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曲唱音樂與地方文化傳承研究
時間:2022-01-19 10:22:14
導語:曲藝曲唱音樂與地方文化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特殊地理歷史環境中孕育的四川曲藝,擁有眾多本土特色鮮明的曲種,保存了大量的曲唱音樂、民間文學、民俗表演等地方文化傳統,并以內容廣、種類多、風格異、作品豐富等特點在曲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四川曲藝表演形式豐富多樣,邊說邊唱、說唱結合的曲藝種類占有大部分比例,它們以豐富的曲唱音樂敘說故事、抒發情感,并在一定歷史時期為紅色革命作出過特殊貢獻。時至今日,四川曲藝曲唱音樂在成渝“經濟圈”的國家戰略與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下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嘗試,將以其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雅俗共賞的審美特征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并在一代代的傳承中延續著巴蜀大地的藝術傳統和文化血脈。
關鍵詞:四川曲藝;曲唱音樂;紅色文化傳承;巴蜀文旅融合;成渝
“曲藝圈”四川曲藝中,含有音樂成分的曲種占有大部分比例,如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錢板、四川車燈、四川蓮蕭、四川花鼓、四川盤子、四川善書、南坪彈唱以及流行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格薩爾仲、喇嘛嘛昵、嘛呢龔柯、亞熱阿索、折嗄、仲諧、百汪等,皆為含曲唱音樂①的曲種。它們以音樂為主要構成要素,呈現出邊說邊唱、說唱結合的表演形式,以唱敘的方式或敘說故事、或抒發情感,并在一定歷史時期為紅色革命作出過特殊貢獻。時至今日,它們依舊以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雅俗共賞的審美特征豐富著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并在一代代的傳承中延續著巴蜀大地的藝術傳統和文化血脈。
一、向傳統致敬,與時代同行
四川曲藝不僅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還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于國際藝壇上頗富時譽,如1935年四川揚琴曾在美國勝利唱片公司錄制專輯并全球發行,1945年“成都茶館”在海內外多個國家驚艷“落地”,亮相于國外的四川曲藝以傳統元素濃厚的藝術形態贏得了法國媒體的贊譽。然而近年來,四川曲藝的生態、業態并非樂觀,部分曲種已淡出觀眾視野,原本以茶館文化、民眾娛樂為依托的文化土壤逐漸喪失,從而使曲藝的生存與傳承面臨嚴峻挑戰。如何讓曲藝既不失傳統又能保持新生活力與時代氣息,這是曲藝在當下語境中的生存、傳承所面臨的重要課題。②四川揚琴《川曲戲韻》是由王文能負責安腔與音樂設計的一部廣受好評的現代題材曲藝作品。開篇處采取了傳統板式結構的一字唱腔,風格獨特的揚琴音韻在拉開帷幕時就牽動著觀眾,徐緩優美的旋律一步步牽引著觀眾們進入故事情節之中,該作品的安腔吻合唱詞的字韻規律,緊緊把握大調和月調的唱腔音樂屬性,再運用現代作曲手法,調和了傳統與現代的審美屬性,詮釋了曲本中的“誰以聲腔寫傳奇?一闋浩歌貫古今”。此外,四川竹琴《竹宴》亦有可資借鑒的經驗,作品以該曲種特有的音樂曲調配上清新的地方童謠置于開篇,充分發揮了“鳳頭、豬肚、豹尾”的結構特征,在唱腔與由遠至近的童聲之間,運用了[一字]板式的竹琴音樂作為鋪墊,讓主題唱腔音樂順勢而出,進入到[二流]板式結構的音樂。緊接著,下一幕竹宴時的[快二流]將竹筍、竹蓀等具象事物宛如珠落玉盤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三板]和[急垛子]的數唱后,音樂又回到[二流],從容地彰顯了這部竹琴作品的時代意義。最后,由童謠的再現而形成的首尾照應,讓作品充滿張力。層級遞進的曲本結構安排和娓娓道來的傳統[一字][二流][三板]的音樂程式性結構打破了傳統的程式觀念,極好地體現了作品主題。③再如四川盤子《心如蓮》,作品保留著傳統的行腔特征和傳統曲調,運用“犯苦”和“回甜”切換音樂畫面、轉化劇情情緒,并通過傳統曲藝中起、承、轉、合的“立四柱”,詮釋了整部作品的精、氣、神、骨。如上述作品所現,我們可以看到,好的藝術作品都是向前發展的,是跟隨著時代步伐去思考、去創新的,因此在創作時,既要守正根,也需開新局,既不能丟失傳統,也不要因循守舊,只有將傳統精髓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才能使傳統藝術與時代同行。
