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領事館遺址保護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

時間:2022-09-29 10:26:35

導語:談領事館遺址保護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領事館遺址保護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一過程中,哈爾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中東鐵路的修建而成為列強在華角逐舞臺之一。相關大國通過多種途徑攫取在華利益,設置領事館是其中的做法之一。曾有20多個國家先后在哈爾濱開設領事館,如今部分領事館遺址依然得以保留,成為哈爾濱多元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對這些領事館遺址的保護和進行恰當的旅游開發,有利于將其發展為哈爾濱多元文化的城市名片,凸顯其歷史見證者的地位。

一、車站街(今紅軍街街區)領事館建立與發展

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哈爾濱地區也隨之開放,并成為列強在東亞爭奪的焦點之一。日本通過《樸茨茅斯和約》控制了原處于俄國掌控下的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間的鐵路。1905年11月,日本小村外相同清政府簽訂《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清政府被迫承認《樸茨茅斯條約》中俄國轉讓與日本的權利,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將哈爾濱等16個城市開為商埠的全部要求,哈爾濱至此正式向西方各國開放。日、俄、英等列強紛紛在哈爾濱開設領事館,拉開了權益爭奪的序幕?!队鶖郴ハ嘣鷹l約》簽訂后,俄國著手對所規劃的中東鐵路沿線進行勘探,并選定哈爾濱地區為中東鐵路交通樞紐。1898年4月,中東鐵路先遣隊工程師施德洛夫斯基到達香坊地區,買下田家燒鍋的所有財產作為鐵路工程局駐地。隨后,大批筑路人員乘船沿松花江到達今哈爾濱地區,他們用馬車運送筑路物資往返于松花江畔和香坊的田家燒鍋,逐漸踏出了一條土路,這便是現在的紅軍街(原名車站街,也叫霍爾瓦特大街)。1899年哈爾濱站建成啟用,1900年圣•尼古拉教堂在今紅博廣場中心落成,車站街也隨之繁榮起來,其中從松花江畔到圣•尼古拉教堂的這一段路及其周邊成為了領事館集中區,現存的有俄、日、英、法、荷和意大利五個領事館遺址。俄國是第一個在哈爾濱開設領事館的國家。

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打破俄國獨占中國的局面,哈爾濱隨之開埠。于是各國僑民紛紛來到哈爾濱經商并籌劃建立領事館等事宜。在這種情況下,俄國于1906年派劉巴赴東北調查,并于次年設置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館址設在中東鐵路局旅館即今天的龍門貴賓樓酒店。隨后,日本于1907年3月4日在義州街27號(今花園街351號)設立總領事館,1936年2月28日本將其領事館遷至車站街(今南崗區紅軍街60號)。日本“援引1896(清光緒二十二年)年簽訂的《中日通商航海條約》第三款,攫取了領事裁判權?!彼?,該領事館不同于其他領事館,他不僅擁有警察機構,還設有地下監獄。大批不滿日本政策及反日的中國人和朝鮮人便被關押到該領事館地下監獄并慘遭殺害。1945年8月19日,該領事館被查封。英國也是第一批在哈爾濱建立領事館的國家,1911年,英國領事館在今南崗大直街56號開館,后遷至車站街69號。1932年2月日軍占領哈爾濱后,該領事館仍正常運轉,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1907年5月8日,法國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館址在齊齊哈爾街(今龍江街),1915年法國租借了位于今頤園街3號猶太人斯基德爾斯基的住宅作為領事館。1915年,荷蘭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20世紀20年代末,該領事館遷入車站街契斯恰科夫茶莊臨街內的一間房屋辦公,后因館內事物較少,于1922年7月12日撤館。1919年,意大利建筑承包商吉別洛•索科在車站街與廟街(今建民街)的交叉口建立了自己的私人住宅,20世紀20年代,他向意大利當局建議在哈爾濱建立領事館,并提供自己的這處住宅作為館舍。1923年5月后,該住宅成為意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索科擔任首任領事。

二、在哈領事館遺址現狀分析

走訪哈爾濱市各個街區的領事館遺址了解到:南崗區紅軍街街區的6個領事館遺址保存較好,可以進行領事館遺址群開發;南崗區其他街道除位于耀景街的蘇聯領事館遺址和位于吉林街的捷克斯洛伐克領事館遺址外表殘破外,其他領事館遺址均保存較為完整,還有部分的領事館遺址已經進行過開發,如位于西大直街的俄國領事館遺址;在道里區的領事館中,田地街的丹麥領事館遺址設立友好城市交流館,已進行旅游開發,西二道街的德國領事館遺址和經緯街的瑞典領事館遺址保存比較完好。現就哈爾濱領事館遺址集中地南崗區及道里區的領事館遺址的現狀、知名度和開放程度進行分析。

