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保護策略
時間:2022-11-24 05:31:13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保護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擬定選取陰山文化核心區相關行政地區,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烏蘭察布市。通過對于名錄的篩選,其中呼和浩特市共有16項,包頭市7項,鄂爾多斯市12項,巴彥淖爾市6項,烏海市2項,烏蘭察布市2項。按照項目類別分類篩選,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涉及七個大類,分別是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根據對于陰山地區名錄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項目的分布與地方特色相結合。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各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民間文學類別中,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走西口民謠”。民謠作為民間文學類別中的一種,表現出有口耳相傳的特性,對于傳承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同時對比其他類項其流變性與混雜性亦是很明顯的。針對這樣的特征,對于民間文學類別的保護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搶救性保存,通過對于聲音、圖像的采錄進行檔案式保存。其次是開發,開發可以選擇植入到影視作品中或投入到文化旅游項目中,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在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類別中有兩項,一項是所屬鄂爾多斯的瑪尼頌詩?,斈犴炘娒晒耪Z稱“瑪您•瑪克他樂”,是源自于烏審旗的一種類宗教文學?,斈犴炘?,最初由烏審旗海流圖廟普通喇嘛、曾獲額爾德尼班第達固什稱號的沙姆騰扎木蘇首創,由于虔誠的信眾不懂藏文,離開了寺廟和喇嘛,便無法表達自己的祝福和意愿,沙姆騰扎木蘇先后用蒙古文編寫了一百多首瑪尼頌詩,很快由海流圖廟向外流傳,遍布了烏審旗大部分地區,后來也向烏審旗周邊地區,如伊金霍洛旗西部,鄂托克旗南部和鄂托克前旗東部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更多的人參與編寫,使其不斷得到豐富和拓展。第二項是歸屬于呼和浩特市的托縣吹歌,相比于瑪尼頌詩具有的宗教感,托縣吹歌更具有民間音樂特征。吹歌是民間對鼓吹樂的稱謂,樂器多以嗩吶為主,廣泛流行于民間,主要用于文藝表演、婚喪嫁娶及民間秧歌舞蹈的伴奏,以其粗獷剛勁、剽悍激昂、形式多變的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巴锌送写蹈琛笔峭聊氐貐^獨具特色的演奏形式,它源于晉北,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重展新姿,是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完美結合的代表作,是迄今土默川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演奏形式,傳承歷史約300年。對應同類別中的這兩項由于一個側重宗教文化一個側重于民間文化,對應的保護策略也是不盡相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有兩種狀態:一種是靜態保護,旨在將這些非遺音樂進行固化,以期能長久保存。另一種是動態保護,以非遺音樂精髓為基礎,與現代音樂文化進行適當融合發展。對于瑪尼頌詩來說由于受眾具有一定選擇性,因此更適合采取靜態保護。而托縣吹歌具有廣泛的民間音樂群眾基礎,可以應用動態保護來進行保護,通過舉辦一些群眾比賽等來促進其發展。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中分別是十三太保武術內養功、回族查拳和陳氏太極拳,此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屬(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此類活動較適合活態傳承。著重方面應在于提高參與度與體驗性方面。商品開發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梢砸岳夏甏髮W為試點,通過印制教材、錄制視頻等方式進行有效的傳播。除此之外可以定期舉辦公益性講座、相關論壇等使其具有新的活力。傳統美術在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占有比例還是很大的,據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統計結果來看,陰山地區的傳統美術占有10項。傳統美術,又可稱之為民間美術。傳統美術與民族性與地方性具有廣泛的交融性。同時傳統美術相較于其他類別更加脆弱,具體說來就是傳承更加困難。因此,對于傳統美術來說,保護策略首先是提升傳承度方面的努力。傳承度可以在教育方面著手,可以在中小學階段引入體驗式教育,激發年輕一代對于傳統美術的熟悉程度,還可以在大專院校中引入專業化教育。傳統技藝類別是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大項。隨著現今生產方式的變革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于手工藝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因此說傳統工藝正面臨著歷史淘汰、自然消失及地方傳統工藝日漸消失的現狀。對于傳統技藝保護策略,筆者認為可以分為源頭開發和市場開發兩部分。源頭開發是指行政部門首先對于傳統技藝的產地進行區域認證。同時設立博物館化保護和工業生態園區、文化創意園區等。市場開發則依賴旅游產業的民俗生態園區,讓游客可以在參觀的同時,親手學習、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傳統醫藥類陰山地區擁有11項,大部分涉及蒙醫藥。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存在兩個困境,其一是科研、從業人員較少,縱觀陰山地域范圍的醫療機構(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為代表)尚未見“蒙醫科”。而這就需要行政部門加以扶持以醫科院校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實踐機構。當然這也需要政府醫療職能部門有效的監管。其二是群眾認可度較小,認可度小的問題在于對蒙醫學的了解不夠,解決該問題可以擴大宣傳力度,嘗試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資源進行有效宣傳。最后一項則是民俗類別,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體現,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體。結合陰山地區非遺名錄,該地區主要涉及民族信仰文化、民族生活文化還有節慶文化三個類型。對于其保護策略也應各有側重。其總體思路可以總結為要注重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發展中賦予民俗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對于民族信仰類文化我們應注重文化空間的構建。而文化空間構建的前提是提升群眾的文化認知。文化認知指民眾對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形成、歷史地位、價值作用等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態度和情感體驗的過程,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與傳承的前提,進而做到文化自覺,這樣才能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有力支撐。對于民族生活文化習俗應該盡可能嘗試旅游為主的文化產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要突出全方面參與的體驗式消費,而節慶文化則需要關注廣泛的宣傳。如今,5G時代的來臨,讓我們可以更加快捷、簡便地接觸到這些文化符號。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與媒介進行報道宣傳。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深度應用科技發展優勢,例如在“人民日報”的公眾號中就有“云游敦煌”的小程序,使得文化成果與科技手段相遇能夠更加便捷地被人們所關注。
三、結語
通過解讀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對于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篩選,我們可以發現,更多項目同民族、生活方式、地區特征相結合。但這也說明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不高。筆者認為,對于其保護策略的應用需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不同的特殊性。要選擇符合其特性的方法來應用??偟那疤崾菓撎嵘癖妼τ诜俏镔|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的認知度。面對當前科技迅猛發展的現狀,對于更好地發展文化教育的普及也不僅是行政管理部門與其他相關領域、相關機構通力合作,合力做好宣傳、引導與教育。我們還可以嘗試應用更多迎合當下主流文化消費群體的手段來進行拓展,例如短視頻軟件、社交軟件等等,均可進行嘗試。這樣無論是學者還是機構所提出的搶救性保護策略才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EB/OL].(2018-06-26).
[2]鄂爾多斯文化和旅游局.鄂爾多斯文化旅游信息資源大數據平臺———非遺專題[EB/OL].(2019-01-23)
[3]肖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產業研發[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
[4]劉春玲.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構類型與空間分布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38(5).
[5]王煒民.陰山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劉春玲.論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11).
[7]韋貽春.對民族傳統工藝現狀、價值及其發展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2002(3).
[8]劉春玲.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與傳承的研究價值和意義[J].前沿,2015(7).
作者:任宏宇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 上一篇:紅色文化遺存保護立法研究
- 下一篇: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