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基因理論成長研究述評

時間:2022-04-15 04:53:32

導語:企業基因理論成長研究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基因理論成長研究述評

摘要:企業的健康成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結合企業基因理論探討企業成長狀況的研究越來越多。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從企業成長的實質、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三個方面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研究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企業基因理論;企業成長;綜述;評析

一、引言

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企業發展迅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數量迅猛增長。但是,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容樂觀,原有的一些企業競爭優勢逐漸失去,諸如生產成本增加、融資難融資貴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不足等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最近,國務院也就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問題發表了若干意見??梢?,企業的健康成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企業成長問題顯得十分重要。以往大多數關于企業成長的研究都是基于企業增長理論、經濟理論、制度理論等,把企業看成是機械體或經濟實體。而隨著生物學的發展,發現企業的很多行為和現象與生物有著相似之處。例如企業也具有很強的新陳代謝、自我復制、繁殖與適應能力(張玉明、朱昌松,2012)。因此,學術領域在研究企業成長時應引入基因理論。

二、企業成長的實質

企業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與生物體的成長有何相似之處?其成長的實質是什么?學者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研究,形成了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觀點。從宏觀角度看,企業被視為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生命體,其成長依賴于物質、能量和信息與周圍環境的不斷交換(張玉明、劉德勝,2009)。早年,彭羅斯(1959)認為,企業成長的過程是充分利用企業現有資源的過程。借用馬歇爾演化理論中的“生命周期”思想,劉德勝(2011)認為,企業的成長與生物的成長是一致的,遵循一定的“自然選擇”規律,是一個適者生存、自然淘汰的過程。劉睿智(2014)認為,企業成長是在大腦(企業家資源)的指揮下,依靠骨骼系統(組織資源)的支撐,配合血液循環(財力資源)和神經系統(人力資源),通過新陳代謝(知識和技術資源)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交流。張宏婧等(2016)認為,企業二次創業是企業成長的一部分,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自適應調節,外部環境誘導企業規模先擴大,后經過自身調整適應再進一步擴大。例如華為集團的二次創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外界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市場由農村轉向了城市,企業經過二次創業成長,最終發展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大公司。從微觀角度看,企業則被視為是擁有與生物體類似基因的個體,其成長的實質是依賴體內基因作用的結果。許麗娟(2008)認為,企業的特征是由基因編碼的,而編碼企業特征的基因就是企業文化,文化基因控制著企業的成長。鐘?。?010)認為,企業基因在決定著企業生命特征的同時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健康持續的成長依賴于企業基因。然而,一些學者并不贊同簡單地套用或模仿生物基因特性來揭示企業成長的秘訣,而是進一步具體到分析及構建企業基因的結構模型。張玉明、段升森(2013)認為,企業的成長過程具有復雜性,簡單的概念引用并不能解釋企業成長的實質,而是構建了企業基因雙鏈四堿基的結構模型,發現知識鏈和資本鏈可以相互轉化、互為補充,同時四堿基要素相互串聯,實現企業的持續創新成長。田奮飛(2009)從企業亞文化的組織特性出發,分析了基因的形成和結構以及傳播和變異的過程,揭示了企業成長的實質是企業基因的傳播和變異,并通過企業使命、愿景、目標和制度傳導表現出企業行為。雖然上述學者們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其揭示的企業成長的實質并無本質的矛盾,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筆者認為企業成長的實質是個體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育過程,本質是實現動態的質的飛躍。通過企業基因診斷、外部環境狀況分析,尋求新的成長動力,為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換句話說,這種質的飛躍就是企業從一個階段跨越到另一個階段的過程,而這另一個階段必然是優于前一階段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規模擴張過程(孫學敏,2004),更是實現新的利潤增長點和創造競爭優勢的過程。

