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文化的公共藝術建設解讀
時間:2022-04-12 11:29:35
導語:大學校園文化的公共藝術建設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既是一種開放的物質形態,又是一種精神和態度的表達。本文通過對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平臺、藝術與功能的結合、生態環保觀念、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等方面進了分析和研究,認為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要注重文化觀念的傳遞,綜合人文和科學的因素,在文化和設計形式中找到平衡,營造一個學習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家園。
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是為學校師生服務的藝術設計形式,是設置在大學校園內部公共空間的藝術表達形式。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不是一種統一的流派、風格,也不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是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的一種方式,體現了公共空間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態度[1]”。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集中體現出大學文化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大學形象的綜合性展示,是大學校園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載體,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實體形象,更是一種校園文化、一種大學的精神和審美的思維觀念。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標志,公共藝術建設的形式設置不是它表達的重點,它的價值在于所承載的學校文化、精神、底蘊及內涵。
一、公共藝術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表現平臺
校園是青春成長的美好記憶、是大學生創造與智慧開啟的學習陣地,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感受生活、藝術審美的重要平臺。學校是學生時代密不可分的活動環境,對校園的人文景觀所進行的設計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體會學校的文化歷史以及學生氛圍,在學生校園活動中產生的公共藝術,是特殊的校園活動的物質文化形態,在教書育人的特定場所中具備深厚的學習意義和教育價值,借助公共藝術平臺傳遞出學校特定的文化、歷史及社會教育意義。如北京大學正門和北京大學校園華表(圖1、圖2),通過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建筑和雕塑,傳達出北京大學特定的精神、文化和內涵。學校的公共藝術建設是一種承載學校精神以及文化特色的形態載體,是一種學生和學校聯系的家園紐帶,這個載體既是一種物質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作為一種人文形態,它的價值意義在于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校園生態文化,以充分的包容和關照的存在狀態,使學生生活和公共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更注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學生對于校園文化的接收既是主動者,同時也是受動者,體現出學生和校園的協調一致性。大學校園應圍繞居者和家園的概念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建筑、山水、綠化和空間表現的在場性展示出青春活動的主題,在學生與校園、人與環境的平衡和諧中致力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校園就是一個課堂,公共藝術建設就是特定的課程內容,講述自然與生態的關系,營造與構筑全新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在極富生機與活力中傾聽年輕生命搏動。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是一種對人類自身生存價值、生命意義、進取精神加以肯定的藝術[2]”。
二、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要藝術與功能并重
學校的功能不僅僅是單純的實用功能,學校的公共藝術建設就是要通過文化與藝術的整合與規劃,使學校的整體環境在藝術審美和文化氛圍上,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文化內涵和藝術感知環境,在滿足學生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中更好地為大學校園文化活動服務,以輕松、溫馨和舒服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藝術審美和精神意識,使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和凈化,并實現育人的目的。因此,校園文化建設不但要體現出它的藝術性,也要體現出它的功能性,通過學生與公共藝術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學生更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并達到校園文化美育的公共藝術建設目的。如東華大學校園導視牌設計(圖3),造型簡潔,設計現代,小雕塑一般矗立在校園中,文字導向和地圖導向合二為一,體現出先進的導向功能。校園的公共藝術是學生可以自由出入、自由交流和活動場所的藝術表達形態,公共場所包括教室、廣場、體育場、道路等學生能夠共享的空間,在這些地方展示出的人文景觀與自然形態美,蘊含著藝術家與設計師對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體會與認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豐富美感的公共藝術是一種對校園文化的精神認同。學校的公共藝術建設可以是一幅筆畫,可以是一個雕塑,可以是一個公告欄,也可以是路邊的一把休閑的椅子,但是這些藝術形式必須受制于學校的人文特征和空間特質,才能展現出它獨特而鮮明的藝術魅力和協助確立學校人文氛圍框架的精神功能。學校的公共藝術的藝術美事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可以給身在其中的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視覺美感、形式美感的視覺體驗,不同材料、不同質地的觸覺感受,在美化學校環境的同時,為學生的藝術審美體驗產生共鳴和聯想,促使校園公共藝術建設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功能,激發大學環境的生機與活力,達到審美熏陶、審美教育的目的。大學校園建設在美化校園的過程中也傳遞出諸多學校文化的信息,成為學校傳統文化物化的載體,不但可以凝聚學生團結在一起的力量,也可以激發學生進取的精神和校榮我榮的自豪感。學校的公共藝術要具有教育的功能,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心靈,修正學生前進的方向。
三、生態環保觀念的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
