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路徑

時間:2022-07-20 11:13:02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路徑

齊魯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和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山東人民以其豐富非凡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作出了數量可觀的民間美術作品。然而,由于文化生態收到沖擊,山東民間美術生存環境逐漸惡化?,F今,隨著時展,數字化技術得到了各行各業的重視,也為齊魯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與數字化傳承保護概述

齊魯民間美術是山東地方特色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創作通常來源于山東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生產勞作以及民事習俗活動。其圖形圖像等藝術符號還蘊含傳統儒學思想,揭示著山東地區的民族文化意識、自然生態觀念以及時代精神特征等內涵,通常色彩濃厚,形式變化多樣,有著超脫的造型觀念和不可代替的審美情趣,涵蓋豐富的種類,例如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剪紙、郎莊面塑等,分布在齊魯大地的各個角落。民間美術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是通過數字攝影、交互觸覺媒體、動畫設計、數字模型制作等數字化設備和技術實現采集、存儲、加工、完善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信息資源并進行保存和傳播的一系列過程。站在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化技術結合的角度來說,民間美術特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符號,帶有審美功能和精神文明色彩;數字技術與產業化實現實用功能與批量產出,順應社會時展需要。民族美術與數字化相互補充,促使數字化產品滿足現代審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時推動民族美術適應現代社會,實現創新性發展。

數字化傳承對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意義和作用

(一)形式轉化:從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承

民間美術來源于生產勞動實踐,和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與手工技藝、音樂舞蹈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一個活的過程,其傳承也具有活態性。活態性傳承可以從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來體現。橫向體現在傳承的關注點不僅涵蓋非遺作品本身,而且包含其歷史沿革、技術演進和文明延續的整個過程。縱向體現在以傳承人為中心的延續,注重技藝知識的傳授過程?;顟B性傳承的需要,意味著山東傳統民間美術需要根植于齊魯鄉土文化土壤,真正投入社會生產生活實踐,同時其傳承方式需要貼合民間美術特殊的藝術形式。這樣齊魯民間美術才能實現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價值及合理性,其真實性和自身文化藝術價值才能得到整體的延續。而山東民間美術傳統的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授,既無法形成系統的記錄,也不適應現代化發展,不利于擴大傳承者規模,也會限制民間美術的創新性發展?;诿耖g美術傳承人數少且老齡化嚴重、物質載體可能出現損壞的現狀以及作品體積大、數量多的情況,數字化手段可以通過數字攝影、掃描等技術對民間美術非遺的海量信息進行采集和存儲,其中包含作品成品直觀樣貌以及整體制作流程,保證素材的全面及準確為民間美術研究工作提供了資源共享平臺。并且,現代數字化手段以其強大的技術功能,實現對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歷史與工藝進行復原與再現,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對技藝展示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可以取代原有家族制和師徒制口傳心授式的傳承。在保護民間美術原有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整體性的展示和快速地宣傳推送,為傳統技藝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二)內容構建:傳播效果與文化內涵

對民族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數字化技術手段可以通過其特有的集成性、直觀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等特征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擴大非遺的吸引力和受眾群體,增強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效果。數字化技術可以把大量民間美術非遺作品的信息轉變為數字化的資料,結合創作和加工,還原作品的線條和色彩優勢,強化民間美術作品各種藝術元素的視覺效果,模擬原有作品實物的存在形式。與存儲實際作品相比,數字化資料能夠占用更少的空間,保存更加豐富和全面的資料,并且減少了信息傳遞的成本,改變原有只能依托當地旅游進行的宣傳渠道和實地考察學習的方式。同時,互聯網技術與移動終端的發展,促使由官方與傳承人主導,以展示、參觀為主的單向傳播形式,轉變為由受眾參與的雙向互動。通過各種社交與電商平臺,受眾可以在隨時隨地了解非遺最新信息的同時,通過轉發、評論等方式參與進來,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擴大民間美術信息的傳播范圍,也可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從而激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熱情。另一方面,民間美術豐富的藝術資源和文化內涵,也能豐富的數字化產品的內容價值。山東傳統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文化特征,為傳統儒家思想所滋養,顯示民族文化觀念和時代價值理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重視內容為中心的新媒體時代,山東民間美術能為新媒體提供豐富圖形紋樣等藝術素材和深刻的文化價值,賦予數字化產品和新媒體獨特的吸引力,豐富新媒體藝術的文化內涵,推動創作更多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內容作品。

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數字化傳承現狀及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路徑

數據資源庫與數字展覽館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為傳播渠道的互聯化信息集成空間。山東民間美術類非遺種類豐富,信息資源復雜多樣,建立數據庫有利于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管理,方便非遺傳承后續流程運營。同時,數字展覽館可以對山東民間美術類非遺的信息進行全面、具體的展示,在方便人們查找相關資料的同時,直觀地展現民間美術作品的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傳承的根本是實現以傳承人為中心的傳承和延續,因此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山東民間美術知識的教學,以及培養具備數字化專業知識的傳承人是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活態性傳承的有效途徑。并且數字化輔助設計系統的發展,也為具備數字技術專業的傳承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創作方式。電子商務的持續火爆不斷影響著各產業的運作模式以及人們的消費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也加入了電商平臺,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電商平臺從消費端發力,幫助民間美術類非遺傳承人創造更多收益,以此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延續。近年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在社交平臺中增加,因此,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和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也成為了山東民間美術類非遺的重要傳播方式,在推動山東民間美術非遺信息社群形成的同時,也創新了非遺產品的銷售渠道。

