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初探
時間:2022-12-25 11:16:38
導語: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的文化館系統的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較大的非標準化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館舍設置的隨意性。盡管各地普遍按照行政區劃建設了各級文化館(站,包括社區、村文化活動室),然而文化館的選址位置、建設規模、設備配置都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各地文化館可以說五花八門、千差萬別;二是服務項目的差異性。不同的文化館到底該提供哪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服務項目?尚沒有統一的標準。三是服務程序和服務質量的“任性”。對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沒有標準化的服務操作程序,也缺少服務質量的評價標準。所謂標準化,就是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種類、程度、質量等定出標準,把標準上升為政府政策、行業準則,乃至于國家法律,以強有力的剛性約束來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教無類”、普遍均等。標準化一方面確定了各級政府對文化館館舍建設、設備配置、經費安排、人員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務的“底線保障標準”,通過標準化的制度安排,保證了政府對文化館投入的“剛性支出”,使文化館“有錢、有條件、有人”做事;另一方面,也對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二、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構成與主要內容
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結合文化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特點,本文認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應該由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標準和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標準三個方面組成(表1)。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要根據中央和省要求,結合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研究確定各級政府的保障責任,圍繞文化館基本服務項目和內容,就文化館設施布局、內容提供、資源配置、隊伍建設和經費投入等,制定保障標準,作為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底線標準,明確服務的種類、數量、質量、覆蓋范圍和均等化程度,在縣域范圍內采取有力措施組織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標準分為設施建設標準和管理服務標準兩類。設施建設標準主要從文化館硬件建設方面,提出剛性要求;管理服務標準主要是軟件建設,重在提高文化館的服務效能和水平。在執行國家建設標準和管理服務標準的同時,重點加強軟件建設,形成一批具有文化館特色、符合群眾實際文化需要的管理和服務標準。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標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制訂績效考核標準,在對上述服務內容、標準進行精確測算后確定一個文化館經費保障標準,由文化、財政和審計部門聯合考評,按項目的設置和標準逐條檢查資金是否到位、用途是否準確、績效是否明顯(含覆蓋率、群眾參與率等),重點評估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服務供給、資金投入等基礎工作的完成情況;建立評價評優標準,對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服務的質量進行評價,這一部分可由文化主管部門按照工作目標考核的要求進行;建立社會評價標準,由社會第三方獨立開展公眾滿意度調查,以確保中立和可信度。通過設立科學的問卷調查、入戶調查、網絡調查等,得出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評價和滿意指數。
三、構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的幾點思考
1.正確認識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
包括文化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并不是一項孤立、先創性的工作,而是在標準化大背景下的一項后發之舉。相對于教育、衛生、人社等部門的標準化工作,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起步較晚,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當前,包括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文化機構在內,對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是極具個性和差異化的產品,怎么能標準化呢?二是把標準化狹義的理解為制定標準,把保障標準等同于標準體系,認為保障標準的出臺就等于標準化的勝利完成;三是把制定標準等同于做臺賬,認為基層文化部門事情已經很多了,連中央、省市都要求建設對基層的考核,減少掛牌子、做臺賬,現在又弄出個標準出來,增加了基層負擔。以上誤區影響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的推進工作。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是一套完成的標準,包括了保障標準、服務標準和評價標準,三個標準缺一不可。
2.構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的重點在于服務標準
隨著《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的頒布,以及各地不斷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工作,包括文化館在內的各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已經基本明確。按照文化部的工作進展,各地在今年年底前都應該完成本地區的公共文化保障標準的制定。然而,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僅在有保障標準,更在于服務要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粗放、供需脫節、效能低下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服務缺少標準造成的。因此,如果說標準化前期的工作在于頂層設計的保障標準,接下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的重點在于微觀層面的服務技術標準。而且服務技術標準的制定與落實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構建工作的決定性和成敗性環節。
3.構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的難點分析
制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技術尤其是服務技術標準的難點有三:一是種類、數量繁多。相比于圖書館、博物館等服務項目比較明確的文化單位,文化館服務項目多、內容多、環節多、要求多。僅一個文化培訓,培訓對象、培訓內容的差異,就可能需要制定十幾個甚至幾十項服務技術標準。一個縣級文化館制定的技術服務標準可能就要上百甚至幾百項,一個基層文化站的技術服務標準估計也有幾十項。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對很多文化館來說,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二是文化的差異性導致標準幾乎無法簡單復制。相對于一些比較成熟的技術服務標準,文化館服務的技術標準幾乎還沒有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即使有少許可以借鑒的地方,由于文化工作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如果照搬其他地方的經驗,可能造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結果。三是標準化人才的短缺?;鶎游幕^(站)本身工作量大、人手緊張,專業技術人員大部分都只擅長專業知識,對標準化的理解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標準的編制方法和途徑幾乎是一竅不通。人才問題將直接制約文化館公共文化標準化體系構建的進程。
4.構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的工作建議
一是要高度重視。正如前文所述,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再不重視這項工作,“等、靠、要”的思想和行為將更加濃厚。因此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館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組建專門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制定分工表和進度表,明確責任,明確進度,加大督查,保證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二是要加大支持。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館要加大對基層的支持力度,舉辦技術服務標準編制的培訓,使標準編制人員數字編制方法;在年度經費預算中,留出專門的工作經費,確保編制工作的順利實施;要加大與高校、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溝通與合作,成立技術服務標準編制專家服務組,對服務技術標準提供有力的技術指導。三是要形成合力。在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既要明確分工,更要形成合力。以鄉鎮文化站為例,一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技術服務標準有十幾項甚至幾十項。在服務技術標準的編制過程,沒有必要要求每個鄉鎮文化站對所有的服務項目都獨立編制技術服務標準,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對轄區范圍具有共性的服務項目制定統一的標準,供各文化站在地區復制推廣,而鄉鎮文化站工作的重點在于本鎮極具鄉土特色服務項目的編制。這樣,鄉鎮文化站的編制任務將大大減輕,這才是符合實際的工作推進。四是要社會購買。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并制定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性目錄。上海等地制定的指導性目錄中也包含文化理論研究、文化發展規劃等具體內容。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構建尤其是服務技術標準的編制完全可以通過社會購買的形式進行,這樣既克服了文化館人手緊張、專業性不足的困境,也提高了標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當然,社會購買,不等于出錢后就萬事大吉。在通過社會購買委托第三方編制標準的過程中,文化館要積極與編制方溝通,征求包括群眾在內的各方意見,提高標準的可行性與針對性。
作者:張頡 單位:嘉興市文化館
- 上一篇:淺談朝陽公園景觀設計
- 下一篇:公共文化治理結構的重塑和發展路向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