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與制度保障

時間:2022-01-08 11:44:11

導語: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與制度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與制度保障

[摘要]黨內政治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政黨實踐中根據不同時代的實踐背景而建設的黨內有機政治文化系統。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政治實踐表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治本之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價值訴求不同于一般的黨的建設價值訴求,它對黨的建設科學化、體系化、規范化和全面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黨的價值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因此,以黨的建設主要內容為依托,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架構可分為價值體系、運行體系與方法體系三個層次,而政黨法治作為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是當前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政黨法治;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政黨實踐中在其組織內部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具有強烈政治屬性的精神觀念與制度規范的復合系統,包含以共產黨人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性黨內政治文化與以制度規范為主體的實體性黨內政治文化兩部分。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治本之策。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前提,應為其設定一個基本的建設體系架構并為其提供一個嚴密的制度保障,這是當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必然和應然的理論應答與現實應對。

一、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

要厘內政治文化概念的內涵,首先應明確政治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與政黨文化的關系。(一)政治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關于政治文化的概念,美國學者阿爾蒙德等人在《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中將其界定為一個民族在歷史與現實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的并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1]29。這一定義實際上受當時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影響,打上了深深的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烙印。有學者認為,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核心任務是對個體行為偏好的探討,而一旦深究偏好的來源,這就需要涉及到文化。[2]因此,行為主義研究范式盡管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一度衰落,但它一直是政治文化研究的主流范式。政治文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我國學者關注,并于90年代以后在我國社會科學領域成為研究的亮點與焦點,其研究范式也普遍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因此,從問題意識分析而言,西方視角中的政治文化產生于行為主義革命和比較政治運動之中,而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則源于其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以及自身建設的實踐。從兩者關系來看,黨內政治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文化,是誕生于中國共產黨內的一種政治文化。但是,黨內政治文化相較于政治文化更具有政黨組織的政治屬性。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組織性的政黨,因此,要從黨的組織行為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動因來解釋黨內政治文化,組織文化對黨員日常行為產生著重大影響,從這一層面講,黨內政治文化是一個解釋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實踐中一切行為背后文化動因的概念,它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從組織的政治屬性來解釋黨內政治文化,是指政黨總是以政權作為活動首要目標的政治組織,因此黨內政治文化既不是一般的政治文化,也不是一般的組織文化,而是附加崇高政治價值觀的文化。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盵3]431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政治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指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文化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說明了黨內政治文化的“革命性”———以革命文化為源頭,強調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時代性”———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突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原則性”———充分體現黨性。(二)政黨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政黨文化是指在相應的政治文化環境與一定的經濟社會制度中萌芽生長并發展起來的、由政黨實踐并在其組織內形成的“相對穩定且相對獨立的精神觀念和制度規范的復合有機體”[4]297。作為政黨意識的集中體現,政黨文化是政黨的靈魂。從外在表征看,政黨的組織特性與一般規定性都會通過政黨文化反映出來,以此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政黨的政治價值觀、政治信仰以及政治綱領等都以政治文化為標識凸顯出其作為政治組織的不同特點。從內在特質看,政黨文化是指黨內成員與黨組織行為的心理因素、政治態度與情感、價值觀等。因此,黨內政治文化與政黨文化在系統結構、內容、構成要素、特征等方面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黨內政治文化來源于政黨文化,來源于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滲透在黨內生活與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是政黨文化的核心,是政黨性質的根本表現。