二、強化曲種音樂特色,傳承紅色文化經典
四川曲藝中的音樂形態有其傳統的程式性結構,每個曲種都應有其專屬的藝術特征和氣質。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曲種特色逐漸弱化,“舞美曲藝”等現象頻繁出現。為滿足大眾多元化的藝術欣賞需求,曲唱音樂應立足于各個曲種的不同特點,通過在板式結構、曲牌組合、伴奏樂器等方面轉換思維、尋求突破,甚至是拓展作品的創作立意和題材內容,打破大眾對作品的刻板印象。同時,在音樂形態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應實現多元化并引入時代感,通過對“說、唱、彈、拉”等多種音樂表演元素進行再組合,實現地方文化與曲種特色的有機融合。與我國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四川曲藝中的曲唱音樂養分源于地方土壤,不僅富有歷史特征、時代氣息,并在一定時期內涌現了一批紅色經典曲藝作品,如四川揚琴《十里長街送總理》《闖夔門》《情懷》、四川清音《江竹筠》《江姐上華瑩》《春風吹綠巴山嶺》、四川金錢板《兩把軍刀》《雙槍老太婆》《車耀先》、四川竹琴《赤膽忠心》《共產黨引領輝煌》《叢叢草》等等,這些特定歷史時期下的作品不僅反映了曲藝的文藝“輕騎兵”作用,同時發揮了宣傳功能,尤其是其中的曲唱音樂在說唱表演、吹拉彈唱的表演形式中發揮著審美作用,使革命思想、戰斗精神寓莊于諧且潛移默化地傳達到了士兵、群眾當中,同時也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紅色特征的唱腔、伴奏、表演等藝術樣式,為豐富四川曲藝的內涵與特色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曲藝創演實踐中,涌現出了一批結合地域性曲唱音樂和藝術形態樣式的紅色題材曲藝作品,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強烈反響。如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取材于成都本地先烈車耀先的革命故事,通過四川金錢板和戲劇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講述了他以餐館老板身份掩護成都抗日救亡領導人,并創辦《大聲周刊》進行抗日宣傳,領導當地進步青年及有識之士與敵人智勇周旋,最終慷慨就義,塑造了一位勇敢機智、不畏犧牲的共產黨員形象。該劇以金錢板的曲種藝術形式貫穿全劇,并作了諸多創新性的嘗試,使金錢板說唱時朗朗上口的音樂曲調、鏗鏘有力的明朗節奏與劇中人物角色的慷慨激昂相得益彰,并將金錢板說唱結合的敘述方式與戲劇的跳入角色的表演方式相結合,同時融合了清音等柔美清爽的唱腔音樂,既體現了濃郁的地方曲唱藝術,也烘托出了厚重的英雄情懷。④由此可見,我們在曲唱音樂作品的創作上,應結合當下時代特點,緊跟大眾審美需求,力爭通過好的音樂元素和曲本素材實現打造音樂精品的目標,將創作深入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要注重培養能夠創作出反映當代廣大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的曲唱作品的青年優秀人才。在含有音樂成分的曲藝創作上,需對成渝不同歷史時期背景下的紅色題材曲藝作品進行深入挖掘,并切入新時代主題,從紅色文藝經典中充分汲取養分,正確把握創作動機,弘揚社會主旋律,激發群眾愛國熱情,傳承優良革命精神,樹立文化自強自信。在唱腔和伴奏的形式方面,則應遵循曲種的音樂特色,創演紅色題材的曲藝作品,構建歷史與現實語境的有效鏈接,結合曲種特色與創演規律,開拓視野和思路。紅色曲藝作為傳承偉大民族精神的載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精神風貌,濃縮了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民族的情感、民族的精神,同時也見證了時代變遷,保存了關于人類、社會以及不同時代的記憶,頌揚著美好生活,表現了乘風破浪、不斷前進的信心。⑤紅色曲藝不僅僅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紅色故事體裁,更是當下需要延續和傳承的中國精神載體。
三、巴蜀文旅同根源,共建成渝
