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

時間:2022-12-26 10:27:25

導語: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是在全國文聯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的一次重要講話,也印證了中戶名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撓的五千年文明都離不開悠久的中華文化的支撐。同時,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工作的重視,也說明了中華文化在堅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和地位?!}記在2017年5月受柯橋區文廣局的委托,依據柯橋區現存的民俗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調查、人物專訪等形式展開相關研究,提出柯橋區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建議以及思路,為今后柯橋區的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一定的建議策略。

在拿到民俗文化課題的一手資料以后,我首先通過網絡和相關書籍、報刊和雜志查詢柯橋區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到柯橋區原指山陰、會稽兩地,流傳下來的大概有七大類百余項民俗習慣,這些民俗項目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大類:歲時類、禮儀類、社會類、娛樂類、信仰類等。這七大類民俗文化中絕大多數是積極的和正能量的,諸如祈福、崇賢、家風等等。這些對家族和睦、社會和諧,揚風正氣,針貶時弊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有些甚至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俗節目。例如三月三修褉,五月五賽龍舟,黃酒開釀節,祭大禹等等,這些名俗習慣或者節日都與黨和國家弘揚的正能量相吻合,部分節日甚至上升到了國家的活動層面。在通過網絡、文獻等資料查閱以后,我又對柯橋區目前給我列舉的18項民俗文化進行了分類、歸檔和整理,篩選了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進行詳細了解和調研,同時進行了大量的人物專訪。以期發掘出詳盡的資料。柯橋區文廣局紹興區級的民俗文化項目有社戲、舜王廟秒會、水龍會、古城村迎會,臘月風情節、紹興祝福、腳劃船俗、紹興端午習俗、吃講茶、紹興就婚俗、紹興喪俗、紹興壽慶、紹興上梁儀式、紹興黃酒開釀節、紹興酒俗、紹興開宕習俗、兜會習俗、火著飯習俗、柯橋龍華勝會、共計十八種。在實地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在現今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往往是對一些房屋建筑的拆除比較關注,對社會發展過程中漸行漸遠的民俗文化卻往往持冷漠的態度,使得這些民俗文化往往處于自生自滅的尷尬境地。除了一些具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獨特項目以外,和人們日常生活結合的比較緊密的一些歲時節令的民俗項目在各個地區自發的傳承下來,但是由于區域不同,傳承方式各異,也體現了“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特點,部分民俗由于生活方式改變,正在逐步的失傳??偟膩碚f,目前柯橋區的民俗文化在保護和傳承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于價值觀積極向上的民俗活動應該沒有采用正確的解讀方式,加大力度進行宣傳和推廣;二是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俗活動賴以生存的場所和氛圍正在逐步減少;三是由于疏于管理和必要的引導,原來在農村約定俗稱的民風習俗,在鄉村改造回遷以后由于落戶的村落比較多,民俗習慣有一定的差異,這就使得在民俗習慣的傳承方面帶來了一些變化。例如在舜王廟會實地走訪的過程中,通過舜王廟廟會的傳承人董永忠老先生介紹的和查詢的相關材料了解到,舜王廟廟會活動目前也有一些消亡的痕跡,目前雖然有當地政府部門主導,每年也都還會舉行一些廟會活動,但是由于當地居民大量外遷,相應的人群越來越少,舉辦活動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根據舜王廟會的傳承人董老先生口述,舜王廟廟會的舉辦周期大約有6天的實踐,參加的表演人數在在興盛時期大約有400多人,通過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走進各個村落之間進行表演,是的舜王廟廟會不斷地深入人心,而廟會舉辦的資金大多也就是各村經濟實力比較強的村民自發共同出資舉辦,但是由于居民大量的外遷,廟會活動賴以生存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也就逐步喪失,贊助人群不斷減少的同時,表演的規模和參加的人數也就大不如前,再者由于這項民俗活動需要大量的傳承人和參演人員,由于缺乏場所和資金的等賴以生存的環境,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針對柯橋區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過程中的問題,結合自身的調查研究,針對民俗的保護河傳承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1.需要適時出臺編制相關文獻和書籍,從相對良性的角度來引導民俗文化在民眾生活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發展,來獲得民眾的認可,與此同時,也要對民俗文化進行篩選,用其自身的正氣和正能量來引導民眾過健康的民俗節氣。2.加強政府層面的宣傳和引導,把民俗習慣、優秀的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像祭祖、修族譜等這些傳統的具有追思和懷念的民俗活動,宣揚的是忠孝節義,這與當代我們宣傳的對黨和國家要忠心,對于父母長輩要孝順等核心價值觀都是不謀而合的,這些民俗活動從正面的角度利用報紙、自媒體、網絡電視等加強引導和宣傳。3.在城市化進程中,針對回遷居民盡量給定當地安置,這樣能夠較大程度的保持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穩定以及保護和傳承。4.柯橋區的地方旅游開發過程中能夠把民俗文化活動和文化表演融入到民俗活動中去,例如在魯鎮的活動中加入舊婚俗,在柯巖風景區人流量較大的時間加入開宕習俗表演和祝福表演。5.可以嘗試針對目前柯橋區存在的民俗文化項目分類整理,打包申請省級甚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柯橋的民俗文化作為一項地方特色推廣出去。總的來說,通過暑期的學習和調查,認識到民俗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值得深思和挖掘。同時民俗文化作為接地氣直接來源于民眾生活的活動,這種文化最能夠扎根于民眾,也具有極強的保護而后傳承的必要性。由于目前還是在了解調查初期,很多觀點尚不成熟,需要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歐陽瑞 單位:湖南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生物科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