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藝術品牌研究

時間:2022-06-14 10:15:03

導語:公共文化藝術品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文化藝術品牌研究

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形態的形成,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向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轉變。在以用戶為中心、社會實踐為舞臺的創新2.0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有了新的視野和動力。

一、我國現代公共文化藝術服務體系構建現狀

(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闡述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2017年3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人民群眾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法律支撐。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地方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契機,結合地方實際制定了相關管理制度與保障措施,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服務效能顯著提高。近幾年,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的軟硬件條件方面陸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地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基礎文化設施均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新建或升級改造,所提供的公共空間及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成。(三)數字化工程穩步推進,公共文化產品成果豐碩。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先后啟動了兩批數字文化館建設示范項目,各級政府、文化與旅游部門也深刻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紛紛啟動該項工作。一大批數字文化產品因其精彩的主體內容、豐富的表現形式、濃郁的地方特色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上海文化云”“馬鞍山數字文化館”“江蘇公共文化云”等均已成為數字文化服務品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四)公共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各類活動精彩紛呈。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一直堅持推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著力打造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群星獎”等一大批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各地文化管理部門積極搭建全民參與平臺,組建、優化群眾文藝團隊,以文化館總分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廣場、綠地等為活動陣地,組織開展了傳統節慶活動、美術展、手工藝品展、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文化服務惠民系列活動。

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保障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現行的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法規,大多是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定,有待進一步明確細化。一些城市對本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機制、人才隊伍建設、多元參與機制以及效益評估體系的研究嚴重不足,尚未出臺地方性的相關規章制度和激勵措施,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要矛盾和瓶頸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二)文化管理服務工作數字化升級迫在眉睫。當前,一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落后,與時展以及公眾的需求嚴重脫節。主要表現在:公共文化服務網站交互功能不足,內容建設滯后,用戶體驗不夠理想;數字資源建設缺少總體的規劃和統一的技術標準,優質資源匱乏、資源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缺少專職的信息技術團隊,穩定、快捷、專業的技術支持很難得到保障。此外,倍受關注的線下數字文化體驗館,受投資成本、生命周期等問題的影響,短期內很難全面普及。(三)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不足,城市建設趨同化問題突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接口,守護好本地的文化特色,不斷發揚光大,是留住城市記憶的最佳舉措。然而,一些城市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不夠重視,未能成功依托本地的人文歷史資源,打造出特色鮮明且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品牌,城市建設趨同化的問題日益突出。(四)文化機構間缺少橫向合作,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不足。近年來,由于相關政策體系尚未健全、激勵措施缺乏、宣傳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整合度、開放度遠遠落后于公眾需求。主要表現在:文化機構之間未能打破壁壘實現資源與服務的互通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創新與服務的廣度、深度、熱度不足,多元互動局面尚未形成。(五)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不到位,服務實效有待提高。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缺少公開的年度計劃,開展圍繞主題的文化活動時,往往準備工作不夠充分,組織落實不夠到位,過程交互設計不夠合理,后期跟蹤支持服務不夠及時、全面,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效益低下。(六)全面、跨地區網絡支持服務不足。由于缺少原材料與專業技術指導,一些線上文化項目的“公眾參與”僅落實到網絡觀賞型學習,缺少線下的動手實踐,以致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城市跨地區的文化推廣、幫扶活動開展較少,未能有效擴大本地區特色文化服務的輻射范圍,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三、城市特色公共文化品牌打造與推廣策略

(一)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構建多元互動的供給格局。各城市應當將文化品牌建設納入發展戰略規劃,立足地方實際,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長效穩定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加強總體規劃和宏觀調控,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任務落實到具體部門,積極推動項目建設,將開發、經營與所有權分離,全面推進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共享。在公共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下,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強化政府的服務、指導與監督職能,鼓勵社會力量多方式、多領域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要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引導市民從公共意識、道德意識等方面提升自身的修養,積極融入到城市文化品牌建設與城市精神踐行中。通過一系列舉措的實施,最終形成以公共文化機構為骨干、社會力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多元互動的供給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綜合能力和品牌形象。(二)搭建文化眾創網絡平臺,激發全民創新活力。在創新2.0時代,普通群眾已經成為公共文化最高效的創新者和傳播者。各城市可以搭建地方文化眾創網絡平臺,將地理上分散的、業務上隔絕的各方力量集結在一起,增加文化創新參與者的數量、提高他們之間互動的質量,通過業務上的協同共進,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創新力與傳播力。(三)加快數字化建設進程,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工作主要包括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和數字資源建設兩個方面的內容,強有力的網絡平臺是服務與資源整合的載體,豐富、多元的數字資源是文化服務的關鍵。各城市文化管理部門應以市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為導向,搭建一站式網絡平臺作為服務航母,將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者集結在一起,并提供全面的、人性化的支持服務,將來源不同的各類異構資源整合在一起,利用現代網絡傳播技術解決資源地區和系統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四)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各城市應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置于更寬的評價視域、更高的標準平臺進行考量,強化重要文化資源開發的整體規劃,加大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力度,明確文化品牌定位與載體,打造出積極向上、市民認可的現代化城市文化品牌。一方面,要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將特色鮮明的城市民風民俗進行物化,為地方文化品牌的打造夯實根基;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傳統文化資源的最佳利用途徑,努力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五)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強化組織與設計,提升服務實效。市民既是城市文化活動的參與者、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設與傳承的基礎力量。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文化需求清單”“服務預供給單”“滿意度調查單”等對接群眾需求,動態調整服務內容,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由“政府配送”向“群眾選擇”轉變。同時,加強線下活動的組織管理,以總分館、社區中心、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為陣地,定期開展小組交流活動,并在活動內容引領下,將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文化活動聯動常態化。(六)創新服務方式,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品牌影響力。運用網絡平臺與其他城市廣泛、深入地開展文化交流、結對幫扶等活動,擴大城市文化品牌的輻射范圍與影響力,同時,提升交流城市彼此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面對傳統公共文化從業者迅速流失的困境,相關部門可以借鑒電子商務運營模式。一方面,通過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原材料渠道及成品的銷路,實現文化傳承推廣目標的同時,解決部分文化傳承人生活經濟來源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或者企業在有需求時,可以通過平臺有償制作任務,將零散的、閑置的勞動力通過網絡匯集起來,完成特定的項目任務。

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推動,更需要作為建設主體的廣大市民的認同和參與。各城市應緊緊跟上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統籌規劃,為公共文化的社會參與、多方協作創造條件,促進大眾創新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常態。同時,將互聯網數字化服務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一翼,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和表達形式,形成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蘊,建立城市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宋剛,王連峰.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J].辦公自動化,2017(20).

[2]吳理財,賈曉芬,劉磊.以文化治理理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6).

[3]肖希明,完顏鄧鄧.以數字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踐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8).

作者:易昌松 陳璐 單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