(一)領事館遺址的基本概況

南崗區紅軍街街區現存6個領事館遺址,包括意大利領事館遺址(紅軍街63號)、法國領事館遺址、英國領事館遺址、俄國領事館遺址(紅軍街85號)、荷蘭領事館遺址和日本領事館遺址。南崗區的其他街道包括意大利領事館遺址(松花江街193號)、美國領事館遺址、捷克斯洛伐克領事館遺址、德國領事館遺址(阿什河街22號)、蘇聯領事館遺址和俄國領事館遺址(西大直街66號)。道里區包括德國領事館遺址(西二道街10—20號)、丹麥領事館遺址和瑞典領事館遺址,具體如表1所示。在南崗區其他街道中,意大利領事館遺址位于松花江街193號,保存良好,外部粉刷一新,現用于美術展覽。美國領事館遺址位于東大直街289號,交通流量較大,建筑外部保存原樣,內部被商業化改造,現為喜家德水餃。捷克斯洛伐克領事館遺址位于吉林街52號,內外殘破,未被保護,未進行修復,較為偏僻,人流量少,現為居民樓。德國領事館遺址位于阿什河街22號,現為花園小學校史館,交通便利,人流量較大。蘇聯領事館遺址位于耀景街22號,外部破損,有專人看護,較其他領事館改造較少,內部由于未能參觀,無法得知。俄國領事館遺址位于公司街59號,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外部保存較好,內部被修繕保護較好。在道里區的領事館遺址中,德國領事館遺址位于西二道街10—20號,瑞典領事館遺址位于經緯街11號,這兩處建筑均保存較好,內部均被改造作為商用,前者現為絲路擔保公司,后者為鴻運機電;丹麥領事館遺址位于田地街89—93號,四周交通便利,現為黑龍江省友好城市交流館,每周二、四、六開放參觀。

(二)領事館遺址旅游現狀分析

1.南崗區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旅游現狀調查分析

南崗區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旅游現狀如表2所示。

2.領事館遺址在公眾中的知名度

各國列強對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一事非常重視,這里成為這些國家獲取中方信息的重要孔道,但20世紀30年代后,各國領事逐漸從駐哈爾濱領事館撤出,原領事館逐漸被廢棄或商用,淡出了人們視野。在學者調查中顯示,“知道哈爾濱有領事館遺址的人較少,知道5個以上的不足16%,而且知曉度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的市民對其知曉度越高,且這13座領事館對市民的開放比率才23%”。由此看來,哈爾濱領事館遺址現存狀況堪憂,如果不及時修復,就會導致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流失,因此要加快修復現存領事館遺址,加大對其的宣傳力度。各領事館遺址由于交通狀況,改造與否不同,人們對其的關注度也有所不同,如位于紅軍街的意大利領事館遺址,由于其周圍交通便利,因此有較多路人對此建筑進行關注,位于耀景街的蘇聯領事館遺址周圍街道狹小、車流量較少,因此其周邊也少有居民問津。而英國領事館遺址已被商業化改造,因此相比于原有的歷史價值,其現有商業價值更被人注重。所以在修復和利用現有領事館遺址中也要注意這些問題。

3.領事館遺址對公眾開放程度調查

經過對哈爾濱各領事館遺址的開放度實地考察,英、俄(紅軍街)、美、荷、瑞典等國駐哈領事館遺址已作商用,日(紅軍街)、法、德(花園小學校史館)等駐哈領事館遺址已被政府、教育、文化機構占用,捷克斯洛伐克領事館遺址已被用作居民樓。以上領事館遺址目前開放程度較低。位于西大直街的俄國領事館遺址和田地街的丹麥領事館遺址雖對外有一定的開放,但時間限定較嚴,不能隨時參觀,且兩個領事館遺址距離其他領事館遺址較遠,難以形成領事館遺址群進行集中開發。在對哈爾濱領事館遺址現狀調查研究中,在現存的領事館遺址中存在以下問題:保護力度不夠、市民知曉度不高、開放程度低等。以意大利領事館遺址為例,雖然現在正在對其進行重新翻修,但原有的領事館遺址只能看出大概的整體形狀,已經十分殘破;捷克斯洛伐克領事館遺址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另外,蘇聯領事館遺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已經被廢棄。因此,要盡快對殘破的領事館遺址進行修復,對被廢棄的領事館遺址加大其宣傳力度,增加領事館遺址的知名度,保護現有歷史文化遺產。

三、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保護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

