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與會展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05 09:57:34

導語:民族文化與會展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與會展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內容摘要】民族文化與會展產業融合發展,既能使民族文化更好傳承傳播,又能使會展產業更具特色,二者互為促進,相得益彰。本文從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的深層內涵、借力新發展階段傳承創新、推動良性互動跨界融合、重點扶持發展和打造民族文化產業集群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路徑方法的初步思考探索。

【關鍵詞】民族文化;會展產業;融合發展;傳承創新

文化是實踐的,實踐也是文化的,民族文化的發展需緊跟時代潮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包容開放中推陳出新,更加貼近現實的變化,反映社會的實踐。會展產業歷史悠久,是通過會議、展覽或節事活動等形式,達到商品展示交易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拉動內需、解決就業等目的。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度發展,民族文化融入產業經濟成為新業態,會展產業向多元化逐步轉變,二者融合發展,既能有力促進民族文化更好地弘揚傳播,又能有效促進會展產業實現更好的效益,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一、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的深層內涵,讓民族文化在會展產業中站穩市場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就存在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存環境和不同的社會實踐,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要使民族文化在會展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經久不息的生命力,始終堅守原本的民族文化陣地,及時更新注入時代元素,找準與會展產業的結合點。要充分發掘與整理體現民族文化的殿堂級精品,塑造體現民族特質的文化品牌,以利于會展產業更好地呈現民族文化特有的精氣神,不斷傳播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哈利·波特》,在創作和拍攝中就巧妙地將西方神話中蘊含的文化符號,通過影視手段進行演繹,不僅票房大賣成為傳世佳作,也使西方民族文化在站穩國際影視市場的同時贏得了世界范圍的追捧,這是影視業與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經典。同樣,民族文化在音樂市場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民歌相關的音像、圖書等的龐大發行量就是最好的例證。馳名中外的納西古樂是云南麗江納西族人民在受中原文明影響后獨創的民族音樂形式,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只為欣賞這一民族音樂的“活化石”。為滿足游客對民族文化產品的巨大需求,20世紀90年代第一家納西古樂會館正式成立,不但在國內一票難求,還被邀請到10多個國家訪問演出,國內外聽過納西古樂的觀眾多達上千萬人。據粗略統計,僅由30多人組成的古樂會,年收入竟達3000多萬元,同時還帶動了當地上億元的相關產業發展,推動著納西文化更加有效的保存和傳承發展。這都說明,民族文化在會展產業中拓展市場,首要的是做好自身文化底蘊的深度挖掘,找出能夠引起受眾群體共鳴的根本和外在表現形式。

二、借力我國會展產業發展新階段,讓民族文化在與會展經濟融合中傳承創新

會展產業對一個城市(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和催化作用,它可以匯聚起海量的商品流、信息流和人才流,通過巨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素有“經濟的晴雨表”之稱。我國的會展產業開啟于20世紀80年代,從無到有、由點到面,從慢到快、由缺到全,從小到大、由輕到重,行業效益呈現逐年攀升,場館建設日趨完善,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強大推動作用,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成都為一級會展中心城市的五大會展經濟產業帶。進入新時代,我國會展產業也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全球前十大展館,中國占了六位,亞洲前十大展館全部都在中國。但從目前國內會展產業布局看,主要集中在服裝、飲食、工業產品等方面,以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重要載體,并以此文化衍生產業為主的會展博覽還相對較少。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推廣、傳播和傳承都需要與國際和國內市場接軌,采取快速發展的會展博覽的形式集中展出民族文化及其相關產業,是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可謂“順勢而為、應運而生”。民族文化產業更應搶抓機遇、與時俱進,有效開展民族文化與會展產業融合發展,使民族文化的傳播、產品的推廣更加開放,及時走在國際前列、市場前沿,使民族文化傳播更具時代性、民族文化產業更具前沿性、民族文化品牌更具影響力。這方面,可參照美國社會人類學家馬康納的“前臺”、“后臺”理論,前臺是會展產業,通過會議、展覽等形式展示傳播民族文化,讓游客在參觀、互動、體驗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后臺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盡量保留民族文化的原生環境,使之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尊重傳統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保持傳統文化自身的神秘性。會展產業要注重發揮好土著居民對民族文化深度了解的傳統優勢,結合經濟規律和市場需求進行產業挖掘,布展人員、銷售人員和講解人員都要進行專門培訓,使民族文化產品更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進而保證前臺區在會展中獲取豐厚經濟收益的同時,后臺原有的民族文化也能繼續傳承延續。可以說,會展產業是民族文化永續傳承和民族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新藍海,民族文化與會展產業有機融合大有可為。