三、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

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企業的成長?不同的企業其壽命期截然不同,為什么一些國有企業必須變革才能繼續維持生存,而一些中小私企即使進行了變革,也仍然難脫消亡的命運?隨著企業基因理論的發展,許多學者已經跳出了傳統的研究視角,從企業基因的仿生學視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物質、文化三種影響因素層面。(一)制度基因。所謂制度基因,是指一些會不斷進行自我復制、重復出現的基本制度成分,它決定了制度主要當事人的自身利益(許成鋼,2019)。筆者認為目前關于企業成長的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制度基因:市場化基因和政治基因。一方面,市場化基因為企業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及外部環境的靈活性。齊平等(2016)指出,市場化基因具有穩定性、控制性、變異性、復制性四個特征,國有企業需要整合更多的市場化基因,才能更好地適應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于新東(2018)指出,科技創新型企業既要靠政策又要靠自身的市場化基因,二者同時發揮作用,才能快速響應市場環境的需求,加快企業成長的步伐。另一方面,任何國內企業的成長都離不開中國情境的管理,很多中國企業都經歷過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和政企合一運營體系的特定歷史環境帶給企業的結構模式和思維模式稱為政治基因(王硯羽等,2014),政治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未來的成長。潘鎮等(2017)通過實證分析,指出政治基因能夠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的可持續性成長,市場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起負向調節作用。王硯羽等(2014)提出,政治基因使企業在并購擴張中表現出控制傾向,并證明了對并購績效的消極作用,這為企業成長中采取擴張戰略提供了有意義的指導。(二)物質(化)基因。所謂物質(化)基因,在生物學上,它代表了基因的一種存在方式,并具有物質性,而企業中的物化基因是派生性基因,決定著企業的行為和命運(龔志民,2016),對企業的成長模式和發展潛力具有重要影響。龔志民、熊唯伊(2016)認為,企業的物化基因包括企業定位、技術和體制機制狀況,各個企業的物化基因不同,企業行為、命運也會不同,物化基因表征為企業物質方面的質地、性狀、特征,它們會對企業的成長命運產生重大影響。進一步提出了優化企業物化基因的理論,為企業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實踐性的指導意義。許明(2019)指出,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之一是企業的物質基因,包括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人力資源和資本二者之間具有互補性,是企業形成和成長的基礎;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和資本又具有協同性,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本,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李樹玲(2017)在研究我國家族企業創業成長中,發現企業的資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這種企業資源是構建企業基因模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性基因,正是通過物質性基因的保留和復制來實現家族企業的內生性成長。(三)文化基因。所謂文化基因,它根植于企業成長的任何時期,具有遺傳功能,可以影響和制約企業文化的發展(顏愛民,2008)。自企業基因理論誕生以來,國內學者們在研究企業成長問題時,涉及最多的就是關于文化基因的影響研究。鐘?。?010)指出,企業的文化基因是推動企業成長的動力之一,且文化基因對中小企業的成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許麗娟(2008)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編碼企業特征的基因,控制著企業的成長,影響著企業的變革與發展。劉睿智(2014)認為,文化基因是企業長壽的動力源,可促使企業在成長中完成自我修復,支配企業的整體行動,具有可傳承性。張玉明等(2013)從企業成長的精神視角,構建文化基因的結構模型,發現不同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同的控制企業生命活動的能力,對企業的成長質量也存在不同的影響。除了以上梳理的三種影響因素,不難發現,一個企業僅有其固定的資源物質基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可以動態掌握和運作這些資源的企業家,尤其是當企業從初創企業向大規模成功企業成長的過程中,企業家的個人能力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劉睿智,2015)。正如許明(2019)的實證研究所示,在非國有企業中,企業家領導能力越強將越有助于促進企業的成長。另外,心智模式也是企業基因的一部分,最早由趙春明(1998)提出,心智模式產生于企業自我經驗的長期習得和對成功經驗的模仿中,它對企業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心智模式作為基因如果保持不變將會與外部環境脫節,從而阻礙企業成長(劉睿智,2014)。

