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滲入德育的必要性探討
時間:2022-12-22 05:12:45
導語:美育滲入德育的必要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煦春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道德情感是如何產生的呢?許多專家對這方面也有著較多的研究,他們已經從許多領域中開始對其進行研究,比如說,心理學領域、社會學領域、哲學領域等不同領域對其進行研究。由于不是在同一個領域進行研究,對它研究的側重點就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方法論上也會有著不同的特征。沈嘉祺《教育學視野中的道德情感生成機制》中,主要是從教育學的角度進行對道德情感的研究,他認為情感在轉化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直入式的情感反應,包括感受、理解、體驗、反應四個環節,另外一種是移入性的情感反應,它包括覺知、理解、體驗、反應四個環節,在實際中,外界的刺激作用的對象不同的話,那么上述的兩種模式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產生會影響到人們道德情感的形成,因此意義非常的深刻。由于前者在感受和體驗上是直接的,后者是生動的、整體的,相關性較強,因此后者更是個人形成良好道德情感的好方式。
勵志歌曲演唱對道德情感培育的影響
自古以來,我國的社會學中就存在一種“比德之說”,這種說法實際上是說人們更應該重視自然美,因為自然美可以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通常最直接和最普遍的自然美可以誕生出人們對家鄉以及國家的熱愛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人之初,性本善”,最自然的善可以讓你看清世界以及生活的美麗之處,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守社會的道德規范,世界將是一片和諧的景象,也就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美好的滋味,反之,社會道德敗壞,自然就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之處,我們通過勵志歌曲的傳唱,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古代的孔子也認為音樂與這巨大的作用,如果善于利用音樂的作用,還能有助于政治上的統治、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使人格達到更高的境界。不可置否的是,人們總能在勵志歌曲中得到生活中各方面的啟迪和感悟,甚至還有可能由此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在欣賞一部文學作品時,主要就是在文章中尋找到一種美感,而這種美感就是存在人們的情感之中,人的情感的產生是伴隨著美感的產生,如果人能夠欣賞到一種美感,人的情感自然就會好起來,反之,就不能產生好的情感。在欣賞勵志歌曲時也是同樣如此,現如今,勵志歌曲越來越體現小我的精神,這可能與當下更多的人只重視自身的利益,而很少去考慮他人的利益有關,從這種現象中能夠看出來生活上一些本質的東西,雖然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層次,但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意識卻已經弱化了。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國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個體發展得好,這個集體才會繁榮富強,可是卻不能忘記我們的歷史和教訓:只有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存在,我們才能永遠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無論在哪個時代,民族精神是每個中華民族的子民們所不能摒棄和遺忘的。如果勵志歌曲的創作能上一個層次,那其發揮的積極影響和感召力將是不可估量的。
《樂記•樂本篇》曰:“禮節民心,樂和民生(性)”,“禮義道其志,樂以和其性”?!岸Y”是道德規范,“樂”是內心感于外物而外現于聲的感情闡發。“禮”與“樂”的交互作用,“認知”和“情感”相互滲透,德育與美育的藕合,才能造就出真正有德性的人?!墩撜Z•泰伯》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以德育與美育、美育與情感的關系為基礎,研究勵志歌曲這一美育形式對培養道德情感的作用,并用其改造德育課程體系,充當道德情感培育的新角色,建構融“知識”、“情感”、“行為”為一體的德育新模式有著非常重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德育和美育之間有著不同之處。德育的任務主要是讓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以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美育,就是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這包括審美趣味、審美情感以及審美理想,使他們能夠對美有著更強的感受力與鑒賞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當然,德育與美育之間也有相同之處,比如說在育人的目標和任務上,他們都是希望能夠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讓他們成為有著優秀品質的人、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融美育于德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創新課程結構,構建“知情意行”的德育新課程體系在現實的德育教學過程中,對人有著較強的約束作用,這是一種外在的壓力,強制性的要求學生該去怎么做以及要做些什么,然而這樣的強制性卻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強制性越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強,這樣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結果與最初人們的目標是相違背的。與德育教育不同,美育教育是根據人們愛美之心,讓人們自覺地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學生不會感受到任何外在的壓力,就能提高審美的能力,體驗美所帶來的快樂。這種方式既消耗最少的資源,又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要實現道德施教與審美愉悅的融合,在具體施教方式上,疏理整合德育課程知識體系,穿插融合勵志歌曲演唱和社會實踐,理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完整德育新課程體系。德育課程知識體系,重在傳授道德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提高道德評價能力,增強是非善惡美丑的辯別能力。勵志歌曲演唱這一藝術審美活動,是在具備了基本道德認知和觀念的基礎上,重在激發愛憎分明,恭寬仁慈,自律自強,奮發有為,“好德憂道”的人文情懷。公益、義工等實踐活動則是將認知和情感付諸行動,并在行動中不斷深化道德認知和強化道德情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信念,最終達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內在自覺,成為知行統一的穩定性表征和行為習慣乃至價值追求。總之,德育寓教于樂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道德成長的愉悅,引導學生充滿信心地生活,充滿智慧地學習,充滿快樂地成長。
創新課程資源,實踐有機結合。即將美育與德育共同利用,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滲透,形成德育與美育,認知與情感,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開放式的大課程平臺。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道德情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對于美育來說,情感教育是它的教育核心,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德育和美育的感情培養方面,它們是有著共同的目的。德育需要雙方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從而產生道德情感內化;美育審美情感的產生是雙方在心靈上形成了共鳴,這也體現了道德情感與審美情感之間在生成機理上存在著一致性,就是這個原因,道德情感與審美情感兩者相交織才有了一定的基礎。事實上,審美情感比比道德情感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道德情感培養的過程中,就需要增加與社會情感之間的聯系,實現它在感染力上的超越。
創新道德教學模式,彰顯教育的生命力。這種道德教育教學新模式的特點是:一是教學方式的變化,由“講授—輔導—考試”轉變為“講授—自勵—實踐”;二是學習方式的變化,由“聽講—練習—復習—考試”轉變為“聆聽講授—傾訴情感—親身實踐—展示心得”。三是“兩主”關系明顯體現,特別是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的平等民主關系得以真正實現。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德育理論對當代的德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他認為在德育過程中必須要注重以人為本,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選擇,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除此之外,還需要將審美體驗和道德情感結合起來,第一,以美育的形象和道德的真實具體感染人,讓他們道德思考由感性步向理性,可以通過具體的人物實例進行灌輸良好的道德情感,也可以通過聽勵志歌曲;第二,教師需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幫助他們解除疑惑,從而實現審美體驗、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標。
- 上一篇:當前護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地理課堂美育的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