與政黨文化相比,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內成員整體的黨性修養與政治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既有利于保持與增強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同時也能提升黨員對黨的忠誠度,提升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可度與支持度,并且有利于生成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態的良性基因,對黨內政治生活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它比政黨文化更能將政黨組織的特殊性凸顯出來。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定義為: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政黨實踐中在其組織內部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具有強烈政治屬性的精神觀念與制度規范的復合系統,包含以共產黨人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性黨內政治文化與以制度規范為主體的實體性黨內政治文化兩部分。這一定義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日之功,而且其形成具有客觀必然性。這種概括有利于我們理解當前的黨內政治文化,充分認識黨內政治文化的變革、轉型和創新的深層次動力;同時,黨內政治文化所具有的獨立發展能力和相對穩定性以及對社會產生滲透的功能,使我們明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意義、難點所在。二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種政治實踐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由黨的價值取向、組織心理理論學說等組成的觀念性的黨內政治文化和以黨的規章制度為主體、由黨的行為作風等組成的實體性的黨內政治文化兩部分。兩部分彼此聯系、不可分割。其中,黨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等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內顯,黨內制度規范則和黨的行為作風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外化,不同要素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正確處理精神要素和制度要素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增強黨內政治文化對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

二、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首先,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政黨維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中國共產黨從其產生到發展壯大,一方面要依賴全體黨員對黨的奮斗目標、信仰和原則的支持和追求;另一方面黨的執政理念與具體政策也要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時代變遷,通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能夠賦予黨的宗旨和價值追求以新的時代內涵,健全黨內規章制度體系,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為全體黨員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環境,進而不斷提高黨員對黨的價值目標的認同度和歸屬感。同時,黨內政治生態的持續優化也會產生良好的“外溢”效果,使黨內政治文化對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的導向和引領功能越來越大。其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動政黨現代化的現實需要?,F代政黨政治的重大命題之一就是實現政黨現代化。政黨與現代化緊密相關,政黨既是現代化的產物,同時現代化的發展也推動著政黨自身的變革,政黨現代化主要體現在政黨內部傳統政治因素與現代政治因素隨著政黨實踐的深化而此消彼長,直至“最終實現傳統政黨向現代政黨的量變到質變的全面變革”[5]。因此,對所有政黨而言,特別是對一個領導著現代化的政黨而言,“客觀上的確存在一個如何不斷改革自身來適應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問題”[6]28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推動自身現代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和四中全會反復強調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黨為了適應新時代國家治理需要而提出的戰略目標,也是黨為了適應新時代所面臨的國際境遇和國內挑戰而推動政黨現代化所實施的重大戰略步驟。無論是什么樣的政黨,要實現自身現代化,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都是其內在要求,因為政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特別關注以政黨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系統化建設,同時也涵蓋政黨的結構、法規、作風等基本要素的建設。因此,從這個層面看,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目標與政黨現代化具有一致性。新時代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能夠使黨緊跟時代步伐,融入到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在共產黨人價值觀、黨的意識形態觀念、黨員隊伍素質、黨組織結構、規章制度體系以及作風等方面全面提高黨的發展科學化水平??梢哉f,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實現政黨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黨內政治文化現代化又是實現黨的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某種程度上黨內政治文化現代化就是黨的現代化。再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政黨應對國內國際各種挑戰的客觀需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國際挑戰主要是來自西方國家政黨尤其是發達國家執政黨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不同政黨意識形態斗爭或不同階級利益紛爭在政黨政治中的體現。盡管當前不同意識形態政黨之間的合作在加強,全球經濟一體化成為時代潮流,但國家之間、政黨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意識形態斗爭也從未停止過。誰要在這種斗爭中略勝一籌,不僅取決于國家硬實力的較量,更取決于國家軟實力的比拼,而政黨的黨內政治文化軟實力則是國家軟實力構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國內挑戰更為復雜,包括“四種危險”和“四大挑戰”,等等,因此黨要時刻進行“偉大斗爭”。這就決定了黨要不斷建設“偉大工程”,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提高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能力。而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能夠極大地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黨的各級組織應對種種風險與挑戰的能力。