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研究

時間:2022-08-19 03:14:12

導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研究

【摘要】本文以桂陽縣為例,圍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議題進行了探討,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系建設路徑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實需求,是政府服務民眾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表現之一。如今,我國正處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關鍵階段,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桂陽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概述

桂陽位于郴州市西部,是全省首批全面小康達標縣、縣域經濟十強縣、全國文化先進縣,2015年被確定為湖南省首批省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縣,桂陽縣堅持“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發展”,以文化工程為抓手,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服務為核心,扎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原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狀況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體制不健全。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缺乏有序的工作流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進展慢;二是基層鄉鎮文化站的人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再加上人員配備不充分,缺乏專業的年輕人員,很多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組織群眾文化活動能力較差,文藝作品檔次不高。(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滯后。一些鄉鎮黨委政府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發展,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認知,文化建設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這種片面的思想認知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流于表面,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滯后,在個別鄉鎮甚至出現文化站被擠占、被挪作它用的現象。(三)公共文化產品以及資金供給不足。鄉鎮文化站除免費開放配套資金外,用于群眾文化活動及村級文化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資金的短缺不僅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成果,而且不利于培育公共文化產品孕育的良好土壤。

三、桂陽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分析

(一)通過積極拓展文化資源,實現多元化平臺的共享。堅持把公共文化設施作為公共文化發展的基石,整合文化資源,擴大項目投入,健全網絡體系,形成了以縣文化中心為龍頭、鄉鎮綜合文化站為樞紐、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三級文化服務網絡。大漢郡城包括新文化館、新圖書館、新綜合博物館、新湘昆館、縣科技館等“五館一中心”文化科技場所;修建了集籃球館、排球館、乒乓球(羽毛球)館、游泳館、田徑場等各場館于一體的全民文體健身中心;建設了礦山公園博物館,寶山銅礦的厚重歷史成為了“中國最神奇的探寶之旅”和“中國千年采礦史的教科書”;建設了“蓉城書屋”、24小時自助圖書館;縣圖書館探索總分館等服務體系;建成農家書屋504個、村級文化體育小廣場377個;村村建起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工程實現全覆蓋。廣大群眾娛樂有去處,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二)不斷加強對基層文化的創新建設。堅持文化公益服務定位,大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文化園、圖書館、文化館、陳列館、紀念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應免盡免,場館建設均規劃、建設了殘障人士無障礙設施;廣泛開展流動服務,圍繞“數字電影”天天映、“湘劇家園”周周演、“歡樂廣場”月月歡、“水墨桂陽”四季展、“舂陵飛歌”圩圩唱、“書香蓉城”滿桂陽,積極開展“四送四進”(送演出、送電影、送圖書、送展覽,進村鎮、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地)活動,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季季有大賽;縣政府通過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引導縣文化志愿服務者積極參與“送戲進社區”“送戲下鄉”“我是雷鋒家鄉人•湖湘文化送春風”“送電影下鄉”“送春聯、送祝福”“春風進萬家活動”“中華文化遺產日”等公益活動,開展文藝指導、文藝培訓、文化展示等一系列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結合桂陽縣實際,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了《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主導、簡政放權、社會參與、分類指導、民生導向、創新驅動、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的思路,遵循合法、自愿、平等公開、公益的社會力量參與原則;加強宣傳影響力,在基層中掀起社會團體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熱潮,縣級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文體小廣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通過財政“一事一議”、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及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的引導,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激發村民加快建設的積極性;由建設單位資助一點、企業捐獻一點,村民自籌一點的辦法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四)強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網絡化建設。大力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及數字化建設,邀請了湖南省文化館專家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多次赴長沙、衡南、北京等地參加總分館數字化文化館培訓,學習借鑒數字館建設先進經驗,爭取了數字館建設項目中央專項資金100萬;以文化行業扶貧為重點,加快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大力度推進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建設,全縣373個村(社區)統籌建有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五)理順文化管理體制,創新文化活動,擴大文化活動品牌影響力。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演百姓的戲,唱百姓的歌,畫百姓的圖,精心打造了“都說桂陽美”群文品牌、“湘劇家園”藝術品牌、“水墨桂陽”書畫品牌;定期舉辦“都說桂陽美”文化藝術節,包括舞臺藝術、展覽藝術、文學閱讀三個門類的文化藝術創作展示活動,設置了民歌大賽、少兒文藝專場、鄉鎮(街道)文藝專場、湘劇展演專場、藝術交流專場、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奇石展等14個專場活動,全面展現古郡文化魅力,涌現了一大批精品力作,100余項作品在省、市“歡樂瀟湘”等文化藝術節活動先后獲獎;大力傳承保護“湘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創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2015年獲得田漢新創劇目獎、田漢導演獎等五項大獎,2016參加“湘戲晉京”展演活動,亮相北京長安大戲院;依托桂陽厚重的人文元素,狠抓書畫特色團隊建設,走出了一條獨具桂陽書畫特色的群眾文化發展之路。(六)完善和推廣農家書屋運行模式落實情況。在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縣新華書店整合新風講習、文化惠民、科技下鄉、農家書屋等資源,大力推進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示范性農家書屋)建設,打造集借閱購書、免費書吧、文化講壇、新風講習多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場所。目前,樣板工程——仁義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已建成并對外開放。

四、鞏固省級示范創建成果,提前完成湖南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三年行動標準,且成效突出縣級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完成。桂陽文化園作為我縣文化休閑的一張精美名片,成為了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年參觀游客人數超800萬人次;全縣2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均達到部頒二級以上標準;完成了全縣22個鄉鎮(街道)圖書館文化館數字化分館全覆蓋,并與省市公共文旅云平臺對接,實現了文化惠民活動線上線下交流互動;完成了全縣373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建設,覆蓋率100%,合格率100%;全縣22個鄉鎮(街道)、92個100戶人口以上的自然行政村配備了健身體育器材,目前全縣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4.63㎡。縣級財政安排的文化事業經費由2012年的2011萬元增加到2017的5873萬元,年均增長23.9%,遠高于財政增幅。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大大提升。打造了以“百座戲臺千場戲”“舂陵放歌”“湘劇家園周周演”“舉重冠軍之鄉”等為代表的惠民文化、大眾文化活動品牌;運用“1+40+200”文化惠民服務模式,以專業劇團帶動業余劇團,全年指導編排節目100余個,開展培訓200余次,每年開展“你點單來我唱戲”“溫暖過年回家看戲”等文化惠民演出150余場,形成了常態化的文化惠民演出模式,實現了文化惠民活動全覆蓋。

五、結語

桂陽縣在省市文旅廣體主管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突出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主題,以成功創建省級公共文化示范區為抓手,以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以文體旅融合發展為主線,切實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真抓實干,銳意進取,建立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桂陽模式”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文化旅游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作者:史建飛 單位:桂陽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