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文化價值探究

時間:2022-06-04 10:12:35

導語:傳統村落文化價值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文化價值探究

一、傳統村落的建筑文化價值

民居建筑是傳統村落的核心部分。四川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地形多樣。在眾多大大小小的傳統村落中,居民房屋建筑格局大都秉承著穿斗木、斜坡頂、薄封檐的風格。村民們在修建民居時,既考慮因地制宜、出入方便,又兼顧大方美觀、結實耐用。民居建筑往往就地取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普遍采用穿斗結構,具有抗地震作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勢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部分村落建筑具有遮雨避日或抵御外敵等實用功能。如明清時期修建的犍為縣羅城古鎮,依據山頂地勢而建,酷似“船型”,被譽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是中國惟一以“船型街”為核心的古鎮。整個古鎮,呈現出“十二道閘門”“九街四巷”“五宮四廟”的格局?!按徒帧钡膬蓚?,是木質結構的長排舊瓦屋,門欄窗格,雕工精美,羅城人管這排舊瓦屋叫“涼廳子”。街道兩邊的雜貨鋪、絲綢店、茶館、酒樓、藥房等老字號店鋪鱗次櫛比。閑暇之余,羅城人就在這不怕風吹日曬雨淋的“涼廳子”下,乘涼、喝茶、擺龍門陣、掏耳朵,遠離俗世的煩惱,享受人間數不盡的清福。醇厚、質樸的民風民俗浸潤著整個古鎮。又如理縣桃坪村,是一座將古碉樓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傳統羌寨。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標志性建筑,高數米到數十米不等,雄渾挺拔,屹立于阡陌交錯的村寨中。碉樓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料混合建構,宏偉堅固、精巧別致,集居住與防衛功能于一體,是古羌建筑文化藝術的典范。寨內地下水網星羅棋布,四通八達。水渠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形成網狀,通過暗溝流進家家戶戶,既可滿足生活用水之需,又可用于消防、降溫、灌溉之用,堪稱功能強大。再如敘永縣的木格倒村,民居具有非常鮮明的苗族特色。建筑多為苗族吊腳樓風格,房屋結構多為榫卯結構,依靠上千個榫眼,使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梁梁相扣,建筑技藝之高妙令人稱奇。這種建筑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能減小地震的破壞力,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歷史上,曾有大批外來移民遷入四川,甚至有一部分外國人來到四川,他們帶來了外省和外國的建筑文化。面對這些外來的建筑文化,四川傳統村落在建筑設計上并不排斥,而是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適合本地自然與經濟條件的、獨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風格。地處成都平原西部的大邑安仁古鎮,民國時期受西方文明和外省文化的影響,興建起大量的歐式建筑,如劉湘公館、陳月生公館、劉文彩公館、劉元瑄公館等等。其中原貌保存較好的公館多達27座。這種中外文化交匯、融合的古鎮建筑,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基礎,又有西方文化的滲入,構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華洋雜處的文化氣質和文化景觀。當然,歸根結底,中華文明才是根性所在。安仁人始終保留著永不泯滅的根,這在古鎮街坊里弄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整個古鎮建筑,處處體現出中華文明的質樸與和諧,且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越來越有魅力,讓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在這里不斷豐富和弘揚。傳統村落的這些民居,在今天看來,不但具有巨大的實用價值,還具有珍貴的建筑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旅游價值。曾說:“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盵2]城市古建筑是城市的文脈,傳統村落就是鄉村的文脈。保護好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四川的傳統村落民居目前的情況是:被列為當地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居建筑和院落,原貌保存情況良好;未被列入者,則多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商業開發”“旅游開發”浪潮中,由于認識不足、保護不當、缺少統籌規劃、居民空心化等原因,很多極具特色的建筑被拆建,被挪移了。新建的民居,常常呈現出千家一面、千村一面的情況,與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形成較大反差,破壞了傳統村落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遺留下來的文化特色和內涵。民居建筑的破壞,讓傳統村落文化失去了依存的基礎,嚴重影響到村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價值

