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環境保護分析

時間:2022-08-28 03:34:17

導語: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環境保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環境保護分析

1安縣旅游資源環境問題

旅游資源環境則以旅游資源為中心,涵蓋旅游目的地范圍內的自然生態、人文、社會經濟環境等,強調對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續發展[2-3]。安縣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及汶川地震受災區,恢復重建與發展經濟是災后的重要目標。而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資源環境的完整性、真實性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安縣在加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旅游資源環境問題是比較明顯的。1景區開發過度“商業化”。在安縣的旅游資源中,溫泉資源是目前最具有市場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溫泉所在景區羅浮山也是作為核心景區加以打造,溫泉旅館林立,已建成了綿州溫泉酒店、啟明星溫泉酒店、中洋仙泉酒店等多家星級賓館。但在部分旅游開發商過度“趨利”的開發建設下,所建成的商業設施較少考慮到與當地人文生態環境的協調。由于選址、形式、風格缺乏統一的規劃,已經出現成片發展和城市化的傾向,過于現代化的開發建設也削弱了周圍山地自然風光意境。游客一進入景區,首先會形成不協調的景觀印象,然后對于眾多不具有地方特色的溫泉賓館,就像看到了又一處跟風修建的“洗浴城”,對該地區的旅游環境感知就會大打折扣,從而直接影響到游客滿意度和旅游經濟活動的可持續性。2旅游開發品味不高。除核心景區外,其他景區還存在開發程度低、產品類型單一、建設不配套、規模小而零散等問題,旅游產品品位不高,特色不明顯,未能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也是對旅游環境的損耗,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例如筆者在實地考察安縣的白水湖景區時,看到景區中的配套服務設施相當落后,湖上娛樂項目及島上的動物園農家樂均乏人問津;作為該地區最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旅游資源海綿生物礁亦體現不深刻,甚至缺乏必要的科普景觀解說系統。這類景區地質科學性體現不強,缺少具有較高市場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不能獲得較高的旅游經濟效益,所以在旅游環境保護上得不到重視,使得環境效益日益減退,而減退的旅游環境效益又反作用于旅游活動和經濟效益,形成惡性循環。3不重視人文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安縣人文旅游資源包含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影視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宗教文化等,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處,但是在旅游開發中均是作為次要因素考慮。例如,其中的民族文化以羅浮山古羌王城遺址為代表,遺址附近建有小型的文化體驗村寨,但由于人文環境保護主體的缺失和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加之開發與保護力度不夠,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顯得不足,這樣的人文旅游環境難免給人以“山寨”、“不真實”之感。

2正確處理旅游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旅游經濟活動與旅游資源環境是相輔相成的關系[4]。單純地注重環境保護而不注重開發旅游資源,不具有現實基礎;單純地注重旅游經濟發展而不注重旅游環境保護,則注定是一種短暫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5]。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旅游經濟發展與旅游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起二者協調發展、雙贏互優的理念,即在旅游業發展中持續保護旅游資源環境,以旅游經濟效益保障環境效益,在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和注重旅游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現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貫徹可持續發展觀

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前、中、后期,將旅游資源環境保護納入整個旅游經濟活動的設計、實施以及監督過程中,加強管理,嚴格執行[6-7]。在旅游開發的前期,體現在旅游開發規劃者對區域旅游資源的系統調查、內涵及特色的挖掘,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規劃編制,做到旅游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旅游產品的設計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原則,功能分區定位準確且不能與安縣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的分區保護規劃要求相沖突。在旅游開發的中期,體現在對旅游項目的引進上面嚴格把關,減少對環境污染大、對生態系統破壞大的建設項目,杜絕短期經濟行為,當然,也不能為了保持旅游資源環境的原始性而忽略市場經濟條件,應平衡考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2方面的因素,即在硬件的建設項目上寧缺毋濫,在旅游產品深度與廣度上推陳出新,增加市場吸引力,為旅游活動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在旅游開發的后期,體現在管理制度、反饋機制、市場監督機制等方面,應不定期對旅游經濟活動進行環境影響測評,并做好社會監督機構與游客意見反饋的收集工作,再根據測評結果與反饋意見不斷進行自我調整。

