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理論內涵及傳統文化基點
時間:2022-01-07 11:49:41
導語:文藝理論內涵及傳統文化基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故事”系列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文藝創作與評論的重要指導,為解決當前文藝界的“浮躁”問題提供了價值引領。深入闡釋“中國故事”文藝思想內涵,挖掘“中國故事”背后的中國古代文論精華、中華敘述傳統和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等基點,可為當前文藝、文化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參照。
關鍵詞:“中國故事”;文藝理論;傳統文化
一、“中國故事”的提出
“中國故事”概念由《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首次正式提出,并強調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1]。隨后,又分別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等多處重申“要講好中國故事”[2]10-11?!度嗣袢請蟆?014年1月24日“文藝評論”發表的《何謂“中國故事”》一文,認為“中國故事”強調“以文學的形式講述當代中國的現代歷程,……在經驗與情感上觸及當代中國的真實與中國人的內心真實”[3]。后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中正式將“中國故事”概念的核心指導作用界定在文藝和文化方面,之后《人民日報》評論部又陸續出版《用典》和《講故事》進行集中解讀。由此,“中國故事”作為當代中國文藝界重要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了圍繞“中國故事”概念的系列文藝思想。
二、“中國故事”系列思想的文藝理論內涵
“中國故事”系列思想提出的直接背景是當前文藝界的“浮躁”問題突出。發揮系列思想對當前文藝工作的引導作用,以系列思想為指導建設文藝評論的價值體系,是當前文藝研究領域的迫切使命。即,將“中國故事”系列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成果之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重要構成之一,納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理范疇闡釋其中文藝理論基本問題及傳統文化基點,并與文藝基本原理對接,用于指導當前文藝創作和實踐。具體來說,“中國故事”系列思想的文藝理論內涵(見圖1)細分為三個方面:首先,“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載體,其前提有二:一是承認文藝為全體人類共同需要,承認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尊重;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觀和文藝發展道路不動搖。其次,“中國故事”這一中國文化軟實力載體的內在根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其傳承中介是“中國故事”承載著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夢。再次,講好“中國故事”思想的最直接外化即是慣用的“習式話語”,善講故事和用典是其兩個突出特征,其背后的原理是中國故事體現的中國聲音和民族文化自信。
三、“中國故事”系列思想的傳統文化基點
“中國故事”系列思想中的文藝理論內容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既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征,又有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點。十分重視文藝工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在2014年10月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他提到“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其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2]3-4。在具體論述中,認為“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2]15-1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厚資源。其一,講好“中國故事”要汲取中國古代文論精華。在中國傳統的文藝觀念中,文藝創作和評論要肩負時代歷史、社會生活賦予的使命和任務。在最早集中記錄文藝觀念的典籍《尚書•堯典》中,記載帝舜認為原始文藝混合體“樂”的功用為“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4]392。這是對文藝教育功用的強調。后來《論語•陽貨》篇記錄了孔子的“詩教”觀點:“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保?]9此處,孔子對文藝在審美、教育、認知、反映社會現實方面的功用給予了高度肯定?!芭d觀群怨”說成為古代文人對文藝功能的權威界定。后來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文藝功能提升到了國家治理的高度,提出了“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5]68的觀點。他強調文藝對個人揚名和治國理政方面的重大作用。以上論述,后經唐代古文運動過渡,至宋代周敦頤將其總結為“文以載道”,由此形成了古代文論對文藝社會功用的集大成觀念。與傳統文藝觀念中對文藝社會功用的強調相輔,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將文藝創作和評論作為自身品格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表現出了一股可貴的精神力量?!睹献?#8226;公孫丑上》中記載了“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說法。宋代張載提出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6]這是古代文人自覺承擔時代使命,繼承堯舜周孔以來的文化傳統,規范社會道德和價值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人生目標。這是《講故事》中“品格”“勵志”系列故事強調“修其心治其身”重要意義的傳統文化基點,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堅毅不屈、肩負使命而拼搏奮斗的堅強品格。其二,講好“中國故事”要繼承中華敘述文化傳統。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敘述傳統中,故事講述始終以真實反映最廣大民眾的心聲、民意和情懷為主旨。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載了大量的先民民謠,這些民謠來自“采詩”,真實地表達了先民們在現實政治及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感受,為政者可據此“知得失,自考正”?!睹姶笮颉穼⑦@部分積極作用概括為“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代表了古代敘述傳統中對歷史進程中民眾真情實感的展現。而孟子的“與民同樂”說又將這一傳統提升到了文藝評價標準的高度?!睹献?#8226;梁惠王下》中提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保?]17也就是說,以是否真實反映民眾的憂和樂為衡量一切文藝作品的標準。到了唐代,白居易的“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主張,突出強調文藝和人民之間的密切關系。他在《新樂府序》中說:“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保?]這一論斷繼承了前代敘述傳統,重申講故事要真實反映百姓的生活狀況。這正是“中國故事”系列思想中強烈的人民意識的傳統文化基點?!爸袊适隆钡闹黧w是中國人民,人民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動力所在?!爸袊适隆毕盗兴枷胫笇碌奈乃噭撟?,應該始終在時代社會結構和歷史視野中反映中國人民的需求和心聲。其三,講好“中國故事”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在中華傳統文化視野下,文化發展以“和而不同”的交流融通為中心,以包容精神、和諧精神、世界精神為核心特質。這點在帶有上古文獻匯編性質的《尚書》中就已經明確提出?!渡袝?#8226;堯典》說堯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百姓昭明,協和萬邦”[4]244。就是說,普天之下都能夠得到堯的恩惠。
這種超越了民族國家利益的天下觀念和世界精神,是在中華文化根基處便已確立的精神內涵。在集中記錄華夏文化圈先民神話的《山海經》中,也隨處可見天人合一思想和集體主義精神。這種包容的文化精神及其背后的集體意識,最終讓華夏文化圈不斷壯大,形成了各民族文化融通又兼具凝聚力的中華文化格局。這正是“中國故事”系列思想中“向世界講述中國”“融通中外”的開放性視野的傳統文化基點,也是《講故事》中講述大國外交“和為貴”“民相親”故事的傳統文化溯源。四、結語綜上所述,“中國故事”系列思想作為新時代文藝創作和評論的重要指導,正以一種大國包容姿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講述中國人民的新時代新氣象,并將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融通中,構筑新的世界與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指導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學習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文章選[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7-8.
[2]中共中央宣傳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3]人民日報編輯部.何謂“中國故事”[N].人民日報2014-01-24(24).
[4]龍韶華.歸善齋《尚書》二典章句集解: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張少康.中國歷代文論精品:一[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6]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72.
[7]張少康.中國歷代文論精品:二[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95.
作者:李苗苗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人文藝術教育教學部
- 上一篇:新聞工作者傳統文化修養與傳承
- 下一篇: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