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護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時間:2022-12-21 03:18:09
導語:當前護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余祖光工作單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一)護理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護理文化作為護士的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使護士遵守職業道德并形成自覺的職業行為,使他們能夠自覺強化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改進護理作風,提高服務質量。激勵他們獻身于護理事業,在為患者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衛生部長陳竺對于我國醫學文化的內涵進行了科學的概括:一是傳統醫學“大醫精誠”理念,二是西方醫學的人文精神,三是伴隨新中國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而來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上述概括從總體上也適用于護理文化,對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護理文化具有指導作用。護理文化是護理工作的價值基礎,服務于四項基本任務,即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和減輕痛苦。[2]護理文化是醫療衛生文化的一部分,是優秀醫療機構護理文化的集大成,其主要內容:一是護理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即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嚴和尊重人的權利;二是護理的歷史與現狀;三是護理流程與操作規范,體現護理倫理道德的意識和行為規范;四是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文化。(二)護理文化教育的途徑1.用護理文化的核心觀念推動護理教育改革。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要把工作價值觀教育作為護理文化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內容,突出護理教育的文化特色。拓寬護理文化融入護理教育的渠道,把醫德醫風教育、人文修養等“醫者仁心”的美德融入院校的專業課程、實訓環節和校園環境建設。提升教師護理文化素養,將其作為衛生護理院校教師培養和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提升教師在指導臨床護理實踐中滲透護理文化的能力,轉變教師對于臨床實踐的技能欠缺和深入實踐的畏難情緒,以培養既具有精湛的護理技能又具有獨立人格、崇高護德、博大愛心、關愛生命的專業護理人才。2.醫院與學校合作尋求護理科技與護理文化教育的融合。一是學校與醫院開展“訂單式”培養,進行院校護理文化共融。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的護理專業與多家醫院開展合作,醫院全程參與訂單班的招生、教學及臨床實習,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融入各醫院的文化特征和教學特點,使醫院的護理文化傳承和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二是共同開展護理實踐教育環節并滲透護理文化。首先是按照先進醫院的管理模式建設校內護理實訓基地,嚴格按照醫院對護士管理方式的考勤,按照護理工作流程進行實訓,營造真實的工作氛圍。其次是與醫院密切合作安排好不少于8個月的醫院見習實習,使學生親身體驗醫院文化,逐步融入醫院文化。通過這樣的過程徹底改變院方對一些學校欠缺護理文化的教學評價:“在校實習把假人當真人,到了醫院把真人當做假人對待”。三是學校與醫院共同開發教材突出護理文化。許多院校根據注冊護士的國家標準,邀請有經驗的優秀護理人員參與教材編寫,跟蹤行業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同時,借助醫院兼職教師優勢在專業教學中滲透護理文化教育。典型的做法是在護理操作技能訓練內容中增大與患者的溝通、語言交流等方面的內容,避免技術技能與情感態度培養兩層皮,做到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培養的一體化。3.普通文化課程融合護理文化提升學生護理文化素養。護理觀念文化要體現在學生的行為文化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護理文化核心能力,如關愛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耐心細致等。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語言溝通能力處于其他核心能力的首要地位,西醫前賢希波克拉底認為,語言是繼藥物、手術刀之后的第三種治療方法。在培養護理專業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方面不少學校進行了探索,如江蘇省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針對護理專業特點,系統開發了語言類的《護士用語及寫作技巧》、思維類的《護士思維及診斷技巧》、傳播類的《人際溝通》、文化類的《護理文化》。學校還向學生推薦國內外護士題材的文藝作品。例如影視作品《都是天使惹的禍》、《心靈點滴》;文學作品如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威廉•奧斯勒的《生活之道》、南丁格爾的《護理札記》、白求恩的《傷口》和南丁格爾獲獎者優秀事跡等。[3]通過上述措施,試圖突破傳統學科界限,體現以文載醫、醫文統一的理念,改變護理院校普通文化課程缺乏專業特色的狀況,提高教學的專業趣味性和教學的有效性。