在傳統村落的文化構成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一方風土民情。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散溢出濃濃的“鄉愁”之情。民俗文化作為每個傳統村落重要的活態文化,因為地域環境、歷史沿革、文化底蘊、物產工藝等等的不同,于每個村落都凸顯出自己獨特的亮點。這個亮點就是地域標志性文化,也是這個村落的靈魂,如江油市青林口村的高抬戲,閬中市老龍村的“亮花鞋”民俗活動,青神縣南城鎮的竹編工藝,丹巴縣莫洛村的“兔兒”鍋莊舞蹈,敘永縣木格倒苗族村的“鼓舞”和“花山節”,磽磧藏族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原生態多聲部民歌及省級非遺項目磽磧鍋莊,理縣桃坪村的羌族民歌“花兒納吉”等等。江油市青林口村民俗文化積淀深厚,高抬戲[3]是村落民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青林口高抬戲起源于清代雍、乾年間,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在文昌廟會上表演。一臺一戲,以傳統戲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片段為背景,在特制的長寬高都是1米的厚實方桌正中央豎起一根中間曲折的鐵杵,將一對各種戲劇造型裝扮的童男童女固定于鐵杵上,巧妙地將鐵杵下半截隱藏于戲劇服飾里。鐵杵上方的女童腰裙下露出三寸金蓮繡花鞋,以金雞獨立的優美舞姿站在刀、槍、劍、戟或其他道具上,驚險刺激,扣人心弦。2007年,由四川省民協組織選送的青林口高抬戲《白蛇傳》《穆柯寨》,在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評獎活動中,一舉奪魁,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同年,青林口高抬戲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傲粱ㄐ笔情佒惺欣淆埓遄怨乓詠砭痛匾u的一種慶賀新年的民俗活動。當地女子們一般都愛在農閑時扎花繡朵,做花鞋和花鞋墊?;ㄐ托瑝|做好以后,除了送給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外,就仔細收藏在箱奩中。過新年時,便精心挑選出一雙繡花鞋穿在腳上,沒有訂婚的姑娘們還要貼身藏好一雙花鞋墊,從四面八方趕到古街上,投入到“亮花鞋”的民俗活動中。他們通過抬腳、舉步、伸腿等動作,比賽誰的女紅和鞋兒做得巧、誰的鞋面顏色鮮、誰的鞋花兒繡得多姿多彩。漸漸地,“亮花鞋”民俗活動成了姑娘與小伙們表達愛情的契機。2009年,“亮花鞋”民俗活動被列入閬中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當地的名片。2018年,“亮花鞋”亮進了央視春晚。青神縣南城鎮的竹編工藝歷史悠久,享譽世界。不論是日常生活用品,或是工藝品乃至收藏品均遠銷海內外,其造型美觀多變,圖案紋樣豐富多彩,竹條色澤溫和明亮,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在美麗的外表之下,竹編工藝所體現出來的“天人合一的造物觀”是其文化價值的深刻詮釋,充分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南城鎮以陳云華、張德明等為代表的竹編手藝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創新、摸索、實踐,在各自的領域中達到了出類拔萃的藝術高度,成功開拓出一片廣闊的天地,為全國專家、行家和廣大群眾所稱道。其中,陳云華大師的竹編作品《苦樂清涼》獲得了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并且帶動當地成千上萬的農民通過竹編勞動致富。中央電視臺也曾多次報道青神竹編傳統技藝。那些有生產、有生活,得到立體、活態保護的傳統村落,它們的傳統民俗文化不僅豐富而且極具特色,在今天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有的甚至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產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但是,隨著農耕文明邁向工業文明步伐的加快,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周邊城市,大量村落被空置,房屋遭遺棄,村落“空心化”問題日趨嚴重。我國傳統村落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依托于村落和村民之間的種種民間文藝和民俗活動等,將面臨消失的危險。這個情況勢不可擋,也是全球化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因此保護和傳承的行動刻不容緩。

