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群眾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影響

時間:2022-08-20 10:48:20

導語:基層群眾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群眾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影響

【摘要】群眾舞蹈是近年來為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興起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本文從新時期基層群眾的主要舞蹈藝術類型和新時期基層群眾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兩方面,對新時期基層群眾舞蹈表達了群眾的思想感情、加強交流溝通進行了簡要的說明,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關鍵詞】基層群眾舞蹈;大眾文化生活;文化傳承

在物質需要得到極大滿足的當下,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群眾舞蹈作為一種極具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在這一背景下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現階段已經與基層群眾的生活聯系到了一起,成為大眾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新時期基層群眾的主要舞蹈藝術類型

基層群眾舞蹈是大眾文化生活中一種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能夠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新時期,基層群眾的舞蹈藝術類型包括自娛舞蹈、民族舞蹈、社交舞蹈等舞蹈形式,其中自娛舞蹈是一種人民群眾在進行自我娛樂的過程中為宣泄抒發情感而創造出來的舞蹈形式。首先,以廣東省自主創編的舞蹈《快樂的建筑工》為例,該舞蹈通過街舞的形式展現了建筑工人辛勤勞作的場景,彰顯出建筑工人積極樂觀、努力工作的精神面貌。其次,甘肅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是藏族及蒙古族舞蹈,其中,藏族鍋莊舞、蒙古族安代舞注重塑造人體美,非常適合現代人鍛煉身體。還有天祝土族舞,哈薩克狗熊舞、黑走馬,回族舞,裕固族舞等,民族舞蹈大多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社交舞蹈又被稱為少數民族的社交舞蹈,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舞蹈形式,通常出現在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苗族“蘆笙節”、布依族“六月六”等節慶當中,是促進男女雙方交流的一種舞蹈形式[1]。

