘述表達,就如身歷其中、感同身受。今年9月22日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長治日報》各專欄報道了全市各縣區圍繞豐收節舉辦的形式多樣、具有地域特色、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慶豐收活動,文化性和時效性非常強。平順縣“花椒采摘節”“馬鈴薯豐收節”、黎城縣“谷子開鐮節活動”、沁縣“茶馬古道喜慶豐收”、沁源縣“農民趣味運動會、黑山羊賽羊會”等系列活動,集中展示了我市農業農村建設風采,傳統文化韻味融入其中,是老百姓的真情實感,報道內容富有情感。在策劃、采編這些報道的過程中,我們自身也受益匪淺,關注和表達傳統節日的過程,也是我們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的過程,這樣的熱愛悄然匯成一股暖流,溫潤我們的心靈。
三、緊扣時代主題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學如弓弩,才如箭簇”“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等經典詞句,對于我們新聞工作者改進和創新傳統文化報道有著很好的啟發與借鑒,我們要在全球文化視域下觀照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了解、研究我們的傳統文化,立足自身和新聞媒體所在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生動呈現,努力做到把握大勢,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傳統文化展現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蘊含著先進的思想理念,為后人蘊蓄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廣大新聞工作者要順應時代趨勢,做媒體融合的變革者,要在保持自身本土特色的同時,主動對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增強與國內主流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技術、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聚合資源和新聞資訊,形成合力。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守社會責任,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文化事業,增強文化認同,創作出更多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時代品質的精神產品,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作者:楊舟
- 上一篇:人工智能參與傳統文化傳承研究
- 下一篇:文藝理論內涵及傳統文化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