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文化與意識的當代關系
時間:2022-06-13 11:17:32
導語:試論文化與意識的當代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當今世界,文化霸權主義思潮正在消解和蠶食我國民眾對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西方發達國家也不斷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拓展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全球的影響力,而我國社會轉型的現實又為上述二者的影響提供了現實契機。對這些現實挑戰的現實分析是我們透視文化與意識形態關系的重要現實基礎,當然也會有利于我們探尋新形勢下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策略。文化霸權主義最先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葛蘭西提出,用以指代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上的領導權。后來用來統稱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經濟和政治優勢,以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削弱和代替別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一種思想侵略方式。我們知道,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遺傳密碼”,它是用來維系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統一性的源泉。在這種意義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文化的確有多樣性的發展趨向,但這種多樣性無疑是建立在民族性基礎之上的,因此,越是民族文化的東西才越能走向世界。每一個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是該民族獨特的精神財富,是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源泉,當文化的民族性被銷蝕乃至被替代的時候,其政治和經濟的異化只是一個由時間來判斷的問題。民族文化當然要博采眾長汲取其他文化形式的精華部分以促進本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但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伴隨世界范圍交往的擴大的主動選擇的過程。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推行的文化霸權主義卻把這個主動交流的過程直接詮釋和改變為強制輸出的過程。于是我們看到,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各種手段輸出它們的文化形式,這些通過廣播、影視等傳媒和通過文化產品等形式進行的文化滲透和文化輸出,其中裹挾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一來,通過這些被稱之為“沒有硝煙的戰場”的戰斗,文化霸權主義力圖對我國文化的民族性以及核心價值體系進行消解和異化的企圖得以彰顯,目的在于不斷地占領我們思想文化陣地。因此,看不到西方國家借文化霸權主義之名行意識形態侵略之實,我們的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甚至造成不可預料的結果。30余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使中國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加速。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文化體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30年間發生著悄然的變化。正像學者們指出的那樣,“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2]在任何一個社會的穩定發展期,其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往往是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對于一個處于轉型期的社會而言,由于其核心價值體系尚處于未完全形成和發展階段,此時制度和規范的變革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往往會與該社會的信用價值體系之間發生各種矛盾,對文化安全以及社會意識形態安全維護就會面臨多元文化的挑戰和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因為,“在每一種文化中,其構成最核心最穩定的把文化塑造成一種特定文化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層面。而最外層的一般都是文化的物質層面,也是文化體系中最不穩定的一面。”[3]社會轉型會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諸多方面的影響,對于文化轉型來講,最主要的就是這種轉型使得我們國家很難再在比較短的時期內形成一種支撐現代化進程中的相對統一的、主導型的文化精神,也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轉型引發的文化轉型必然會帶動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進行時代轉換,而受到經濟多元化的制約和影響,文化發展必然會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局面,這種文化的多元化進而會影響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判斷體系的形成。我們既不能放緩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腳步,又要對這一進程中出現的文化轉型對意識形態安全所造成的影響有清醒的認識。
對策選擇:新形勢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
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競爭力中地位的提升為我們在新時期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文化全球化的現實也給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帶來了極大挑戰。推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的理論創新、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以及加強對大眾文化的引導和管理,是我們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必要對策。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變革使得我國的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利益格局也日益明顯,與此相應,文化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以及國外文化的引入打破了我國過去文化單一化發展的格局,進而也使得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單一和封閉的狀態趨向于復雜化發展的局面。文化全球化的推進使得各種思想文化的載體在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舞臺上相互激蕩,這一方面為我們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使裹挾在外國文化中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以及形式各異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和挑戰。要應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以及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最核心的舉措就是要不斷加強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創新。我們不可能再把我們已經打開的世界重新關閉起來,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做法只會使中國落后于時展的步伐,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增強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我們應該汲取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豐富和發展中國文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用切合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新的社會實踐,用理論創新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真正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民族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產生的與本民族經濟政治狀況相一致的各種文化產品、文化形態和文化意識的總和,它是與外來文化相對而言的一個范疇。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看,人類文化在產生之初,由于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心理條件的不同,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出現。民族文化往往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觀念形態上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扮演著民族凝聚力的角色。民族文化的形成是該民族所特有的向心力和離心力、內聚力和擴散力相互斗爭的結果,是向心力戰勝離心力、內聚力戰勝擴散力的結果。在這種狀況之下,民族文化不僅能夠吸取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不斷地豐富和改造自身,而且能夠對外來文化進行融合和改造。對民族精神在一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明確定位,他指出:“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在全球化日益推進和擴展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正在受到外來文化的的挑戰,特別是當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裹挾在文化輸出中迎面而來之時,形勢則更加嚴峻,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在這種沖擊下出現了危機。那么如何在全球化不可逆擋的潮流中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呢?首先,必須在新形勢下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激發其內在生機和活力,促使傳統文化在時代化和世界化的過程中獲得民族認同的功能;其次,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主動走向世界的進程,從而增強民族文化的世界吸引力,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提升自身的凝聚力;最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提升從根本上還有賴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保障。總之,從文化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就是要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和創造當代中國文化的三位一體的文化變革運動中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進程。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中國的大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產業,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現象,正以其鮮明的現實價值取向和強烈的文化滲透力,廣泛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使得大眾文化成為了一個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視域。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思想潮流體現著人民群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轉型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從積極的方面來講,大眾文化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注入了新活力也拓寬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渠道,但大眾文化的多樣性特征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一元化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沖突。面對大眾文化繁榮發展的局面,我們應當發揮其對大眾的文化引導作用,制約大眾文化自身發展的負面效應,規約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把大眾文化的發展導向引導到與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相一致的方向,從而掌握黨對大眾文化發展的引導權和控制權。我們必須以大眾文化市場的需求為現實出發點,積極開發適合大眾需求的大眾化意識形態產品,從而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功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匯于大眾文化的日常娛樂活動之中,以增強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親和力、影響力和認同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大眾文化的發展起到引導和控制作用。在具體戰略措施上,我們必須尋找中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的有效結合點,批判地吸收大眾文化的合理成分,努力克服大眾文化的消極成分,使大眾文化向著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轉向。
本文作者:高宏利路向峰工作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上一篇:論朝鮮族文化特質與舞蹈教學
- 下一篇:蘇州地鐵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