(一)正確處理領館遺址保護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關系

在對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保護和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保護與開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并相互影響,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適度的遺址資源開發,在開發過程中進行建筑結構的修復和保護,反對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開發。在遺址保護與開發過程中也要形成良性發展機制,充分尊重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完整性和歷史原真性,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經濟、文化、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沙掷m的旅游文化資源是子孫后代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正確認識和感受歷史文化的重要保證。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只有充分了解領事館遺址的歷史發展脈絡,分析遺址現存的發展現狀,發現其現存問題和阻礙因素,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保護和開發的措施,進一步促進和加強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保護和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從而提高人們對遺址資源和領事館建筑文化的認識程度。

(二)還原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外貌

紅軍街街區領事館建筑遺址依然存在,除意大利領事館建筑遺址外觀破損較為嚴重外,其余領事館建筑遺址外觀保存相對良好,目前多個領事館也正在進行適當的修復。為了進一步加強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對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資源進行還原,展現出原有時代的建筑特色、建筑風貌及其所蘊含的建筑文化,只有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資源,才能更好地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在還原原有的建筑外貌的同時,還要結合當代的建筑環境和建筑思想,對原有的建筑遺址進行修繕、改造,將深厚的歷史建筑文化和當代的建筑思想相結合,使紅軍街街區領事館建筑遺址更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和要求,讓人們感受到歷史文化和當代思想相融合的魅力。

(三)建立歷史文化街區

目前,對于遺址類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主要有博物館模式、考古類遺址公園、文化遺址公園、文化主題公園等方式,根據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資源的現狀和具體位置,可以選擇建立歷史文化街區來進行領事館遺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地理位置較為接近的各個領事館遺址串聯到一些,再結合領事館遺址地區周圍的標志性建筑、著名景點、交通站點、大型購物商場等,開發出一個旅游產品豐富、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歷史街區。如,紅軍街街區上有意、法、英、俄、荷和日本6家領事館遺址,其中法國領事館遺址與意大利、英國領事館遺址距離較近,荷蘭和日本領事館遺址相互緊挨,俄國和日本領事館遺址隔街相望,英國和俄國領事館遺址中間還有華俄道勝銀行分行舊址,完全可以建成歷史文化街區,以其具有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依托,將各個領事館所具有的不同歷史文化進行展示,進而彰顯哈爾濱歷史的多元文化的厚重性。此外,在歷史文化街區建成后,也應充分發揮哈爾濱紅軍街領事館遺址的核心帶動作用,通過對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周邊特色產品的開發,挖掘其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的共贏。

(四)打造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文化品牌

遺址類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同于普通的旅游資源,其具有自己的時代特色、時代思想,這彰顯了其獨特性,而游客要想對此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就必須到具體的區域進行感受和體驗,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領事館遺址資源在哈爾濱地區文化品牌建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打造一個地區獨有的文化品牌,并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方式和途徑,使人們對此文化品牌產生認同感,使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進而充分發揮品牌的引領作用。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素質水平的提高,傳統單一的觀光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旅游資源成為人們旅游的首選。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也不僅是一個單一的建筑,也是哈爾濱這座城市歷史底蘊和多元文化內涵的具體體現,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依托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現有的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塑造城市個性中最為基礎的歷史文化要素和獨有的歷史風貌,促進哈爾濱多元文化的傳播,留下了可供觀瞻的豐富傳承。

(五)提高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知名度

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開放程度和公眾認知度較低,所以,加強對哈爾濱領事館知名度的宣傳便成為開發和保護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措施,可以通過新興媒體加強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宣傳,增強民眾對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認知度和認同感。目前,網絡逐漸成為社會必不可少的新興媒體,具有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廣泛性和跨地域性,其可以為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旅游電子商務是網絡和旅游的結合,開發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電子商務,有利于該街區領事館遺址的對外宣傳和推廣,有利于游客和居民對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基本信息、文化內涵的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拍攝電影短片、宣傳片的方式記錄領事館設立、繁榮及衰落過程,展示建筑及文化的多樣性,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微電影、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形式,對領事館遺址的資源進行歷史文化宣傳,以此提高哈爾濱領事館遺址在大眾中的認知程度和知名度,弘揚哈爾濱多元文化并開拓領事館旅游市場。

四、結語

領事館遺址資源是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一個時代的具體體現,它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城市的變遷、社會的變化,人們可以通過領事館遺址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行為規范及當時的社會文化,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哈爾濱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保護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既需要還原領事館遺址原貌,又需要與時俱進,打造屬于符合紅軍街街區領事館遺址特點的文化品牌,提高領事館遺址開放程度和認知度,進一步彰顯哈爾濱歷史文化多樣性,從而打造屬于哈爾濱的城市名片。

作者:李暢 江旭紅 李貝 鄔曉娜 侯禮明 單位: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