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建筑的應用
時間:2022-05-25 09:21:49
導語: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建筑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遺留產物,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城市公共建設中來,能夠在保證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和形象的基礎上,深化內涵,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文章重點對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應用展開詳細說明和闡述。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城市公共建筑;民族特色
城市公共建筑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和推廣的重要媒介,在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給人眼前一亮之感,并激發人們的探究熱情,了解城市發展歷史,加快文化傳播,進而為我國城市文化環境的構建作出貢獻。
1傳統文化符號
傳統文化符號主要指一個民族的思想、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與之相關的藝術歷史的積累。民族色彩的傾向性十分顯著,所有傳統文化都與歷史演變和社會進步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其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特色。傳統文化符號實際上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但是其精神文化的傾向性更為明顯,主要體現于人們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的選擇,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符號指的是人們對生活與藝術融合的思想觀點,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深度展現了我國的民族精神與氣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此外,也在諸多現代設計中得以廣泛應用。遠古時代,人們即將圖像符號應用于多個領域,彼時,人們將圖像符號融入到某種思想或觀念的表達之中。傳統文化中圖像符號發展中,很多傳統圖像和符號均體現了獨特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2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建筑設計的關系
我國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發展中,積累和流傳了很多傳統文化特色。傳統文化符號是體現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文字和圖畫等內容,長期積淀后依然廣為流傳的傳統文化符號均具有十分顯著的象征意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及感染力。例如,我國傳統建筑中十分常見的人字形屋頂,即蘊含著神鳥展翅的深刻寓意。我國現代建筑設計中,逐漸喪失了地域文化特色,在現代建筑發展中,很多建筑均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城市建筑風格相同,外部形態也十分相似。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合理融入傳統文化符號,能充分展現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其更好地彰顯文化的生命力,增強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而這也是現代建筑設計人員在追求建筑節能的基礎上所要實現的又一重要目標??傮w來說,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符號的融合,能更加全面地彰顯城市特色,使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以此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建設更具魅力的現代城市。
3城市公共建筑中傳統文化的設計
3.1傳統文化符號在公共建筑形態符號設計中的應用
為全面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設計師需要準確地提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并將其與現代生活高度融合,設計師在排列重組建筑外形、空間、結構、比例和節奏等因素的前提下,能以更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傳統文化的功能和價值。調查顯示,融入傳統文化符號后的公共建筑更能夠獲取人們的認同感,高度滿足人們的審美取向。設計師在表達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通常選擇對建筑的多個元素進行編碼。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需要以具備傳統文化符號的公共建筑作為展示和傳遞的載體。如上海世博會中國的設計中,其獨具特色的結構造型,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中國館以“東方之冠”為外形形式,由4根較粗的高柱支撐起斗狀主體建筑,基于上大下小的原理,由56根橫梁相互疊加構成的建筑之冠,代表了我國的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團結的國家,歷經各艱難的歷史時期,56個民族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敵。同時,中國館中也融入了古代的建筑營造方式和現代的建筑設計理念,充分展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從而生動展現出建筑的傳統美、現代美、力度美和藝術美,深入融入傳統文化符號,成為公共建筑設計中的典型代表。
3.2傳統文化符號在公共建筑色彩符號設計中的應用
公共建筑色彩符號建構了消費者的視覺符號認知體系,為此,設計師在設計公共建筑色彩符號方案的過程中,可融入中國傳統的色彩符號,給人以十分強烈的視覺感受。紅色是自古以來,國人十分喜愛的顏色,代表著熱烈、吉祥、溫暖,且這種象征也深深地融入到了人們的潛意識當中。對于中國人而言,紅色是代表吉祥和幸運的顏色,深受國人的喜愛與追捧。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筑主體為大紅色,該項設計也是中國紅的重要體現。中國館使用的大紅色與故宮的磚紅色有著相似的內涵,能夠深刻展現中國古建筑建造的基本原則。建筑師利用建筑多個部分的不同配色方案,為人們傳遞了十分豐富的視覺信息。人們在接受色彩符號信息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全面展現建筑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和消費的過程,人們可以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公共建筑符號色彩的視覺魅力。
3.3空間概念拓展
空間概念擴展是對傳統空間表現形式展開創新和優化,以新的形式展現空間特征,并借助抽象化處理,轉變傳統空間,拓展表現形式,既保留傳統空間部分特征,又能更好地展現現展實況,強化城市公共建筑效果,滿足新時展的需求。如新客站建筑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空間概念拓展的優勢和特征,建筑內部以山谷的表現形式開展規劃,按照功能效用對建筑空間進行分隔和劃分,在維持空間獨立性的同時,增加空間聯系感,凸顯本土獨有的文化風俗。經過多年研究之后,對于傳統聚落空間實行了詳細策劃,促使這一車站的空間設計被滲透了空間概念。此后,建筑師則借助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創建了這種類型的空間理論,提煉出具體特征。3.4空間創造空間創造的目的是給人們不同的視覺體驗,激發空間整體感官印象。在城市公共建筑設計中,需對傳統空間特征加以吸收和借鑒,從空間形態、空間尺度等方面綜合分析和考量,凸顯其功能效果,同時這樣的設計方式,也可讓人進一步感受與之相同的傳統建筑空間效果,既滿足現展要求,也能實現對傳統的感知和想象。如德國議會大廈的玻璃穹頂設計(如圖1),材料選擇上以現代的鋼和玻璃材料為主,結構形式上選擇了傳統建筑穹頂結構,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讓人們在欣賞中,既能夠感受到現代社會的發展,體會現代材料帶來的藝術視覺感受,感受古代建筑呈現的大氣、端莊之感。再者,傳統穹頂設計營造的是一個封閉空間,而采用玻璃材料支撐的穹頂,屬于半開放空間,拓展視野的同時,以強烈對比讓人感受古今發展差異,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再比如香山賓館的設計(如圖2),采取北京四合院的規模形式,在玻璃罩的屋頂下,形成了室內空間的復合,營造出一種與傳統建筑中中間空間相似的人工空間。中國銀行總部大樓是由貝葉斯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借助景觀設計的內向型,構建傳統建筑室內空間的庭院空間。
3.3特色挖掘
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可進一步了解傳統建筑空間的特色,感受其獨特性魅力,并對表現形式和技法加以掌握,之后將傳統元素應用到城市公共建筑設計中,以彰顯設計獨特性、個性化,加強實用和美觀效果。設計師在開展城市公共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可豐富設計形式,不斷嘗試創新和優化,在不影響城市公共建筑性能發揮的基礎上,對城市文化進行直觀體現,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城市進步發展。如2000年世博會上,日本館的設計就是傳統文化元素深入研究和應用結果(如圖3),設計者以紙為媒介,開展日本館搭建,體現其輕盈、規整的效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不影響景觀效果的同時,使其對現代技術發展有新的認知。結語城市公共建筑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需要做好空間界面、尺度、形狀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注重傳統元素的提煉和升華,參照建筑性能要求,合理規劃設計內容,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現代城市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天寶,趙忠艷.論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場所建設中的應用——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5,No.126(06):135-143.
[2]羅磊.客家傳統文化元素在贛州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2017.
[3]陳艷.開封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2.
作者:苗艷麗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 上一篇:網絡信息時代音樂教學改革途徑
- 下一篇:鄉村旅游不同民族餐飲文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