“曲藝圈”在時代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如何讓四川曲藝曲唱音樂在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重塑其文化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不是將傳統曲藝藝術封存在非遺音像檔案或口述書籍之中,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另一議題。在當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下和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中,成渝兩地曲唱音樂的互通與交流不僅有利于巴蜀地方文化的傳承,亦有益于成渝“曲藝圈”的構建,從而促成巴蜀文化旅游產業的健康生態發展。成渝兩地本就文脈相通、血脈相連、地域接壤,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共通的巴蜀流域文化,在移民及革命歷史上也有深厚的淵源。我們能從四川揚琴作品《闖夔門》中感受到萬水爭流的夔門響起穿越巴蜀的川江號子,作品歌頌了自然,贊頌了英雄。成渝之間的曲藝交流由來已久,2014年7月在成都溫江,由劉明恥先生發起的四川揚琴成渝兩地傳承交流展示研討會獲得圓滿成功。近年來,兩地更是呈現出廣交流、深合作的溝通特點。如重慶市曲藝團邀請四川省曲藝研究院作曲家溫見龍、國家級傳承人劉時燕等專家赴渝排練、改編四川揚琴《舟會》《鳳求凰》等曲目;重慶市曲藝團也曾赴成都舉辦跨界融合曲藝劇《啼笑姻緣》的巡演,將具有重慶特色的曲藝劇帶到成都。兩地應更頻繁地進行團體上的交流互動、聯合演出,讓兩地的曲藝風格在求同存異的良性生態環境中得到更好發展。在此方面,也有先例。2021年1月,由重慶市長壽區文化旅游委、文聯與四川省曲藝研究院主辦的“成渝聯動,文化先行,唱響成渝雙城記”系列活動在重慶市長壽區舉行,通過學術交流講座與曲藝專場匯演,加強了兩地曲藝交流,促進了成渝兩地曲藝橋梁的建立。2021年4月,四川省曲藝研究院與重慶市曲藝團在解放碑山城曲藝場聯袂舉辦的“曲韻巴蜀·藝薈山城”曲藝晚會上,不論四川揚琴《闖夔門》等傳統紅色作品,還是《繡蜀》《茶馬古道》等現代題材作品,皆唱作俱佳,將當代審美與曲藝藝術完美融合,唱響了成渝雙城曲藝的典范之音。該晚會的聯合演出,不僅是向傳統曲藝經典的致敬,更是兩地專業曲藝院團為推動建立成渝雙城“曲藝圈”作出的積極嘗試。回顧歷史,數千年的巴蜀文化是成渝兩地雙城經濟圈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雙城經濟圈不僅需要經濟增長點,也需通過文旅整合,建立文化高地。⑥為此,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政府相關部門搭建更多的學術與表演的交流平臺,通過成立成渝曲藝學術委員會等形式,讓兩地的曲藝文化交流更有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兩地曲藝界需把握全面合作契機,趁勢而上,主動作為,積極合作開展各類曲種的創作和聯合匯演活動,在學術研究、體系構建、人才培養、作品打造、成果展示等方面加強重視程度并投入相關研究。比如,可通過期刊、公眾號開辟成渝曲藝交流專欄,刊登兩地曲唱音樂文化的研究成果、優秀作品和評論文章;組建相通曲種的合作團隊,共同創作曲目、打磨作品,開展匯演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加強互通、深入對話、形成共識,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在用好、用活兩地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題材的基礎上,可積極探索建立曲唱音樂共享平臺,啟動成渝“曲藝圈”的全方面合作與實踐活動,延續并鞏固“巴蜀一家親”觀念,取長補短,剛柔并濟,聯合打造精品曲唱作品,唱響雙城文旅大合唱的同時成就巴蜀文旅曲藝品牌,將四川曲藝曲唱音樂的魅力和活力呈現給當下觀眾,為唱好巴蜀故事、傳承地方文化,實現高票房的文化產業轉化,推動四川曲藝與文旅創造性融合和創新性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張強 林宇
- 上一篇: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
- 下一篇:生物教學如何應對植物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