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水文化影響與傳統村落選址格局

時間:2022-06-14 09:29:44

導語:傳統風水文化影響與傳統村落選址格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風水文化影響與傳統村落選址格局

摘要:目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對傳統村落選址營建的文化內涵關注較少。從傳統風水學說中關于理想人居模式的討論出發,從傳統村落選址格局的基本空間要素方面,對中國傳統村落井陘縣河應村選址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了自然空間格局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

關鍵詞:風水文化,傳統村落,空間格局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文明。傳統村落就是在這個長期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物質載體,是傳承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傳統村落在傳承和演變過程中,不斷地和周邊自然環境相適應,不斷協調人、聚落與自然的關系,最終使得聚落本身和周邊環境相互融洽發展,和諧共生。在村落選址營建的過程中,中國傳統風水學說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近年來,相關學者開始利用風水學說解釋傳統村落選址、城市布局等內容,但是能夠按照風水學說中理想人居模式進行傳統村落選址分析的研究較少,深入研究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格局關系中人文傳統的較少。本文從風水學說的理想空間模式著手,利用形勢派的風水理論,實證分析了傳統村落在選址方面的傳統價值。

1風水選址理論及理想空間模式

1.1概述

風水也稱堪輿,是一門處理和選擇居住環境的學問,其蘊含著中國古代先民處理地理選址的原則、理念和方法[1],并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建筑的建設建造中。風水學說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村落選址、城市規劃等均產生了深刻影響,從住宅、宮殿、寺廟等單體建筑,到村落、城市等聚落多方面,都不斷印證著風水要素的處理和選擇。風水學說的核心觀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方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表現。風水學說成型于魏晉時期,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于明清時期達到頂峰[2]。風水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大流派,即形勢派和理氣派。其中,形勢派注重山峰巒頭的方位組合,根據地形、地勢特征選擇居住地,對于分析傳統村落周邊自然環境格局具有直接意義[3]。

1.2風水學說中的基本空間要素

風水學說從空間地理形勢出發,確定了5個基本空間要素———“龍、砂、水、穴、向”[4],并按照“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5]的基本程序,依次進行評判。1.2.1覓龍———查看龍脈“龍”即為山脈走勢,“覓龍”則是指觀察山脈走向,尋找從遠而近、蜿蜒起伏的綿延山脈。通常在山脈停留終止之處,形成靠山。這種高大起伏、連綿不斷的山脈形態,利于北方地區抵擋冬天的寒流。1.2.2察砂———觀察小氣候“砂”即為周邊的小山體,“察砂”則是考察周邊山體形態,以判斷環境的優劣。一個絕佳的山體形態為除北側的較高大的靠山(稱為玄武)外,東、西兩側有起到拱衛作用的山體(東側山體稱為青龍,西側山體稱為白虎),南側遠處有作為對景的山體(稱之為朱雀)。四座山體稱為四象,理想的山體形態為“玄武垂頭,青龍蜿蜒,白虎馴服,朱雀翔舞”,也就是北側山體高大,但有緩坡作為過渡,東側山體較長,西側山體較低于東側山體[6],南側對景山體形態似朱雀飛舞(見圖1)。1.2.3“觀水”———觀察水的走向水在風水學說中十分重要,可起到聚氣的作用。通常認為最能聚氣的水流形態為彎曲環抱狀,反弓向的水流則是最不利的。彎曲環保狀的水流走向,客觀上避免了水流直沖,同時彎曲的水流易形成河灘,更利于農耕生產。1.2.4“點穴”———選擇基址“穴”即為風水中生氣出露之地,“點穴”就是選址,是把基地位置選定在有生氣的地方。因此,將風水學說作為考察傳統村落選址與格局的出發點具有重要參照意義。1.2.5“立向”———確立朝向“向”即為朝向,“立向”指在基址選定之后,確立房屋、村落等的具體朝向。由于我國地處北半球,因此,房屋、村落等朝向均為坐北朝南,也稱之為“負陰抱陽”。

1.3理想的空間模式

風水學說在綿長悠久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五種基本空間要素的布局形態特征,最終形成了一種基于各空間要素的理想風水格局,即:村落北側以一座較為高大的山體為依靠,山北有不斷綿延的山脈作為屏障。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體,兩山似手臂環抱,且東山高于西山,村落基址開闊平整,村前有河流蜿蜒流過,村南有遠山為對景??傮w呈現“四面環山、背山面水”的布局形態,達到“負陰抱陽,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效果[7](見圖2)。

2河應古村風水選址分析

2.1河應古村概況

河應村歷史悠久,據井陘縣志記載,從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并于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見圖3)。河應村村域自然環境優美,村域山體植被完整,村莊四周環山,村前割髭河環繞,村口河灘耕地平整,村莊與周邊自然環境關系融洽。村莊整體依山沿河而建,耕地分布在山溝、河谷之中,形成了“山—村—河—田—山”的自然生態格局(見圖4)。河應村周邊的山水植被共同形成了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和宜人的小氣候。河應村位于東西兩山相夾的溝谷之中,北側一公里處有平均海拔600m的連綿山體,南側割髭河從河溝前環繞。這樣的村莊布局形態既抵擋了冬天的寒冷北風,又便于村民的生活飲水,形成了宜居生活的小環境。