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黨在堅持統籌協調原則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提高黨內政治文化的品質上,進而形成一種“先進的、健康的、富有生機活力”的黨內政治文化氛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黨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盡管這一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與時俱進地創新黨的建設理論和時不我待地推進黨的建設實踐,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可能條件。中國共產黨現已積累的豐厚的黨的建設理論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經過近百年發展,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在意識形態、規章制度、行為作風、政治建設等方面所累積的經驗已經十分豐富,這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思想指導。黨近百年的建設實踐為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一方面,作為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大黨,在自身的建設實踐中擁有豐富的建設經驗,這為新時期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實踐的可能。如在民主革命早期黨就注重從思想上加強自身的建設,提出“從教育上提高黨內的政治水平”[7]87,強調“有爭論的問題,要把是非弄明白,不要調和敷衍,一次不能解決的,二次再議,以期得到明晰的結論”[7]89,90,這些從思想上建設黨的歷史實踐所取得的經驗值得借鑒。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的失誤也可以從反面為今天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諸多的思考。不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建設都曾經受過“左”和“右”的干擾,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因而這些教訓對于今天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三、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體系架構

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包括黨的政治、紀律、作風、思想、意識形態等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元素,通過對這些元素進行建設并加以統籌協調,能夠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并在黨內形成充滿生機活力且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形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囊括黨的規章制度、行為作風等基本元素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實際上也是在黨的建設基本架構中運行與發展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與黨的建設的基本框架存在一致性。然而,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價值訴求有別于一般的黨的建設價值訴求,它對黨的建設科學化、體系化、規范化和全面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黨的價值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因此,以黨的建設主要內容為依托,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架構可分為價值體系、運行體系與方法體系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價值體系,也就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這關系著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精神動力與指導思想,是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核心。從所有成熟的政黨來看,擁有明確的價值目標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元素,但僅有核心價值目標還不能構成一個科學完整的價值體系。因此,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首先要對既有的價值目標加以充分發掘,科學設定以核心價值目標為軸心的價值目標體系化路徑,從而使黨內政治文化在價值觀上的吸引力更持久和更有說服力。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實踐主體,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必然是對政黨的價值實踐目標的承載,因此,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價值體系就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內核,囊括“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一整套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價值體系。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時就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而共產主義這一宏大目標落實在每一個時代,就體現為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價值追求上,這就從源頭上避免了很多西方政黨把競爭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一些零星價值訴求的思維模式上,這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雖然歷經近百年,但因為擁有一套科學的價值體系,并能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適時地對其價值體系進行補養,因此,中國共產黨雖歷經磨難,但始終團結一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靠的就是崇高理想的目標吸引力、道德感召力和價值凝聚力。第二個層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運行體系,是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和制度支撐體系的總和,這一體系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具體操作框架和實踐保障平臺,屬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的基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這一基礎層面上,與黨的整體建設是基本等同的,表現為以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系統化、全面化和規范化建設,是把黨作為一個“偉大工程”而進行的系統性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治現象,需要聯系具體的政治環境通過具體的政治實踐體現出來。如果政治內容撲朔迷離,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迷失具體的工作目標。因此,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求建立以黨的建設全部內容為基本框架的運行體系,這就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不竭的資源系統。