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26 09:12:19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傳統的傳承方式,不僅效率比較低,而且還面臨著傳承人匱乏的現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有機融合,在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對提升傳承人培養的質量有著積極意義。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有效融合,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順利開展有著積極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政府一方面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另一方面也出臺了相應的文件以及法律,如《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些文件和法律條文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習慣信仰以及情感和文化的積淀,是民族的文明、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反映民眾物質以及精神生活的面貌,能體現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從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發展現狀和已經出臺了的諸多政策來看,其相關的政策一直在不斷完善,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在政策上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以極大的支持,才能帶動傳承人的培養發展,才能助力其和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傳承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再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對其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也有著極大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融合的方式上開始推陳出新,在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培養傳承人才以及職業院校融合發展的方式都在不斷創新,并形成了多樣化的特征。職業教育開設了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課程、編寫了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等,這些都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實踐起到促進作用。此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中也可以通過聘請民間藝術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室以及工坊等方式,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融合的效果逐漸呈現,在多年的努力之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經驗,融合成效及規模在不斷擴大。當前有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開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行融合發展,培養高素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應用型的人才,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的關系和融合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之間是有著緊密關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的是各民族各地區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地方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全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散落在地縣以及鄉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相結合,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職業教育生源以本地和周邊為主,所以有著較高的文化認同,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十分有利。職業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要培養基地。職業教育主要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強調人才的實用,突出職業的能力,致力于通過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對打造專業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產生積極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當前正面臨創新動力不足和傳承人老齡化的現狀,傳承人往往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了解,所以存在著后繼無人的問題。為了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專業素質,利用職業教育這一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出可以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要求的實用人才。職業教育有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在當前市場化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緊迫性比較大,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缺乏也是事實。鑒于此,可以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職業教育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資源,將教學管理團隊整體效能發揮出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這對實現既定發展目標有著積極意義。

融合意義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進行融合,有著諸多積極意義,文章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1.有助于地方特色經濟文化發展職業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行融合,對地方的經濟發展以及文化發展有著促進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明特征是民族性以及地域性,其體現了所處地人民的生命力以及智慧創造力。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各地經濟和文化發展趨同化現象愈來愈突出,要想帶動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并形成特色發展,就要注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2.有效連接古今文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緊密結合,有助于搭建古今文化的橋梁,職業教育在歷史發展時期,可以充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平臺。通過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作用,利用職業教育傳承創新,這對人們職業教育思想觀念轉變有著積極意義,有助于促進職業院校學生文化品位以及審美情趣的提高,也能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做大做強民族文化和相應產業,以實現拓寬職業教育發展領域的作用,這對拓展職業教育生存空間以及提升職業教育文化內涵有著積極意義。3.有助于提供人才保障職業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合發展,一方面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人才保障,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助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推動職業教育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工作,有助于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氛圍,對實現教育發展目標有著積極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問題和策略融合問題

從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的現狀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如在融合發展中存在工作重心失衡的現象,其沒有和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缺乏綜合性考量,這就會影響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再者,資金投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源動力,而在融合發展中的資金匱乏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這直接影響著工作進程的開展。除此之外,融合機制建設的不完善,沒有按照實際需要制72CULTUREINDUSTRY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定相對接的融合機制等,都會影響融合的規范程度。

發展策略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發展中,為保障融合工作順利推進,需要在策略落實方面加強重視:1.注重構建完善的專業結構體系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并提高融合的質量,從學校層面來說,就需要構建和職業教育相銜接的專業結構體系。職業教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提供了基地,為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工作能順利有效地推進,需要在專業結構體系構建方面加強管理,可通過“3+4”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職院和本課進行有機銜接以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有從管理創新的角度出發,才能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發展。2.注重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為有效促進職業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合發展,需形成相對完善的保障機制作為支撐。在機制構建過程中,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量??梢酝ㄟ^引進行業企業優秀師資,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制定優惠政策和聘請民間藝人以及技藝大師等作為兼職教師,讓專業帶頭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當中去。職業院校也要注重成立專門的工作室,鼓勵外聘導師把具體項目帶到職業院校中,采用項目的方式來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教學工作,這對人才培養活動高效開展有著積極意義。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的方式,可以提升文化傳承輻射的作用功能,加強學校和市場之間的聯系,充分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零距離。3.注重多樣化模式的應用在培養傳承人時要注重多樣化培養模式的運用,如通過現代學徒模式,基于學校以及業界的深度合作、職院教師和業界師傅的加強協作,來培養專業技能人才。這一教育模式的運用,能突出校企聯合育人理念,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基地,以及與當地的工藝美術企業進行合作,學習借鑒當地的傳統工藝,積極探索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模式,這對培養專業人才發揮著積極作用。再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結合需注重對合作模式的科學運用,將職業院校、企業以及政府等組織聯合起來,搭建非遺傳承的平臺,這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聘請代表傳承人建立工作室為有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的質量,職業院校領導層需要注重創新人才理念的融入。學??善刚埖胤酱硇詡鞒腥私⒐ぷ魇?;聯系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到學校,設立工作室。如布藝的工作室,將布藝作品設計制作開發系列產品中具體的工作室建設和項目帶到職業學校中去,能為傳承人的培養起到帶動作用。工作室在具體運作中,應結合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可以通過網絡營銷手段應用市場化運作,成為學生的創業項目,使其向著常態化和規模化的方向邁進。綜上,為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需要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融入創新的理念和方法,改變傳統分離的狀況,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角度構建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傳承人培養模式。文章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職業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措施的分析探究,期望能為培養實踐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劍,蘇康敏,林端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融合——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4):86-90.

[2]柴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探索[J].學園,2020,13(34):75-76.

[3]郭興.論工匠精神與非遺傳承——建構職業教育非遺教育傳承實踐體系[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3):95-100.

[4]文冬妮,王媛.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模式[J].河池學院學報,2020,40(02):84-89.

[5]楊永兵,龔自力.工作訣竅知識在我國少數民族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價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63-69.

[6]曹大明,謝晶.傳統技藝與現代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研究——以荊州創業學校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9,21(05):91-99.

[7]劉夏怡,吳冰,李穎.忠信花燈文化傳承與發展的CEP模式研究——以職業院校服裝專業教學為例[J].文化學刊,2019(07):163-165.

[8]張榮.職業教育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布依族“八音坐唱”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07):55-61.

[9]萬兆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路徑——以民族地區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1):25-28.

[10]徐澤忠.在職業教育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J].職教通訊,2019(32):1-2.

作者:馮愛萍 單位:陽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