二、新時期基層群眾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基層群眾舞蹈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文化的表現形式,種類豐富內容多樣,其參與主體為社會大眾,滿足了群眾的知識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對其未來的文化生活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一)實現對群眾舞蹈文化的傳承。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其作為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自上古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大眾對文化需求激增的社會背景下,群眾舞蹈因其具備強烈的時代特點,已經成為群眾娛樂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基層人民的廣泛歡迎,也帶動了群眾文化的發展,現階段已經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在2006年央視傳節聯歡晚會中表演的群眾舞蹈《俏夕陽》節目為例,該舞蹈參考了唐山的皮影戲文化,舞蹈演員的動作提取自皮影戲人物,動作元素整齊有序、充滿美感,展現出富有生命力的皮影人物,舞蹈基調風趣幽默,有利于唐山市文化建設的傳承發展。各地區的群眾舞蹈因繼承和發揚了當地傳統舞蹈文化的元素,舞蹈形式和內容都有一定的差異。以甘肅省河口古鎮藝術團創編的舞蹈《黃河源》為例,舞蹈的全體參演人員均為基層群眾,表現出“黃河西來不愿東,掉頭直下秦隴中”的河口古鎮千年間的歷史風貌以及新時期的發展進步,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二)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舞蹈作為一種主要依靠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方式,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同時相比華爾茲這類具有一定規則的舞蹈形式,群眾舞蹈從場地、參與人員、時間、服飾等都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同時,群眾舞蹈與文化生活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廣受東北地區歡迎的群眾舞蹈形式——大秧歌為例,這一舞蹈節奏歡快、動作簡單、服飾鮮亮,將東北人民熱情、豪爽、質樸的性格特點展現出來。近年來,群眾舞蹈因其沒有固定的動作,群眾在參與過程中可以依照心情隨意發揮,隨時加入或離開,舞蹈場面熱烈,可以讓參與者隨時表現放送自我而發展迅速,對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增添生活樂趣、陶冶群眾的生活情操有著重要意義。以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為例,其基層群眾編排的《歡聚一堂》《萬樹繁花》《風的季節》等舞蹈展現出新時期瓜州群眾的美好文化生活。舞蹈表演者均為廣大群眾,表演者表示在排練過程中大家都非常開心,通過舞蹈表演,參與者希望能夠將舞蹈的歡樂氣氛分享給觀眾,豐富觀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有利于提升群眾的身體素質。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群眾面對考試、就業、職稱、房貸等壓力,每日奔波于生活和工作之間,精神壓力大,缺乏鍛煉身體的時間和精力,身體素質逐年降低,影響人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群眾舞蹈帶有較強的娛樂性,在參與過程中不但能夠帶給參與者以精神上的愉悅,還可以幫助人們鍛煉體魄、塑造形體,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群眾舞蹈作為一種有氧運動,在參與過程中需要記住動作、聽清音樂、踩準節拍,這一過程能夠充分調動舞者的肢體運動,還能鍛煉其思維能力,促進大腦的運轉,鍛煉自身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長期堅持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消化、延緩衰老、消除疲憊,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以2019年5月15日,由中國文聯和中國舞協在北京民族劇院主辦的“我和我的祖國——百姓健康全國展演”活動中,群眾舞蹈節目《我們都是追夢人》的表演者為例,其成員的平均年齡達到了64歲,平時的練舞場地僅有30平米,但經過長期的舞蹈練習,在增進鄰里關系的同時,表演者也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自身的身體素質。表演者在排練的間隙還會前往敬老院演出,慰問空巢老人,參加社區的各項志愿活動,在豐富自身精神文化的同時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歡迎[2]。通過調查發現,現如今,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廣場舞”因其動作簡單、節奏歡快等特點,已經成為基層群眾舞蹈中的重要表現形式,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幫助其更好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展現自我,在我國大眾文化發展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酒泉市肅州區同德巷社區居民說:以前在冬天都是貓在家里玩手機,既影響了頸椎健康,也影響了視力健康,在參與了廣場舞之后,就再也不長時間玩手機了,可以看出,基層群眾舞蹈既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心情。(四)提升了群眾的思想素質水平。舞蹈是一種具有極高審美藝術性質的活動,可以提高參與者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參與者的審美能力,增加其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以群體舞蹈《月亮女人》為例,該舞蹈表現了12個傣族婦女“趕擺”途中追逐打鬧的情景,展現出傣族婦女在新時代下的幸福生活。舞者婀娜的舞姿和漂亮的傣族服裝配飾令觀眾眼前一亮,這一舞蹈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由于在進行舞蹈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參照舞蹈所表達的含義調動自身的情緒,這需要一定的耐力作為支撐,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舞者極易養成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行,升華自身的素質水平。群眾舞蹈作為一種集體性活動,需要以群體的形式對其進行展現,為了將舞蹈更好地展現出來,在學習和演出過程中,需要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統一舞蹈動作和節奏,參與者在長期配合過程中,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和互助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文化和諧。以2018年中央電視臺中老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群眾舞蹈作品《傈僳歡歌》為例,該作品以實現中國夢為主題,配樂選擇了傳統的傈僳族民歌,節奏歡快,表達了勤勞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面貌,展現出傈僳族人民在新時代對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生活的向往。(五)拓寬了舞蹈文化傳播的渠道。群眾舞蹈區別于專業性舞蹈,技術難度比較低,表現形式雅俗共賞,是大眾文化與精神文化間的一種融合,在文化傳承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由于我國的舞蹈種類繁多,舞蹈風格也有著巨大的差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群眾舞蹈也有不同的編排形式,即使是同一支舞蹈,受到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的影響,其舞蹈風格必然有所差別。因此,在基層群眾舞蹈的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群眾通過吸收時代精華,結合自身理解對舞蹈進行加工,在保持舞蹈的主體風味的同時能夠豐富舞蹈的內涵,增強舞蹈的趣味性,使其形成特色優勢?;鶎尤罕娢璧柑隽藗鹘y舞蹈相對局限的藝術傳播范圍,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促進了舞蹈文化的多樣性,拓寬了舞蹈參與者和欣賞者的受眾群體,有利于借助群眾的舞蹈力量實現文化的傳播,為今后其他類型舞蹈的發展奠定基礎。以云南省云舞敘藝術團編排的群眾舞蹈作品《花腰情》為例,該舞蹈取材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的花腰彝文化,通過舞蹈表現了花腰彝的生活和勞動情景,該舞蹈民族風情濃郁,對花腰彝文化進行了有益的傳承,傳播了正能量,彰顯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3]。

三、結論

表現形式多樣的群眾舞蹈能夠促進人際交往關系的和諧發展,滿足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同時,基層群眾舞蹈帶給參與者廣泛的歡樂,已經成為群眾不可或缺的活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文化生活多樣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厚萍.淺析群眾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8):170-171.

[2]黃麗媛.論群眾舞蹈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38(16):241.

[3]李怡林.當代社區中老年舞蹈文化現象中的民族文化傳承——以云南省的社區中老年舞蹈為例[J].大眾文藝,2019(4):154-157.

作者:朱瓊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