四、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

弄清企業基因的作用機制,不僅可以及時定位企業存在的問題,還能準確找到優化企業基因的實現途徑。借鑒生物遺傳中心法則,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基因的變化機制和表達機制兩個方面。(一)變化機制。生物基因的變化機制主要包括復制、突變和重組,相應的,企業基因的變化機制也涵蓋了企業基因的復制、變異、融合和重組等機制。李樹玲(2017)對不同成長路徑下的農村家族創業企業的基因作用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農村家族創業企業的成長分別是通過基因復制實現資源積累性式成長、基因突變實現創新成長、基因融合實現并購式成長和基因重組實現網絡化成長。劉德勝(2011)指出,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企業基因會被不斷地進行復制,或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異,在企業系統內部形成不同的層次結構,系統功能得到分化,使企業與環境形成良性互動,從而促進企業實現規模擴張、結構完整和功能優化的成長目標。張會榮(2014)認為,通過企業文化基因的變異,中小企業能更加適應外部環境,內部運作會更加合理。并指出,文化基因對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主要反應在六個功能方面,分別是管理、導向、凝聚、約束、輻射和創新功能。許曉明等(2008)認為,企業成長中通過企業基因的突變和重組獲得企業核心能力,并在這些能力要素水平上進行基因的重建,突變主要為企業創造不同的價值鏈,每條價值鏈上都有許多的企業基因。邵劍兵等(2016)根據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分別闡述了基因作用的機制,例如成長期-基因復制、成熟期-基因變異、蛻變期-基因重組。(二)表達機制。在生物學中,基因的表達機制是通過DNA(基因)轉錄形成RNA再翻譯成蛋白質實現的。同樣,企業基因的表達機制像生物學一樣也是通過基因轉錄來實現的,遵循了類似的遺傳機制,進行基因的表達,實現企業的成長。許麗娟(2008)指出,企業文化基因是通過核心價值觀的基因作用及慣例的外在表達,控制企業的成長。劉德勝(2011)認為,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首先是通過企業基因轉錄形成特定的概念形式,然后在編碼規則的指導下對不同基因要素進行編碼,再翻譯成可以執行不同功能的企業蛋白質,即企業的功能模塊。張宏婧、張晨(2016)在研究企業二次創業的成長過程中,發現企業文化中某些固守原有發展模式的文化(調節基因DNA)通過影響企業員工逐漸滲透到企業制度(mR-NA1)中,并被企業管理決策者的管理技能(RNA聚合酶)制定為企業制度。員工技能(阻遏蛋白)受到企業新制度的刺激開始發生改變,執行企業中的新發展模式文化(調節基因DNA)的轉錄,對企業員工技能進行翻譯,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蛋白質),完成企業的二次成長。還有一些學者雖然未從以上兩個角度分析,但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梁爾昂(2014)并沒有構建基因的結構模型,但是篩選出了財務基因的四個要素,即資源基礎、盈利能力、財務治理和財務理念,通過這四要素作用于企業的成長績效,進而達到影響企業成長狀況的效果。劉德勝、陳加奎(2015)基于復雜網絡科學的視角指出,首先要確定企業基因的基層要素,通過基層要素的不同組合方式傳遞企業的遺傳信息,這些信息又依賴于企業家以及企業家團隊共同作用形成的功能性復雜網絡,通過分析各類企業的網絡結構以及該結構下企業的業績狀況,構建新的網絡節點,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成長。

五、評價與展望

引入基因理論研究企業成長,無疑是管理學領域的一大突破,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不難發現一些學者從基因的結構、特點和性質出發,尋找企業的相似性,而另一些學者從基因的變化和表達機制出發,探究企業成長的動態過程,雖然學者們研究角度不同,但其揭示的本質并不矛盾。部分學者就如何促進企業的健康成長還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了研究者們對企業成長問題的認識和把握,為促進企業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更有意義的理論指導。展望未來的研究,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努力:首先,對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企業基因本身還需要深入研究,僅僅從基因的特性尋找企業特性是不夠的,同時對企業基因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根據不同的角度給出的觀點不一致。例如龔志民、熊唯伊(2016)提到,企業基因是存在于企業自身的,反映企業的根本性狀,對企業行為產生長期、決定性影響的基本因素,而顏愛民(2008)則從文化角度,認為企業基因是能夠影響和制約企業文化發展并具有遺傳功能的元素。因此,對企業基因本身仍需進一步探討。其次,在揭示企業成長中基因的作用路徑和機制時,可以引入更多的案例深入分析,從現實層面把握基因作用的機理。企業基因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通過引入案例,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把企業基因作用于企業成長的過程具體化,也為企業制定具體的成長戰略提供了更直接便利的參考。最后,在看到企業成長與生物成長的共性之外,也應該尋找企業成長的個性特點。目前基于企業基因理論的視角,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更多的研究是將企業類比生物體,尋找企業基因與生物基因的共性,如生物基因受到外部環境選擇作用時會發生突變,這是一種被動的變異。正如企業在遭受外部巨大沖擊時,也會被動地調整戰略積極應對,但忽略了企業又能主動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這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吳晨霞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