2.2歷史演變

據畢氏家譜記載和現存碑記考證,畢氏先祖畢光顯從井陘縣南障城鎮七獅村遷居現河應村。村內畢姓為主要姓氏,人數達90%。800多年來村莊歷史從未中斷,村莊發展建設皆有脈絡可尋。據河應村畢氏族譜記載,公元1367年山西洪洞縣畢千睿攜家歸,八世畢光顯遷居河應村,祖居“家廟”(即畢氏宗祠,本村畢氏族人稱家廟)。隨著人口的增加,發展到十一、十二世時,按居住地分戶管理,十一世畢霄家住“家廟”以北為北戶,十二世畢文斗家住“家廟”以東戶為東戶,十二世畢文獻家住“家廟”以西為西戶,九世畢昴居“家廟”以南(前頭街)為南戶,畢氏家譜詳實的記載著這一大家庭內的每家每戶的興衰與發展(見圖5).畢氏家族以“家廟”為中心,圍繞“家廟”逐漸向外圍擴建,形成河應古村。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古村已不能滿足新增人口的發展需求,同時為增強與外界的聯系,在河應古村外的河灘地上,建設了河應新村(見圖6)。

2.3風水格局分析

自建村以來,當地村民便認為該村具有良好的風水格局,是一處風水寶地。依前文所述,河應村新村為80年代后新建,并未按照風水學說的方法進行選址,因此,本文以河應古村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該村落的選址和格局。按照風水學中的理想模式進行分析,古村前后“山環水抱,四象俱全”,符合傳統風水選址的理念,村落周邊呈現“玄武垂頭,青龍蜿蜒,白虎馴服,朱雀翔舞”的山體形態(見圖7)。2.3.1龍———村北靠山,綿延千米村莊正北側有一處較小山體,當地人稱為北垴;北垴以北由東北向西南方向,連綿橫臥了約4km不間斷的大型山體。整體來看,北垴是更北側大型山體的一處終點,同時該大型山體又是太行山脈的組成部分。連綿不絕的山體不僅成為了村莊的北靠山,還為村莊抵擋住來自北方的寒冷氣流(見圖8)。2.3.2砂———四象俱全,山形俱佳村落四面環山,東南西北各有一座獨立的山體,每座山體的形態和體量皆符合理想模式下的山體要求。北側山體在大山之下,有一處較小山包,形似“玄武垂頭”;東側山體綿延似龍,形似“青龍蜿蜒”;西側山體體量較小,形似“白虎馴服”;南側遠山曲曲折折,形似“朱雀翔舞”(見圖9)。2.3.3水———割髭河彎曲環繞村南側有割髭河自東側割髭嶺發源,向西匯入甘陶河。割髭河在河應村口彎曲而過,在村口南側空地上發育有二級階地,現已被開墾為耕地,是山區最為優質的河灘地。2.3.4穴———村莊地勢開闊,基質穩固村落主體建設在西側山體的緩坡之上,四周地勢緩和,村莊基質穩固。北山與東山之間發育有一條泄洪溝,成為村落東側的天然界限;西側山體與北側山包交界處則成為古村的北側邊界;西側緩坡盡頭山體較陡,是村落的西邊界;東西兩山與割髭河在村南相交,古村以此作為村莊的南側邊界。四面圍合之中,形成了古村較為封閉安靜的小環境。2.3.5向———村莊坐北朝南古村整體坐南朝北,整體形成“東—西—南—北”四條街的十字布局。同時由于村莊位于西側山體的緩坡,村落整體地勢上形成了東北高、西南低的豎向布局。村落整體借地勢而建,又充分利用地勢,村落內各戶民居均擁有良好的采光環境(見圖10)。

3村落選址中的內在科學性

3.1村落安全

1)防洪安全。古村處于溝谷內緩坡坡地上,避開割髭河泄洪區。村東側的山體為整塊巨巖,橫亙在割髭河與古村之間,形成了天然堤壩,為古村抵擋割髭河洪水的直接沖擊(見圖11)。2)基礎安全。古村西側山脈為一條連續的巨大巖石,古村依西側坡地地形而建,村落基底穩固.

3.2宜居宜業

2)利于農耕。古村最初是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南側的河流階地歷來為優質農耕地,北側河谷緩坡淤積的土地則開辟為適宜耕種的梯田,同時經歷代先賢建設均多修水利,更利于農耕生產(見圖12~圖14)。3)村落景觀。古村選址在一處相對封閉的小環境之中。古村處于山水交界的盆地內,整體布局依山就勢,周邊山形優美,村前河流蜿蜒,村內青瓦古村,村落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河應村與周邊的山水植被共同形成了宜人的小氣候和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見圖15)。

4結語

隨著中國傳統村落體系建立和不斷充實,在現有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工作重點關注對象大多為傳統村落內部的民居、公共建筑等物質性文化遺產,而對于村落選址和自然格局的認識及保護,多流于表面工作,缺乏深入研究。這是由于在討論傳統村落保護的時候,經常忽略掉傳統村落在選址營建過程中所受到的歷史進程與鄉土文化影響,沒有深入到當時當地的文化氛圍與歷史氛圍之中,對傳統村落的選址與營建過程缺乏歷史文化共情。風水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思想,影響著中國古代城市、鄉村、民居、陰宅的選址和營建,是古代營建活動中重要的方法論。因此,對于一些明顯具有風水選址意義的傳統村落,應當利用傳統風水學理論,去理解當時當地村落的營建過程,理解其中運用到的人文感受。只有充分認識并理解村落選址營建與自然協調合一的關系,挖掘到其中蘊藏的歷史人文邏輯,才能有意識地制定針對性保護和利用策略,做到從自然空間格局方面,整體保護傳統村落,延續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何曉昕.風水探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2]賈萍.基于風水理念的井陘地區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4.

[3]陳煒.風水理論在人居環境水景營建中的運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4]陳宏,劉沛林.風水的空間模式對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的影響[J].城市規劃,1995(4):5.

[5]盛超赟.風水理論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運用[D].無錫:江南大學,2010.

[6]漢寶德.風水與環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5-27.

[7]李冰倩.基于風水理論的陜北窯洞村落選址與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作者:孫立碩 單位:石家莊市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