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研究

時間:2022-11-15 03:41:30

導語: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研究

摘要: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是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邏輯起點,當前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表達存在不愿表達、沒有渠道表達、表達得不到及時回應等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社區居民欠缺權利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沒有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保障社區居民的參與權。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機制的建構一是提高社區居民的權利意識,二是應借助現代科技搭建更便捷的表達渠道,三是明確政府的反饋義務,多措并舉,構建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表達機制。

關鍵詞: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社會公眾的奮斗目標。如何有效地滿足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該法明確公共文化服務應結合當地實際需求和公眾意見,在公共財政支撐能力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提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服務。該法的頒布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政府如何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社會公眾如何表達自身實際需求,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社區是現代社會公民的生活共同體,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載體。本文立足城市社區,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現階段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表達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困境

筆者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實地走訪了一些社區,與居委會主任等一線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座談,筆者發現現階段社區居民在表達需求存在不愿表達、無渠道表達、表達得不到反饋等問題。(一)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主體缺位。1.社區居民缺乏需求表達的主動意識。以《海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為例,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了詳細的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方案,并且規定了詳細的時間節點。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并沒有社區居民的參與,社區居民缺乏表達自身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主動意識。主動意識是居民表達的內生動力,內生動力不足導致社區居民愈加忽視自己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忽視了自己的文化權利。2.代表社區居民利益的社會組織的作用不夠。根據政治學的相關研究,需求表達的有效性和表達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組織化程度越高,表達的力度就越大,效果越明顯,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就越大;反之,需求表達的力度和有效性越小。我國的居民社區經歷了從“單位”時代到“后單位時代”的轉變,“單位”時代的社區作為單位的附屬,具有很強的組織性,社區居民的很多需求可以通過單位的機構獲得充分的表達,單位的機構也能夠代表社區居民向政府表達相應的需求?!昂髥挝粫r代”的社區組織化程度降低,社區居民因興趣愛好成立的松散組織無法代表社區居民向政府有效表達相應的需求。(二)社區居民欠缺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渠道。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政治生態中,社區居民表達意見的渠道多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如何操作、怎么操作、誰來操作等都不明確。表達渠道不暢,導致政府與民眾之間缺乏連接的橋梁。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根據筆者的調研,現階段的居委會主要是協助基層政府完成相關的數據統計、信息收集、文件宣傳等工作,換句話說,居委會在履行“下達”的職能。但是關于社區居民的需求是什么則較少收集,也很少及時向上反饋。當然必須說明的是,造成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社區居民的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回應。當社區居民向政府及相關部門表達需求時,不管政府是否采納,都希望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反饋。意見被采納固然好,不被采納,能夠得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反饋并說明原因,也能夠增進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理解。這是參與型政府的基本內涵。但是根據筆者的調研,現階段政府對于社區居民的需求很好回應。社區居民的需求長時間大面積得不到及時的回應勢必會挫傷社區居民表達需求的積極性。

二、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不暢的原因分析

前已述及,社區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文化建設的基礎。之所以社區居民的需求表達存在以上困境,筆者擬從社區和政府兩個視角進行觀察,找尋原因。(一)社區層面不同于鄉村,“后單位時代”的城市社區人口密度大、異質化程度高、流動性強,對于公共文化的需求,表達的意愿都各有不同。讓每一個社區居民都能表達自身需求顯然并不現實。但如何有效組織社區居民,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和工作流程,既保障社區居民的表達權,又過濾掉社區居民的不合理的需求,著實是個難題。(二)政府層面實踐中,政府往往根據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情況通過推理計算形成理性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規劃,這種理性規劃的假定前提是人們的文化需求具有同質性。但就單個居民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階層、經濟地位及環境資源等都會影響他們的意識和需求,個體的需求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政府并沒有圍繞保障社區居民的文化權利來安排自身的行為。相較于社區,政府一方面應確定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是政府的義務,另一方面應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保障社區居民的參與權。讓社區居民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讓政府有限的財力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很遺憾,政府并沒有按照這個方向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機制建構

針對海南省社區在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以為,應從以下方面予以完善:(一)明確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提升社區居民的表達意識。社區居民是公共文化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最關心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群體,其表達需求是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原動力。長久以來,因為“官本位”“單位制”等因素的影響,社區居民認為向政府及相關部門表達自身的需求不是權利。除此之外,很多社區居民對表達非常不自信,認為政府能作出遠優于他們的判斷,政府不需要他們的建言。再者,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含蓄,表達自身需求總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傳統的影響、心理的不自信、思維的慣性等綜合因素疊加導致社區居民不愿表達。觀念的變革是制度生成的先導,要想真正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首先改變社區居民普遍存在的觀念。通過宣傳手段明確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明確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提升社區居民的表達意識。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通過收集社區居民的訴求,安排社區公共文化的建設,逐漸形成社區居民和政府職能部門的良性互動機制。(二)借助現代技術工具,拓寬社區居民的表達渠道。只有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政府的決策才能科學有效,才能易于被公眾所接受。針對社區居民表達渠道不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通過現代技術工具拓展表達渠道。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社交平臺征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信息,社區居民亦可通過以上渠道表達自身需求,政府通過后臺收集并匯總相關的信息。2016年3月26日,全國第一個省級“互聯網+”公共文化平臺——“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線運營?!拔幕虾T啤闭狭撕A康奈幕Y源和用戶,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挖掘出公民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信息,據此做出公共文化服務決策并組織相應的供給,使公共文化服務有的放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文化上海云”是互聯網時代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樣板,代表了未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基本方向。海南可以充分借鑒上海的有益經驗著力打造海南文化服務平臺。除此之外,未來還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人工智能系統,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收集、匯總、分析、反饋各種信息,達到公共文化的精準服務。(三)按照參與型政府的建設要求,明確政府的反饋義務。政府對社區居民的意見反饋義務是指在社區居民表達公共服務需求的過程中,政府針對社區居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并針對采納情況和具體理由作說明回應的義務。從現有立法看,有關規定明確了社區居民“進入表達程序”以及“提出意見”的權利,但在對“意見得到回應的權利”的規定上則明顯不足。顯然,社區居民的參與權出現了權能斷層。在政府欠缺反饋義務來源的情況下,社區居民實現參與權存在法律上的障礙。同時,政府在觀念上對社區居民表達的排斥,也進一步加劇了對社區居民參與反饋的忽視。筆者認為,反饋是建立互動機制的不二法門,必須明確政府的反饋義務,才能助推社區居民表達權的行使。具體來說,反饋活動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確立一定的原則使得政府即使在具體的規范欠缺時,也可依據此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與此同時,理順政府與社區居民兩者在反饋活動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參與權是相對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一項重要權利,從行政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來看,社區居民提出意見或建議的權利應當與政府對社區居民的回應義務相對應。倘若欠缺了回應便使得雙方權利義務失去均衡。

四、結語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田野調查等方式,解剖麻雀,以小見大,能夠明晰現階段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社區居民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社區居民不愿表達、沒有渠道表達、表達得不到及時回應。直面這些問題,找尋背后的原因,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機制的建構一是提高社區居民的權利意識,二是應借助現代科技搭建更便捷的表達渠道,三是明確政府的反饋義務,多措并舉,構建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表達機制。

作者:王強強 劉詠梅 單位:海南政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