(二)存在問題

1.數字意識欠缺,傳播渠道不暢顯然,目前山東民間美術數字化傳承引起的重視程度不夠,各網站平臺建設有所欠缺。在數據資源庫與數字展覽館建設上,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產教聯盟數字展覽館為例,雖然設有欄目板塊,但內容并不完善,民間美術的板塊僅有代表性非遺名錄,相關具體資料內容較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山東民間美術類非遺的相關賬號非常少,多為個體或者企業賬號,并且往往個人或機構只有一個平臺的賬號,具有官方認證的賬號更是少之又少,還有很多內容更新不及時的情況。同時,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山東非遺店鋪,商品種類及數量都不盡如人意。例如天貓好客山東旗艦店雖然商品種類齊全,但經營范圍還包含母嬰用品和日用百貨等,關于非遺的商品也以食品為主,有關民間美術類的商品更是少之又少。2.內容籠統零散,缺乏專門類別民間美術大多只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種類別涵蓋在山東非遺數字化傳承的框架之下,沒有專門的數據庫或展覽館,有關民間美術的資料介紹很少,或是僅有個別項目作品的具體展示,沒有進行歸類整理。同時在媒體平臺上,查詢不到山東民間美術專門的官方賬號。另外,山東民間美術的自媒體賬號多以民間美術中某一具體種類為中心,難以提及“齊魯民間美術”的大范疇,各個自媒體、產品、店鋪之間的聯系較少,在各大社交媒體及電商平臺都沒有形成信息社群和愛好群體,民間美術愛好者的聚集仍以線下活動為主要方式。因此想通過互聯網搜集相關權威性資料的途徑較少,同時也未能對“齊魯民間美術”這一概念進行強有力的傳播。3.主體定位不清,內容質量落后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在各個社交網絡平臺的內容,多以用戶生產為主,官方帶動的效應微乎其微。由于新媒體內容生產的門檻較低,大量自媒體用戶負責內容生產,由此也引發專業化程度欠缺以及內容質量落后等問題,創作內容和更新周期都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進而因傳播效果和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出現停更或僵化。齊魯美術類非遺相關的許多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毫無周期性規律,且時常夾雜與非遺關聯度低的其他內容,定位缺失導致一些自媒體賬號閱讀量和點贊量很少;而相關微博內容短小且更新頻次低,甚至有賬號出現停更現象,很難與受眾形成互動;短視頻平臺也存在僵化賬號的現象,視頻內容專業性欠缺。在以內容為王的全媒體時代,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傳播,因而在擴大影響力及吸引傳承人等方面都受到影響。

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數字化傳承發展建議

首先以保護為基礎,盡快建立和完善民族美術數字檔案與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將民間美術作為專門的類別,以其特征為基礎,通過數字攝影和圖像掃描采集齊魯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紋路色彩、工藝成品等要素,生成數字化信息并歸類整理這些設計元素。另外可以通過三維動畫、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拓寬數字博物館的展示維度,利用好山東民間美術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優化展示效果,增強參觀者體驗感。通過各種平臺的融匯互通,打造齊魯民間美術的品牌性和聯動性。由官方積極正向引導,加強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直播平臺的重視程度;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周期性持續推送創作內容,減少僵化賬號;實現多平臺渠道的聯動效應,整合山東民間美術類非遺的資源,而非個體賬號在一個平臺單打獨斗。由此形成齊魯民間美術品牌化宣傳,通過擴大知名度帶動電商產業鏈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利用社交與網站平臺打造信息社群,幫助不同地區的受眾及傳承人交流合作,方便人們參與到非遺傳承的過程中。山東民間美術類非遺不能僅僅局限于靜態展示,可以通過設計微信小程序、APP應用,加入自主化、多模式的交互設計,讓人們體驗非遺制作的過程,獲取成就感。以非遺為基礎拓展出更多有意思的人物關系、人物故事以及場景等元素,賦予非遺活動更多的互動性和社交屬性。從活態性傳承的角度來說,以傳承人為中心,是實現數字技術知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的結合根本途徑。目前有關齊魯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數字化內容,多以簡單的展示介紹為主,創新性成果極少,雖然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非遺的受眾群體和影響力,但并未達到真正培養傳承人的目的。因此應當進一步將民間美術非遺課程納入數字化、新媒體及藝術人才培養方案,一是有利于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增強非遺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二是以此培養具備數字化技術的傳承人,避免非遺手藝人與數字化技術從業者過度分割的情況。齊魯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雖然存在著各方面的問題,但是在民族文化發展對民間藝術的需要,數字技術的進步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不斷探索的時代趨勢下,山東民間美術豐富的價值內涵,依托數字技術手段的推廣和發展,必將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凱.郎莊面塑的數字化保護研究[D].青島大學,2014.

[2]周松林,趙鳳芹.山東民間美術數字化保護研究[J].美術大觀,2010,000(004):22-23.

[3]陳琦.民間美術何以“活態性”傳承[EB/OL].

[4]彭心勤,葛田田.探析民間美術的數字化保護[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00(005):66-67.

[5]夏兆冬.山東高密聶家莊泥塑數字化保護與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6]王琛,任雪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中國民族博覽,2019(7).

[7]郭慧玲.山東省民間美術類非遺檔案化保護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9.

[8]杜建偉.新媒體藝術在山東民俗文化傳承中的應用研究——以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7(12):47.

作者:景小原 單位:青島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