三、堅持產業協同共生發展理念,推動會展產業與民族文化良性互動跨界融合

會展產業和民族文化相關產業同時作為我國第三產業中的重要部分,兩者都屬于綜合性極強的產業,兩者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得到有效保護的民族聚集區,可為大型會議、展覽、節事等活動提供優質的舉辦場地,完善配套的會展產業,可為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傳播提供有力的平臺和支撐。從協同學的角度,把會展產業和民族文化的共生體看成是一個特殊的“系統”,協同處理好民族文化系統與會展產業系統之間以及兩個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各種關系,可有效推動會展產業拉動經濟和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跨界融合相互促進。當前,民族文化和會展產業的融合協同發展已逐漸成為一些城市(地區)開發其會展品牌的重要戰略。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將劉三姐這一壯族傳奇女歌手作為文化品牌與會展品牌的連接紐帶,開啟了山水、文化、旅游、會展融合發展模式,年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營收超過10億元。在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社會收益的同時,還幫助觀眾加深了對本土文化風情的理解,有力提升了會展品牌的影響力。實現會展產業與民族文化協調發展、跨界融合,要以民族特色文化為基礎元素,通過會展產業的“科技+創意”,找準融合的切入點,探索打造創新發展新模式,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構民族智慧鄉村(城鎮)旅游模式;融合電影傳播、網絡游戲和旅游觀光等行業,打造民族影視文化產業模式;通過新技術新方法生產具有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創意旅游商品和創意工藝美術品,形成民族文化商品開發模式;融合前沿科技、現代醫藥、創意設計及營銷等現代產業,“孵化”一批民族傳統技藝生產、保護與傳習基地;通過品味民族情調、體驗農耕文化、享受田園生活等創意元素,開發生活與民族休閑鄉村模式。這些跨界融合的實踐,既為推動民族特色文化形成會展品牌效應帶來收益,也進一步提升了民族文化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同時,要注意防止會展產業給民族文化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強勢文化沖擊帶來的傳統道德觀念改變、腐朽落后思想帶來的價值取向改變、一味迎合消費者而逐漸世俗化等。

四、健全政府牽頭主導發展模式,重點扶持發展較弱的民族文化會展產業

政府主導會展發展模式,是強調政府背景下有組織的企業化運作,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以地方政府為經營主導的會展產業發展模式。針對民族文化會展產業融合發展參差不齊的現狀,政府部門應深入調查研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綜合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堅持共同發展,就發展較弱的民族文化會展產業做好有針對性的幫扶。政府主導會展模式可以綜合運用新興產業扶持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展目的地營銷系統(CEDMS)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它是基于目的地營銷系統(DMS)而提出來的,在開展具體的會展目的地營銷過程中,通過整合基礎設施、專業場館、科技水平等各類資源,實現有效降低營銷成本的目的。韓國光州是泡菜的發祥地,有“美味的故鄉”之稱,但它所在的全羅南道地區經濟卻非常落后。為改變這一狀況,韓國政府決定一方面依托光州的汽車制造、光電子、食品加工等先進產業,大力發展會展產業來帶動全羅南道地區旅游、酒店、餐飲、文化等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打造品牌會展,依托泡菜發祥地獨特優勢,通過打造主題為“五千年泡菜之芳香,從光州走向世界”大慶典等系列民族文化會展品牌,使光州的城市形象迅速提升。加強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利用,以節、會、展、演、賽的大會展概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跨文化特色的會展品牌,抓住每一次大型活動,尤其是國際性活動舉辦的機會,精心策劃公關活動,加強正面宣傳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不斷提高民族文化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寧夏依托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的舉辦,以其在文化、習俗等方面與阿拉伯民族有著相近性和關聯性,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與國際國內一流行業水準的高質量接軌。

五、多要素條件促進大會展產業,推動民族文化產業集群形成并持續發展

民族文化產業集群是指圍繞傳統特色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文化企業和相關機構通過將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產業化等方式,為社會提供規范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活動,在一定地理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文化空間的集聚。民族文化產業集群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全新形式,需要突破省(自治區)、市(州)、縣(區)的地域限制,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有針對性地與國內外相關創意企業進行洽談合作,建設一批專業、精干、特色的中小型企業,同時需要建立合作聯盟、集聚發展。傳統的園區與游樂項目已很難滿足游客消費的“胃口”,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在選擇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時,更加看重的是新鮮感和體驗度,民族文化產業集群建設需要新技術的支持來實現,目前流行的VR與AR技術就能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把民族特色更好地展現出來。要注重發揮專業機構作用,在商業模式定制中量體裁衣,策劃建設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主題公園,避免人云亦云式簡單復制。桂林就是很好的例子,城市具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有燦爛的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文化。得益于日益擴大的城市影響力和蓬勃發展的民族文化、便捷的航空鐵路等交通條件、完善的會展基礎設施、完備的配套服務、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扶持政策和“一帶一路”新機遇,加上特色的山水環境,文化與山水和諧地融為一體,構成了桂林“看山如觀畫,游山如讀史”的人文勝景。依靠優質旅游環境的桂林如今在會展發展上著重發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大力發展會展業,先后榮獲“中國十大魅力會展城市”、“中國十佳品牌會展城市”“全國優秀會展城市”“中國最具魅力會議目的地”等年度會展業大獎,打造了“中國桂林國際旅游”系列品牌展會,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輻射帶動了全市會展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技文,李桂明.苗侗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路徑探析———以貴州省黔東南州為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12

[2]唐婧瑤.重慶會展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5,5

作者:王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