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
時間:2022-02-25 02:36:03
導語: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代,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并且是可以控制、相對較為平衡的。所以,為了可以充分順應以及引領新常態,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經濟的提質增效,要加強對其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現有的問題,更好地為民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全面提升服務的整體水平。本文對新常態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問題與對策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常態;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供給側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對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不同地區的發展不夠均衡,另外還存在著供需脫節的現象。因此,必須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這樣才能夠使得有限的資金得到科學合理的運用,有效地發揮人才的作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與方法,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順應新時代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為了滿足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需要積極地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這樣才可以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公共文化服務以及產品的供給方式、渠道以及內容等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1],因此就需要積極地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順應新時代的發展。(二)有助于滿足民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到2017年底,我國的GDP超過82萬億元,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超過2.5萬元。在GDP中,有4.4%的比例是文化產業的增加值,數額高達3.45萬億元[2]。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國民的收入不斷增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公共文化消費的需求,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的質量水平,要求也更加多元化。因此,為了可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那么就要不斷地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質量,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供給側結構,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新常態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供給主體過于單一。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而言,其是非盈利的,是公益性的,其主要目標是能夠充分滿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時間以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都是由政府部門獨立提供的,更多的是依靠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例如公共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等。以往,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快,物質也相對匱乏,因此人們也不會對公共文化提出較高的要求,通過政府部門就可以給人們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務。然而,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當前,人們不僅僅只限于物質的滿足,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文明,對于公共文化服務也提出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以往單一的供給結構與供給方式已經不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只是單純依靠政府部門的供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拓展更多的供給渠道以及供給主體。(二)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發現,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我國中西部地區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以及水平等方面還相對較為落后,城鄉間在服務內容以及服務設施方面也會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服務要素的投入和現實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服務能力水平以及均等化的要求不夠匹配等[3]。如此一來,也就會造成空間結構性差異現象的發生。因為每個人的文化程度、年齡以及習慣等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能夠支配的閑暇時間多少不等,另外獲得服務信息的渠道、數量與服務設施的便捷性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效率與整體水平。(三)缺乏健全的服務供給機制。決策機制直接決定著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與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其往往會選擇使用“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在此狀況下就會造成供需嚴重脫節,無法有效地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除此以外,目前我國還缺乏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協調機制,還存在著較為顯著的條塊分割以及交叉重復等情況[4]。近些年來,我國積極地落實文化惠民工程,但是此工程是分屬于多個部門的,這些部門彼此間也會存在職能以及業務重合的現象,如此就會嚴重影響的供給的效率,使得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不科學理想。不僅如此,目前我國還缺乏相關完善的績效評估機制,采用的評估方法較為單一,評估結果不夠客觀、不夠準確,也會影響績效評估的有效性與科學性,進而影響公共文化部門的工作效率與工作水平。
三、新常態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
(一)加強頂層設計,滿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我國要建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積極地開展文化惠民工程,要使得群眾性文化活動更加多元化。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要樹立較強的文化自信,不斷地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家以及各級政府要投入充足的資金、物力與人力,不斷地優化公共文化。要建立健全的財政保障系統、人力資源保障系統以及績效評估系統等。要結合實際的發展狀況,制定科學、全面的頂層設計規劃,要加強對基層文化服務活動場所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更好地維護廣大民眾的公共文化權益。(二)制定完善的政策,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通過對國際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各國政府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發動社會的力量,使得社會各界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中,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服務水平,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的良好發展。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其使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能夠使得公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因此,我國也要積極地學習與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要對供給機制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創新,要使得原本單一的政府部門投入模式轉變為以政府投入作為引導、社會各界普遍參與的多元化供給機制[5]。首先,要加強立法,要能夠使得社會力量更加科學、規范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使得權利以及責任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明確。要能夠對政策的邊界以及財稅的保障等相關事宜作出進一步明確;其次,要制定完善的稅收優惠政策,要結合國際所采取的通行做法,使得企業捐贈稅收優惠的比例得到進一步提升,要能夠對捐贈的退稅程序進行不斷優化與規范,使得流程更加簡化,而且要從經濟方面充分認可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個人以及企業;第三,要制定科學、完善的專項扶持實施政策,要采取多種方式,例如項目補貼以及財政資助等,使得社會資本能夠獲得更多的平臺與條件,進而更好地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三)加強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各區域的協調發展。相關部門要樹立科學的服務理念,能夠使得不同地區、城鄉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服務內容實現有機的共享。要使得黨政機關、單位以及各大院校等的文體設施以及場館能夠向社會大眾開放。要對服務內容以及服務模式等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優化,從而使得不同區域間、城鄉間所存在的服務差異得到有效的縮短。要充分發揮物聯網技術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地構建完善的服務平臺,并且加強科學、有效的監督與管理,進而能夠更加便捷地為廣大民眾提供服務,使得民眾能夠結合個人的需求進行“點單”,從而使得服務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而且要加強立法,加強對政策文件的不斷優化,在此基礎上才能使得不同區域間、城鄉之間實現文化服務內容的交流、合作與共享[6],這樣一來就可以更好地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四)提高監管力度,優化服務績效評價機制。為了更好地為民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服務質量,那么就必須要積極地開展績效評工作。為了提高評估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評估系統,要制定完善的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其中主要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服務反饋機制;二是文化需求表達機制[7]。在實際操作中,首先,政府部門要制定完善的內部自我監管機制,要保證服務供給的順利開展,提升服務供給的整體水平。除此以外,政府部門以及文化管理部門要全面地了解民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發展趨勢等,在此基礎上確定評估指標以及評估程序,并且要制定績效獎懲制度等。不僅如此,還要建立健全的多方協同服務監管績效以及評估機制,要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更加科學、準確地評估公共文化服務,使得此項事業能夠實現良性的發展,讓績效評估的結果更加可靠、更加有效。(五)加強培訓教育,培養優秀的服務人才。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良好發展,必須建立優秀的文化人才隊伍。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必須要制定相關的人才選拔、培訓以及教育機制。要聘請更多優秀的人才,進而增強人才隊伍的生命力與活力。并且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全面地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得文化人才得到更好的鍛煉與發展,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與提升空間。要結合服務的發展現狀,科學、合理地調整在編工作人員。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引進計劃,從而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與機會。除此以外,也可以科學地招聘志愿者,從而妥善地解決文化人才不足的困境。要構建完善的人才數據庫,從而對于人才的工作績效以及專業技能等情況給予建檔,并且跟蹤[8],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機制,從而更好地發揮人才的價值。
總之,公共文化服務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可以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充分滿足公民的文化需求,這也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關鍵內容。近些年來,我國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建立了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需求。然而,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就要在新常態背景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與創新,在此狀況下才可以更好地實現新常態背景下經濟提質增效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望.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之文化墮距矛盾化解路徑[J].新世紀圖書館,2019(5):5-9+68.
[2]戚學慧,張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審視文化產業[J].智庫時代,2017(3):26-28.
[3]左靜艷.論我國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外企業家,2017(25):31-32.
[4]侯路.論以“創新”和“融合”發展推動文化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內蒙古藝術,2018(2):91-94.
[5]紀晨光.論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區域經濟增長潛力研判系統[J].商業經濟,2017(7):58-60.
[6]王立平,申建文.利率政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性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8(14):152-156.
[7]劉海濤.論特色小鎮建設創新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改革與戰略,2019(6):23-29.
[8]洪正杰,馬曉杰,HONGZheng-jie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淵源與背景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7(3):85-88.
作者:劉秀鴻 單位: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
- 上一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踐和思考
- 下一篇:雄安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