4.建設有醫療衛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育人環境。一是建設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富于時代感的校園文化環境。孫思邈是中國唐代名醫,其名篇《大醫精誠》是中華醫德的集中表述,青海西寧衛生學校將其石刻文樹立在學校門前。李時珍是著名的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北京中醫學校的“尚醫園”中佇立著他的塑像,文化浮雕墻上精美的圖案和文字,記載了一個個中國醫藥經典故事,將古代文明與現代道德標準有機結合起來,激勵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對祖國醫學的熱愛。[4]二是突出護理專業的文化特色。世界護理事業的先驅南丁格爾受到人們普遍的敬仰,無論是雕像還是文化長廊中的圖片,她的照片、名言都在許多校園留下不朽的形象。有條件的學校建立了生命科學館、護理歷史博物館,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還建立了校史館,介紹護理教育歷史、名人以及成績卓著的校友,以激勵師生繼續傳承創新護理文化。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護理院校除了開展符合青年學生特點的各項文藝體育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外,還重點開展了許多具有護理文化特色的校園活動。例如,有每年一度的職業文化節,開展護理技能大賽;組織各專業的興趣小組,重點加強臨床實踐技能、行為規范養成和醫院文化教育;每年5•12國際護士節的燭光授帽儀式,醫學新生的宣誓儀式;新生和畢業生教育中的杰出護理專家和優秀校友報告會;有服務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志愿者活動,義務為居民進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測血壓及醫療保健知識宣傳。通過學習護理文化英雄、踐行護理文化理念,體驗護理文化精髓,提高職業興趣,熟悉專業,樹立理想,增強專業學習的動力。5.擴大護理文化教育的國際交流。我國護理事業和護理文化發展受到西方的影響。1840年以后,西方醫學和護理學借助傳教士、醫生和護士的進入而傳入我國。[5]1909年成立的中華護理學會,1928年以前一直由英美兩國護士輪流擔任理事長,實際上中國護理事業自創立以來就是向國際開放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護理教育也比較早地開展了與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在光華國際護士基金會的倡導支持下,我國部分護理院校與英國同行進行了護士生培養和護理師資培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護理專業教育的合作中,護理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隨著中國文化國際交流步伐的加快,這一重要領域有望取得更大的成果,因為文化是變革的先導,護理文化也是護理教育改革的先導。適應我國醫療服務機構服務對象的國際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服務于護理人才國際化培養和流動的需要,培養跨文化、全球化護理人才等都必須提高我國護理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和對外開放的程度。
蘇珊•雷迪(SusanLeddy)等在《專業護理原理》中提出了學習者進入護理專業所經歷的社會化過程,即學習相關內容、技能和對于專業角色的內化認同。顯然,社會化過程包括了知識、態度、價值觀和技能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伴隨著學習者遇到的文化沖突和強烈的情感反應。[6]這一見解可謂是道出了護理人才培養的真諦。我們在護理文化教育中遇到的難題也在這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們的院校在護理專業學生培養中對于文化先導下的社會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對于如何建設性地解決文化沖突仍然缺乏可操作的辦法。例如我們在考慮學生社會化問題時,在問題性質的界定上往往將其普通化而忽略了專業的內容與專業化的途徑,在問題復雜程度的界定上往往將其簡單化而忽略了其復雜艱巨性。然而,對于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醫藥體制改革關鍵期的護理學生社會化問題的重要性、復雜性的任何低估都是沒有根據的,而且會帶來對學生護理文化素質培養缺乏自覺性與主動性的問題。第二個方面,在學生順利完成初次社會化,融入醫院的護理文化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而我們教師自身的再社會化———從學校文化融入醫院文化卻往往沒有完成。就學校護理教育而言,學生在校專業學習的社會化過程是個重點,而進入醫院見習之后的社會化則是難點。這兩點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如何為教師自身在護理專業上的再社會化創造條件,提高其對學生的護理文化引導能力是個重中之重的問題。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既需要得到政府衛生部門和教育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又需要得到衛生和教育研究機構的重視和科研支撐,同時還需要院校與醫院的合作。因為,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是變革的先導,護理文化建設、護理文化教育問題,關系當今、關系未來,它需要護理教育各利益攸關方的參與。同時,也希望將護理文化教育問題列為中英護理合作中的重要內容,并期望取得豐碩的成果。
- 上一篇:紅色文化與社會價值要論
- 下一篇:美育滲入德育的必要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