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中的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01-26 02:17:31
導語:初中語文中的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讓民族文化激發起學習的興趣
新課標初中語文教材編排中,汲取了很多蘊含豐富民族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既反映出了中華幾千年民族文化的輝煌成就,也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對中學生施以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素材。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民族文化,讓學生們在民族文化的徜徉中感知文化的起源,生命的價值,讓他們在悠久的文化歷史中,在杰出的民族人物中盡情享受民族文化對他們身心的洗滌。如“社戲”一課,這篇課文是描寫解放前中國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民族文化,是對江浙地域文化濃濃的描寫,因此,在這一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鄉情”描述中去尋找江浙習俗,并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首先是地域特色詞匯的尋找,在課文中,“魯鎮”、“歸省”、“太公”、“本家”、“伊”、“渴睡”、“向午”、“中吃”、“包票”等等,無不透露著民俗文化,引導學生將這些詞匯找出來,以其來品讀課文的內涵,這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了解課文,并提升學習興趣;其次是解讀課文題目,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解構課文的敘事手法,例如:第一部分(1~3),主要描寫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這一概念;第二部分(4~30),突出“看社戲”這一主題;第三部分(31~40),主要描寫看社戲后的余波。那么,“社戲”是什么呢?它在少年魯迅的心里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導學生解讀這些問題,則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題目,體會課文中濃濃的鄉情,提升他們對課文的學習興趣。
2發掘初中語文課文中民族文化的閃光點
現行蘇教版初中語文新課標課文中的民族文化主要匯集在了兩個部分,其一是古詩文,其二是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關的近現代課文。發掘這些課文中民族文化的閃光點,對傳承和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1發掘古詩文中的民族文化古詩、詞、文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它凝聚了古人的思想,表現了古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對學生研究中國古代民俗具有重要意義。古詩文中優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當代中學生來傳承并弘揚的,因此,在教學的同時,發掘古詩文中民族文化的閃光點,是教師的重要責任。如《過零丁洋》一課,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三種方法來發掘詩中的民族文化。一是利用注釋,引導學生了解詩中蘊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惶恐灘”、“零丁洋”、“丹心”、“汗青”,其中,惶恐灘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丹心是指忠心,而汗青則是汗竹,即史冊。二是利用字句斟酌來感受這首詩的文化背景,如“干戈”、“山河”,干戈是指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即抗元戰爭,而山河破碎則闡明了明朝所面臨的境況。三是利用詩中的故事情節來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優秀美德,如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和崇高的品德,等等。采用這種方式,有利于提取詩中的民族文化,傳承并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并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2.2發掘近現代課文中的民族文化與古詩文中蘊含的民族文化不同,近現代課文中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利用不同課文所蘊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向學生多層次、全方位的滲透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如《端午日》一課,說起端午節,學生們都不陌生。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差異很大,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而這篇課文就講述了湘西地區的節日文化,它的立意在于讓學生對“民俗”的概念產生客觀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突出湘西端午節的特點。在實踐中,教師可將本地端午節的習俗與課文中描述的湘西端午節習俗進行對比,讓學生找出其間的差異;同時對課文內容進行延伸,利用多媒體或其它手段向學生介紹湘西端午節“用雄黃酒畫字”、“賽龍舟”等習俗的由來,使學生感受我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產生探究的興趣。
3結語
總之,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各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更關系到了民族的延續,乃至國家的存亡。因此,利用初中語文來滲透民族文化精神,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不僅具有教育意義,更具有時代意義。
作者:李云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棉花九年制學校
- 上一篇:信息文化與民族文化論文
- 下一篇:振興漢樂府民族音樂論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