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同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根本性建設,為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在這個資源系統中,制度建設帶有雙重性功能,一方面,它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系統,“黨內法規制度是滋養培育先進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保障”[8]。制度的強制性特點使得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的賡續傳承不僅需要發揮全體黨員身正為范的榜樣作用,而且其踐行貫徹也有了權威的黨紀黨規的嚴格保障。另一方面,制度也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運行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制度與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正式制度往往從脫胎于文化積習的非正式制度而來,非正式制度是指如“習俗、傳統、道德倫理、意識形態等”[9],因此,政黨的制度中沉淀著政黨的價值觀和政黨精神,同時黨內規章制度也可以塑造黨員的行為,可以通過嚴格貫徹和執行黨內制度而涵養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活方式和形成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習慣。黨的規章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既較為全面而穩定地反映著黨的思想意識形態,堅決捍衛著黨的價值原則和價值追求,也為黨自身的正常運行提供有效的制度平臺和基本框架。因此,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將制度建設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在黨內大力培育制度文化。作風建設(行為建設)因為黨員行為作風的外在性特點也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對有近百年歷史的大黨來說,黨的理論和奮斗目標經過長時間的宣傳已經為人們耳熟能詳,因此,當前群眾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政黨的行動上尤其是黨員的行為作風上,這就要求必須將黨員的行為作風建設適時納入到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運行系統中去,培育養成一種與黨的思想意識形態、規章制度要求、價值追求目標相一致的行為文化。第三個層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方法體系,是指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針對現實情況所要采取的一系列對策和方法。方法對于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完成任務的方法高度重視,他曾將任務和方法比喻為過河與橋和船的關系,指出只有解決橋或船的問題,才能完成過河的任務,“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7]139。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需要有效的運行體系的實踐支撐和價值體系的精神給養,也需要一套符合實際需求的科學方法加以保障。一般來講,這一方法體系包括宏觀哲學層面的根本方法、中觀層面的思維方法和微觀層面的具體工作方法。根本方法是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重點解決新時代要建設什么樣的黨內政治文化、怎樣建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問題。思維方法是指在建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中要有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其中,戰略思維是指建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要在時間上有大視野、空間上有大格局和行動上有大定力;歷史思維是指要了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昨天、把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今天、開創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明天;辯證思維是指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底線思維是指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堅持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運用“木桶原理”,防止任何形式的黨內不良政治文化侵蝕黨的健康肌體,要善于補短板、強弱項,掌握主動、化解矛盾;創新思維是指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敢于拋棄不合時宜的觀念、體制和做法,勇于開創工作的新局面。具體的工作方法是指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方法、思維方法進一步轉化為具體科學的工作方法,這包括對每一時期黨內政治文化進行頂層設計、整體推進、狠抓落實,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精細管理??傊?,與制度不同,方法是在基本價值體系匡約下人的思維靈活性的具體體現,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方法體系既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也是其踐行價值追求的輔助工具。將這些策略和方法加以凝練、總結進而形成一套方法論體系,對推動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四、政黨法治是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

作為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兩翼,政黨文化和政黨法治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法治是指“為了更好地發揮黨的民主品性和民主職能,依據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來保障政黨權利和規制政黨權力,進而把黨的內部行為、執政行為和領導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盵10]政黨法治是自黨成立以來,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之后推進政黨現代化的一種必然結果。政黨法治作為推進黨的建設的一種方法,它是黨內政治文化發展的理性選擇,只有不斷加強政黨法治建設,利用法治對政黨行為進行理性約束,才能使黨內民主得以充分彰顯,才能消弭黨內的個人專斷,避免人亡政息的歷史厄運。同時,作為中國共產黨政黨法治的要件性因素———黨內法規制度一旦形成科學的體系,便對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發揮著支配性作用,這是因為真正先進和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都應當納入法治化的軌道,離開黨內法規制度的軌道,不僅會使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以文化人”的積極作用,而且在黨內不良政治文化的浸潤中甚至還會走向它的反面。