三、傳統村落的生態文化價值

四川的傳統村落,大都選址在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山環水抱、林茂竹密的地方。其與周邊的山水林地等自然環境巧妙融合,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聚居地。這些村落,在空間布局上非常講究,小到房前屋后盆栽植物的擺放,大到村落中房屋建筑、生活廣場、街巷村道等,甚至于村外的花草林木、梯田小溪都井然有序。它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往往構思巧妙,經歷長時間的傳承,顯示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智慧。如坐落于瀘沽湖亮海畔的木垮村,依江油市青林口村高抬戲山面湖,環境優美,村內女神灣、情人灣、觀景祭神臺等都是瀘沽湖景區的著名景點。木垮村的自然山水與摩梭文化融于一體,既帶動了當地旅游,又寄托著先人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成為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內涵豐富的旅游資源。田園風光、詩意山水、沃野環抱、密林簇擁——傳統村落獨特的生態環境,在當今新時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越來越成為一種難得的稀缺資源。川西壩子的傳統林盤村落,在這方面堪稱典型。林盤是川西地區鄉村固有的一種生態聚居地。居住于林盤村落的居民,他們在田間、地頭勞作,在林下、溪邊休息,用竹子編制生產、生活用具,用土地里產的糧食果腹,用人畜糞便施肥。樹林成為雀鳥的棲息場所,雀鳥則成為莊稼地里的害蟲的克星……南宋詩人范成大有《新津道中》一詩道:“雨后郊原凈,村村各好音。宿云浮竹色,青溜走榿陰。曲沼擎青蓋,新畦藝綠針。江天空闊處,不受暑光侵。”是詩描寫川西林盤綠野平林的清幽環境,我們可從中看出村落生態價值的重要性。傳統村落有山有水、有林有地的生態環境,在今天正是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康養產業的有利條件。農業生產的場地,成為人們觀光休閑的絕好去處;農業生產的方式,成為人們科普、體驗的時尚追求;農業生產的產品,成為人們渴求的綠色食材;農業生產的環境,成為人們體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岳池縣的傳統村落顧縣鎮,便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種植茱萸等中藥材,走上了一條康養產業加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道路。

山清水秀的村落環境,不但是發展新興農業的沃土,而且是培育名優農產品的溫床。從國外看,法國的傳統村落有許多以其名字命名的奶酪、香檳、紅酒,成為了世界名牌。從國內看,目前以村落命名的最著名特產是西湖龍井。四川各地的傳統村落,也有不少屬于自己的名特產品,比如合江縣先市鎮下壩村的“先市醬油”、邛崍縣平樂鎮花楸村的“花楸貢茶”、青神縣漢陽鎮的“漢陽花生”、閬中市老龍村的“奉國大米”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川西林盤以及諸多的傳統村落與外界的溝通越來越密切。村落與外界、外界與村落日益頻繁的接觸,促使生態旅游業的觸角延伸至這一古老居住區域。這為傳統村落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旅游業的發展順勢而生。這些生態村落,不僅使村落本身處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中,而且極大地改善著周邊地域的空氣、氣候和環境。它們所具有的綠色資源,使城市森林得到了有效延伸,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成為我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4]的重要源泉。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許多傳統村落無可避免地遭受到破壞,村落周邊可用的土地少之又少,有地農民因此永遠失去了自己的耕地。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載體,是孕育各種非物質文化的搖籃。一旦沒有了村落,沒有了土地,農耕文化的傳承便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生態環境也會遭到很大的破壞。當代著名作家、民間文藝家馮驥才說:“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盵5]留住“鄉愁”,就是留住我們的根,留住我們的精神家園。村落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人們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顯示出深沉的鄉土情懷。

注釋:

[1]馮驥才主編《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田野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頁,馮驥才著前言:《到田野去,盤點我們文明的家園》。

[2]這是2002年習擔任福建省省長時為曾意丹著《福建古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書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話。古厝,即傳統民居。

[3]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因最初由表演者高高抬著神像巡游演化而來,故名。在四川宜賓等地,被稱為“高裝”,廣東等地則稱為“飄色”“抬閣”等。

[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有句:“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5]轉引自趙婀娜:《馮驥才:守望民間,拯救文化》。載《人民日報》2006年4月7日第13版。

作者:強華 單位: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