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公路文化的挖掘與思索

時間:2022-12-23 11:00:53

導語:小議公路文化的挖掘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公路文化的挖掘與思索

本文作者:王永祥工作單位:杭州市蕭山區公路管理處

在公路建設中,我們不但要打造公路的精品工程,而且要撿拾并保護好公路沿線歷史文化的殘渣碎片。如作為青六公路起點地名的“青風亭”(注:吳越春秋《越絕書》記載———航塢山東麓筑石塘,石塘起點稱塘頭。塘頭為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千年舊稱,系浙江最早的圍海工程,航塢山東北麓堤塘處原有一亭,寓意贊歌為官兩袖青風或錢塘風明月之意,青風亭毀于初期),不但是千年的地名標志、更是公路起點的一景;琉新線起點的“琉璃閣”(注:杭州市蕭山區黨山鎮老堤塘路旁原有一琉璃閣,四周墻壁用玻璃制作,閣內置煤油燈,系舊時為錢塘江上行船作航標燈所用,大部分毀于初期)、新東公路起點的新涼亭都有過美麗而動人的傳說,就連被碾壓了一個多世紀的鎮水獸(注:系用石頭雕成的牛頭,寓意錢塘江潮水碰到牛頭就會自動退去)仍在清末的堤塘路下不屈地仰著頭,希望看守這片曾得到它佑護過的熱土。我們創建品質生活不僅僅一味地求新,要保護和供奉先祖們留下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為蕭然大地所做的豐功偉績,“初月出云、長虹飲澗”的星拱橋和“雕刻精細、橋勢端莊”的洲口橋、螺山大橋、黃家大橋(注:均為有悠久歷史的古橋)留存下來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藝術瑰寶,而且是一個個修橋鋪路造涼亭的動人故事,現代的文明公路建設不僅要光大和保護好這些公路沿線的文物古跡、人文景觀,而且要成為宣傳悠久歷史文化的知識長廊,更要為建設和諧社會注入應有的活力。在公路彎道取直和拓寬改造中,新老路交叉口留下了不少三角空地和雜邊地,在確保公路安全前提下增設一些富有創意的藝術性綠化小品、雕塑,甚至路邊綠化叢中放置幾塊鵝卵石也會讓人聯想翩翩、精神煥發。

俗話說“建一時、養終身”、“三分靠建設、七分靠養護”,這是對養護管理最大的肯定。在這終身養護過程中,公路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大力挖掘、整理本土文化、將文化元素滲透到各條主干公路上,創建成一批具有文化教育底蘊、富有地方特色、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品牌文化,讓公路沿線和諧設施成為文明公路的品牌代言。(一)公路養護應將百姓的安全出行放在首位,打造親民的“安全品牌”在公路日常使用中,很多事故多發的橋頭、路口我們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百姓們通過念佛頌經、乞求菩薩保佑的“南無阿彌陀佛”的鎮兇塔,雖然設置這種迷信的小塔不可能杜絕事故,但這也是一種百姓對減少交通事故的善良祝愿與精神寄托。古人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我們為什么不能在公路建設、養護、管理中把這些路口考慮得更加周到、改造的更加完善,不能把安全警示做得更加醒目,讓科學規范的公路設施、交通信號燈來解決百姓的精神乞求,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因此,合理、規范的路口渠化島、交通環島,繁忙路口的下穿通道、立交便橋,路口溫磬的安全提示標志、標線不僅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公路附屬設施,而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便民、安全交通設施,體現的是一種是否“以人為本”的安全文化。這種文化的創建可以潛移默化地教育和營造行人車輛自覺維護安全行車的良好風氣和文明禮讓的行車習慣。(二)公路是展示生態文明的首要載體,打造優質的“環境品牌”無論是外出觀光旅游還是出門上班,一出家門,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的衛生景觀,感受的是道路的平整舒適,品味的是沿線的風土人情。因此公路作為文化窗口的載體,兩側的環境改善越來越被各級領導所重視,紛紛將公路作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通過對公路沿線環境的綜合整治活動,徹底拆除公路兩側非法搭建的建筑物、構筑物、棚攤、棚廁、殘墻斷壁;清除沿線有妨觀瞻的路邊露天糞缸、暴露垃圾、非法廣告招牌等現象;取締沿路攤販和各類馬路市場;著力整治公路沿線亂拉亂接的各類線桿,消除“臟、亂、差”的沒落文化。用喬灌結合、花草相襯、錯落有致,自然與造景相結合的植物語言美化公路環境、消除視覺污染,使公路煥發出生機與嫵媚,使公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飄香,達到“車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的和諧境界。這一品牌的樹立,改善的是投資環境,樹起的是經濟品牌,提升的是人居品位。

公路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公路應服務于沿線經濟和諧發展和人民群眾的便捷出行。近年來,由于立法和管理滯后,導致不少公路兩側大量的廣告設施雜亂無序,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影響了交通安全、破壞了公路景觀。對這些有妨觀瞻、內容不雅的非公路標牌必須徹底清理,保證公路稀缺性廣告宣傳資源的合理使用、有序開發,維護公路資源的公共利益。同時公路部門除設置“事故報警電話”、“公路救助電話”、“公路投訴電話”等便民服務外,要為企業著想,方便企業客戶尋找,要在合適的路口集中制作規范廠名指路牌、旅游景點導向牌,無償為企業、游客提供溫馨的指路服務。車輛外出,難免會遇到不稱心的小毛小病和意外事故,公路部門不盡要完善應急救助系統,展示“急難險困”的救助服務功能,而且要在收費站、測量點、養護站、所配備免費使用的應急服務設施、常用急救藥物、免費茶水等,展示“人民公路人民建、建好公路為人民”的服務文化。

公路不但是精神文化建設中最具傳播力、感染力的舞臺,而且通過對“出行考察”能反現出一個公民、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素質,從每一個個體在道路上的點滴小事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此弘揚時代新風、構建和諧社會,要在公路發展中提煉出“精品亮點”。(一)公路是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要打造“精品園區”公路沿線企業的廠容廠貌,雖是個體的形象,反映的卻是管理水平和執政能力。對落戶園區企業的圍墻、傳達室應進行必要的外立面統一,在彰顯企業個體形象的同時,力求體現整個工業區塊的整體性、協調性、品位性、文化性,營造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業氛圍。這直接關系到投資者對投資落戶的信任度、滿意度。建設靚麗的時代大道、江東大道、四季大道、保稅大道不僅僅是一種品牌,更是招商引資的戰略之舉、是競爭力、是美譽度。(二)以點帶面、以線竄景,讓農村新貌成為“精品亮點”跨入新世紀,農村康莊公路和聯村聯網工程建設,不僅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民生工程,更是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因此,公路在向農村延伸中要成為傳播社會進步理念和幸福健康生活方式的橋梁和紐帶。整齊劃一的新農村規劃、整潔靜逸的原生態的鄉村環境,田園風光的精品亮點,讓公路成為山清水秀的景觀大道、環境優美的生態走廊、經濟發展的惠民之路。我們要在公路的規劃設計、建設養護、日常管理等各個階段圍繞公路文化這一主題,著力挖掘和打造公路沿線的文化底蘊,展示公路文化的魅力,使每一條公路能真正成為生態路、文化路、景觀路,達到“車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的和諧境界,讓公路成為和諧社會的靚麗窗口,成為傳播文明新風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