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過程中,要將學生、校園和環境結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要求校園建設不但要滿足學生的使用功能、符合時代審美情趣,還要受到自然環境的約束和制衡,達到學生、學校和環境的共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生態觀視野下的校園公共藝術建設,是保證校園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生態化的校園建設要處理好學生與環境的關系,要對學生在學校的地位作出深刻的反思。要創作出符合生態原則的公共藝術形態,就必須要用符合生態原則的觀念來指導設計進程,使保護校園環境、自然環境成為大學校園內的一種自發的自律行為,在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基礎上,建設有機的、可持續的、自然融合的校園景觀,使人文社會觀念、藝術精神屬性和科學指導性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安靜、和諧的學習與休息的創所,在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教育的功能。景觀生態型校園規劃,要從規劃設計開始就力求將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相結合,成為獨具風格、高水平的開放性的校園和環境[3]。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圖4),校園景觀別稱“校園谷”,基地位于山谷,建筑依山就勢,使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互相融合。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要融于校園的自然環境,要使人、環境、公共藝術的隔閡完全消失,營造出天人合一的至高生態境界;要貼近生活,使心理上更加接近單純、安詳、寧靜、永恒的協調境界。生態觀要求大學校園的環境氛圍體現出親切的力量,在自然舒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溝通的傳輸。要充分體現出生態觀念,返璞歸真,建造一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態校園;生態校園公共藝術建設要切合校園師生的生理、心理需求,緩解不良環境造成的生態失衡,要遵循人體工學原理,充分體現出人性化的特征。生態校園公共藝術建設要與學校的整個環境、歷史、文化協調,給學校師生營造一個維系情感、彰顯意志的多元化空間。生態校園公共藝術建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命題,賦予校園環境空間以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提高了校園文化品位和質量,成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四、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公共性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是校園文化的產物,不是自然產物,它總是體現為某些特定的社會功能,所有的公共藝術都要服務于學校的文化發展需要。校園的公共藝術要向學校的師生開放,它要成為學校師生聚會和活動的特定場所,因此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要尊重師生的公眾意見,反映出大眾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要能夠反映出學校師生的利益和意見。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是時展與文化濃縮的剪影,它不僅要具備藝術自身的感染力,也是大學生對空間權利爭取的象征,它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的生存關系,體現出一種人文、自然、環保、公平、民主、開放的社會態度。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形式多樣,包括建筑、雕塑、道路、公共環境、園林景觀、圖書館、食堂等,但它的價值不是體現在形式自身上,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要具有情感的感染力,要具有誘導公眾關心環境和生態的特質,要具有內在的教化力量,使人們有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如復旦大學“驢背詩思”雕塑設計(圖5),驢子的篤誠、詩人的憂郁一起構成了“驢背詩思”的深邃意境。基于大學校園環境派生出來公共藝術建設要文化和藝術并重,要展現出校園的青春生活、要建構出各種新的實用性空間、要傳達出成熟思考者的內涵、要展示出現代環保和人文與自然共生的觀念。在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的基礎上,也要體現出本土文化的內涵,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要在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中得以體現,注重把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藝術中的精華部分傳承和發揚,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相結合,規劃設計出具有民族個性特征的、內涵獨特的公共藝術作品。公共藝術的靈魂是美的,內涵文化是有傾向性的,表現手法是具有國際性的,視覺感受是社會共享性的。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不同于傳統的藝術形式,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觀念產物,是隨著現代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所形成的公共空間的出現而出現的,它的任務就是在學校的公共空間中通過對現代學校環境的藝術再創造而形成集體的審美對象[4]。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相對于社會是一種半開放狀態,是一個相對的獨立空間,是當代人對學校空間人文的最高形式的追求和期待。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必須是對人的意義的持久性和永恒性意義的思考和展示,是對空間形體,對人的生存價值意義的歷史延續性的把握和創造。
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力求達到可操作性、協調性、經濟性、藝術性和創新性[5]”。大學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注重的是文化觀念的傳遞,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強調文化觀念在公共空間的傳播和大眾接受,盡量在校園文化和設計觀念中尋求平衡,在實用性和人文上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使校園成為師生激勵成長、陶冶情操、追求美好、探索真理的精神家園。體現校園文化的公共藝術建設日趨多元化,走向了綜合性發展的道路。但是不管怎么發展,校園的公共藝術建設必須綜合人文與科學的因素,營造出青春成長的見證地、人文智慧傳播的場所,所以它的公共藝術建設要成為人才成長與思維創新的交集,要能觸發青春、撫慰心靈、延續生命和守望未來,最終展示出一種生命和諧與青春相約的社會價值。
作者:劉艷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剛.公共藝術-一種有別于傳統的藝術[J].雕塑,2005(4):48.
[2]楊文會.論校園雕塑的審美教育功能[J].裝飾,2005(5):26-27.
[3]夏偉榮.校園規劃之景觀生態觀初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11):141-143.
[4]孫明勝.公共藝術的觀念[J].美術大觀,2007(2):109-111.
[5]舒怡.城市形象設計中的公共藝術系統開發[J].設計,2015(6):124-125.
- 上一篇: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機制創新研究
- 下一篇:旅游文化認知的魚骨分析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