2.2突出資源優勢,摒棄“大空泛”的開發路線

以安縣地區來說,羅浮山溫泉區的開發就存在一個“大空泛”的問題,即占地大、土地利用缺乏統一的規劃控制為“大”;溫泉資源利用單一、旅游產品結構單一,沒有核心景觀,缺乏特色與內涵是為“空”;跟風現象嚴重,十幾家賓館和療養院的產品功能千篇一律是為“泛”。要優化旅游資源環境,提高資源合理利用率,就應當突出資源優勢,具體來說,安縣可從3個方面突出資源優勢:1將民族文化融入溫泉產業,以特色的羌族風情溫泉、羌醫藥溫泉浴為賣點,走出有本土特色的溫泉模式;2深挖地質遺跡資源科學內涵,尤其是海綿生物礁及礫巖巖溶景觀資源,創新展示系統及解說系統的形式與內容,注重與人文、自然資源的整合開發;3將鄉村旅游、安縣新農村建設與山地旅游結合,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優化旅游環境。龍門山前山沿山帶自然風光優美,鄉村旅游資源豐富,震后龍門山沿山鄉村旅游帶的打造也為安縣鄉村旅游開發提供了機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吸引的主體,從而降低環境成本與資金成本,達到旅游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的效果。23依靠科技進步,發展低碳旅游、低碳經濟低碳旅游是一種注重于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節約能源、保護旅游環境,能夠提高綜合效益,從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型發展方式[8-9],非常適合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活動開展。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由于安縣境內水系發達、溫泉地熱資源得天獨厚,有可供充分開發和利用的水資源、風能、地熱能等。安縣旅游業應重視依靠新型能源、生態型資源循環技術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低碳旅游活動項目等方面[10]建立低碳旅游產業體系。

3旅游資源環境保護“雙向論”

旅游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從旅游經濟發展和旅游環境保護2個方向進行考慮,如圖1所示,一方面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深挖旅游資源科學內涵,治理生態環境及建立生態型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加強環保資金監管,旅游資源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等實現對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與優化;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良好的資金運轉機制,設立利益激勵機制以及不斷更新旅游產品內容等推動旅游經濟發展。政府管理部門應從中起到主導、協調及調控的作用,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社區參與度,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旅游開發資金運轉,優化旅游資源環境,使旅游經濟與旅游環境實現雙向推動發展。具體實施可分為3個步驟:1旅游管理部門制定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優化政策,這不僅是旅游業開展的前提,而且應作為一種理念貫穿到整個旅游活動的生命周期中;2旅游管理部門制定增加旅游收入、規范旅游市場的政策措施;3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權衡旅游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方的利益關系,通過創新理念、改革機制等使旅游業收入資金有效地用于環境保護方面,同時也使環境保護的成效能夠轉化為旅游經濟效益,讓旅游開發商、旅游企業和社區居民能夠切實通過保護、優化旅游資源環境而獲益,實現旅游經濟與旅游資源環境的“雙向推動”。

4安縣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建議

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推進旅游資源的規范化和法制進程化,使旅游資源保護有法可依。單靠目前國家的《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并不足以管理安縣的旅游資源法制環境,應加快制定旅游資源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細化規章制度,完善管理條例,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及旅游業開發運營單位。2對旅游資源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尤其要深挖安縣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資源科學內涵,包括地質遺跡景觀特征和成因機制等,提升地質解說系統、展示系統的科學品味,更好地實現地質公園的科普功能,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提供給游客“淺度認知、即時獲益”寓教于樂式的受益模式[11],凸顯出安縣旅游資源的特色與魅力,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要意義,激發他們的自覺保護意識。3加強關閉礦山、采礦點工作力度。對于處在景觀視野內的礦場要逐步清除關閉,對于在核心資源海綿生物礁附近的采礦行為應完全杜絕。4對易受自然災害破壞的旅游資源進行必要的恢復治理,清理整修存在損壞威脅的海綿礁體如虎頭巖等,排除危巖,平整礁體周圍場地,并建排水溝防止地表水對礁體的侵蝕。5景區內的各處林場要加強資源管理、護林防火、美化治理等工作,依法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的林區、繁殖與季節性遷徙帶,核心區域內應禁止濫砍濫伐、采挖藥材與花卉植物等行為。6加強旅游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主要是對旅游景區的從業人員、社區居民、游客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凝聚社會共識,積極倡導低碳旅游、低碳生活。7建立良好的資金運轉機制,在政府投入的同時,也應通過區域聯動加快招商引資建設步伐。同時結合旅游開發廣泛吸納社會融資,這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失為一獲取資金的重要來源。8分期規劃開發震后出現的地震地表破裂景觀、次生地質災害形跡、堰塞河湖遺址、受災建筑設施等地震遺跡景觀資源,以及千佛山紅色旅游資源、三葉蟲化石出露點、各色象形石、“西南第一泉”等新景點,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游客需求,擴大旅游承載量。9通過設立利益激勵機制,增強社區參與度。對于較好保存、體現了民族文化、民俗特色的旅游運營方,以及重視鄉村旅游資源環境、弘揚本土建筑生活風格的從事鄉村旅游相關經濟活動的居民,可通過政府調控的旅游經濟利益分配或“分紅”等激勵措施予以獎勵。將環境利益與旅游經濟利益掛鉤,使旅游資源環境以一種資本的形式,投入到社區旅游經濟發展當中。10創新理念,樹立起“低碳旅游景區”的整體概念,發展低碳經濟,打造低碳旅游目的地。倡導在景區內使用小排量、混合動力等節能環保型旅游交通工具,推進使用節能減排的建筑材料,加強建設溫泉水循環利用系統,開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旅游活動項目。

本文作者:蔣芩工作單位: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