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踐和思考

時間:2022-02-25 02:32:18

導語: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踐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踐和思考

摘要:黑龍江省各級政府緊密結合省情,突出特色,努力構建適應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視制度供給,在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數字建設、吸引社會公眾參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合力并舉,既要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主體責任,又要提高認識,加大投入,重視效能與普惠。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數字建設;公眾參與

全國范圍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正式建立,始于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2005年10月)。此后黨的各屆會議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并進行宏觀規劃。黑龍江省各級政府緊密結合省情,突出特色,努力構建適應于本省經濟發展、人口狀況、當地群眾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重視制度供給

2006年9月,國家了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計劃,即《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就未來五年的文化發展(2006-2010)全面規劃,公共文化服務是重要內容之一。文化部積極部署,于2007年8月關于貫徹落實該綱要的通知;陸續印發的通知文件如《文化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20)》(文教科發〔2007〕28號)《文化部“十二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文公共發〔2013〕3號)《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規劃綱要》(文公共發〔2013〕7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文公共發〔2013〕8號)《文化部“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文公共發〔2017〕18號)《“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文公共發〔2017〕19號)等①。這些重要文件為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即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政策依據和保障。法律層面則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實施。黑龍江省經過廣泛的咨詢和實地考察,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歷史文化傳統,制定實施《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及其《黑龍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從整體規劃到具體任務、活動形式等方面規劃部署。

二、積極創新實踐

黑龍江省地處祖國東北邊陲,東部和北部以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為界與俄羅斯相鄰,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3773.1萬人(截止2018年);轄有12個地級市、1個地區行署;縣(市)、鄉鎮、街區分別為67、891、314個(截止2019年8月);有53個少數民族,其中赫哲族只有3900多人,是我省特有的民族。省委、省政府結合本省基本情況,積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以示范區和示范項目探索文化體制改革。從2010年國家高層做出關于宏觀規劃以來,文化部開展了創建國家級示范區、示范項目試點等工作。黑龍江省積極響應,開展創建活動,已有牡丹江市、大慶市、哈爾濱市南崗區與道里區等獲得國家級示范區資格。大興安嶺地區發掘自身優勢,自1991年6月21日夏至起啟動首屆北極光節,在北極村舉辦,同時開展系列活動,當地居民與“找北”游客共同歡度極光之夜,至2019年北極光節已舉辦29屆;發掘森林資源優勢,以界江、冰雪、北極、鄂倫春等少數民族風情為題材創作版畫,展示家鄉魅力與祖國新貌。依托于此的北極村北極光節系列節慶活動和大興安嶺版畫帶動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項目獲批國家級示范項目。具有地緣特色的“赫哲文化輻射帶”、慶安縣弘揚抗聯文化、北安紅色文化系列活動也榮獲國家級示范項目。在創建國家示范項目帶動下,省級示范區創建工作有序開展,海林、慶安、泰來等市(縣)獲得省級示范區資格。圍繞創建工作,黑龍江省黨委、省政府領導、各部門支持參與,從制度設計、人才培養、資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分工負責,探索開展一系列文化惠民項目,并將其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績效考評體系。在文化機構改革、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職能轉變和實體書店轉型和發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體系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文化館實行縣—鄉(街道)—村(社區)級三級管理層次機構設置,采取總館—分館—服務點的機構體制,分別稱為文化館—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三級組織聯網共享公共文化資源;為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有效運作,全省各級公共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藝術館等場所免費開放;改革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事會,力求科學管理的機制,規范運行的制度,試點工作分別在省圖書館、齊齊哈爾博物館、大慶博物館進行;創新實體書店轉型,融國營與民營、購書與閱讀、學習與休閑、經營活動與公共服務與一體,超市書店、校園書店、連鎖書店紛紛涌現。(二)以公共文化數字建設實現共享普惠。整合挖掘具有全省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其他文化信息資源,開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共同繁榮。2017年11月中旬,以黑龍江省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服務推廣培訓班為依托,全面啟動“國家公共文化云”試點建設工作。通過下載“國家公共文化云APP”并關注其公眾號,群眾可以輕松體驗到高質量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真正感受到文化造福人民。所有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全覆蓋。通過“邊疆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在全省邊境鄉村建成1556個數字服務點(文化驛站),實現全省邊疆數字文化服務全覆蓋。成功經驗做法得到國家的認可和推廣。(三)以特色系列活動吸引社會公眾參與。面向廣大民眾,著眼民眾需求,大膽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方式,豐富供給?!俺鞘兄狻薄敖鹕镆啊薄案哐潘囆g進校園”“送歡笑到基層”“結對子、種文化”、社區文化藝術節、全民閱讀和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具有地域特征、地方特色、民族特點。如“書香哈爾濱”“書香大慶”等活動成為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全民閱讀標志性品牌。

三、有待于解決的問題

在政府、各個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惠及全民、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服務效能不佳、資金投入不足、人才供給短缺、服務不均等方面問題。(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盡管近年來各地許多基礎文化設施經過改建、新建、擴建,但仍有一些的市縣“文化館”“圖書館”未達到國家標準要求,有些公共文化服務類場館的開放時間短,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落后,需要加強建設。(二)提高公共服務效能。雖然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和網路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供給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但文化服務難以滿足民眾的現實美好需求。區域發展不均衡、居民獲得感不明顯、邊際效益遞減等現象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需要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方面的及時評估,促進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與效用。(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雖然國家和省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但基層整體投入不夠仍舊是制約因素。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黑龍江省有6個市(地)本級及54個縣(市、區)為均衡性轉移支付市縣,普遍面臨財政困難境況,保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或重點項目建設等占據主要地方財力,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保障明顯不足,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投,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四)保障文化人才供給。由于地處偏遠,經濟發展遲緩,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基層專業文藝人才數量較少,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匱乏,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文化工作人員尤其缺乏,難以經常組織活動,需要培養人才,保障供給。(五)推動服務均等化。由于城鄉差別、地域差別較大,地處偏遠的鄉村與經濟發達的城市相比,存在機會不平等現象。為了確保全省公民公平、平等、普遍地享有基本化生活權利,《2019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高度重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場館達標工作、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惠及全民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合力并舉,既要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主體責任,又要提高認識,加大投入,重視效能與普惠。

參考文獻:

[1]查煒.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路徑[J].改革與開放,2018(08):21-23.

[2]苗美娟.2016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進展[J].圖書館論壇,2017,37(08):81-90.

[3]陳程耀.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5.

作者:于輝 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