因此,政黨法治不僅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與內在需要,還是黨內政治文化發展的路徑依賴和保障機制,它既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形的法治根據,使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也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無形的價值指引,使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方向感。先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黨內政治文化不是自發形成的,它總是在同腐朽、庸俗、落后的政治文化的比較和斗爭中發展并壯大起來的,離開了健康的黨內法治環境不僅難以推動黨內政治文化與時俱進地發展,而且已有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成果也可能喪失殆盡。因此,以政黨法治作為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是當前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第一,新時代政黨法治能夠有效維護黨的意識形態,持續增強黨執政實踐的有效性,不斷提升黨內政治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執政黨后,曾長期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黨執政合法性的主要途徑,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執政有效性的提升,從而遲滯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以后,黨將執政合法性的重心放在執政績效上,即將執政有效性的提升重點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滿足民眾對物質和文化的需求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一度泛濫。將合法性主要建立在政績之上風險很大,一旦執政績效下降,必將引起對黨執政合法性的質疑,因此從長遠看,需要將黨的執政有效性轉向民主、文明、法治和科學的方向,以新的執政實踐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新時代推進黨的法治建設對改革和完善黨的執政實踐方式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根據西方發達國家政黨建設的積極經驗和中國共產黨40多年政黨現代化建設實踐來看,黨的執政實踐方式現代化主要是黨的執政行為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法治化是其核心。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法治與改革和完善黨執政興國的實踐方式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實現黨的執政實踐有效性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保證黨所作出的各項方針、政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只有黨所作出的各項決策正確,才能保證執政實踐的有效,也才能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執政實踐方式。因此,只有加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法治建設,不斷推動黨內民主的制度化,把黨的各項權力限制在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范圍內,黨的各種決策活動的科學化才能得到有效保證,避免因為個人意志強加于黨而使決策出現錯誤的可能。這樣才能大幅提高黨的執政實踐效能,使黨的意識形態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執政合法性的認同而持續鞏固和發展。第二,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法治能夠推進黨內民主發展,增強廣大黨員對黨組織的心理認同,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政黨的黨內民主與政黨法治是一對孿生兄弟,黨內民主是以實現黨員的主體地位為前提,政黨法治是以實現黨內平等為追求,黨內民主需要政黨法治為保障,政黨法治以黨內民主為目標;實現黨內民主是政黨生命力的根本體現,政黨法治則更關注黨員權利的實現。為了順應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潮流,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黨內民主參與方式的多樣化,大力培育黨內民主意識,積極塑造黨內民主文化。但不可否認,黨內民主還有許多形式主義的東西,其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但缺乏法治保障是主因,黨內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需要通過實現民主與法治的統一、權利和義務的對等來推動黨內民主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以此達到以制度規制權力、依法執政等政黨法治的諸多價值目標。同時,黨內民主法治化也可為黨內平等提供必要條件。所謂黨內平等本質上就是指黨內同志間關系的平等,“黨內有負責人與非負責人,有領導者與非領導者,盡管有先天的不同,在工作上、職務上、職權上的不同,大家在基本上是平等的”[11]313,黨內平等能夠使黨組織的決定比較容易得到廣大黨員的認同,推動普通黨員積極參與到黨內政治生活中去,激發他們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熱情。需要明確的是,黨內政治文化中的組織心理作為一種潛在的意識與作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這樣一種政治思想是不同的,它不是系統化、理論化的政治意識,而是政治意識形成的前期狀態或者叫準備狀態。黨的組織心理直接受到黨內政治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匡約,且和黨的行為文化涵容互攝。若要使黨的組織心理轉變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思想,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秉承民主精神,推動廣大黨員積極的民主參與,以實現黨的決策民主化,從而不斷強化黨的組織心理認同。因此,推動黨內民主的法治化,營造一種既有法治氛圍又能保證廣大黨員依規行使民主權利的文化氣場,是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重要任務。而政黨法治就是通過憑借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對黨的各種權力進行全方位制約的管理模式,它既能為黨內民主的法治化提供保障,有利于全體黨員平等參與黨的決策活動,又能使黨員在濃厚的民主氛圍中加深對組織的歸屬感和提高對組織的認同度,從而使黨的組織力得到大幅提升。第三,中國共產黨政黨法治能夠推動黨內制度法治化的進程,對黨內制度的規范性、穩定性與連續性提供基本保障。所謂政黨制度法治化是指“政黨在行動中受到事前規定并宣布的規則的約束,使其合理行使權力并計劃組織事務?!盵12]黨內制度的規范性建設是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在發展過程中在自身建設上也遭受了許多挫折,主要癥結就是在黨的建設實踐中沒有把好的制度堅持好,沒有及時將不合時宜的制度清除掉,制度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因此,制定與完善新時代黨內法規制度,尤其是通過政黨制度法治化來實現黨內規章制度的穩定和連續,能夠促進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避免朝令夕改。作為中國現代法治的重要表現形式,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法治是以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作為其活動的基點,是把其自身治理乃至黨的前途命運寄托于黨內規章制度的完善與權威上。從其內容考察,政黨法治能夠破除人治、弱化個人權威,最大限度地按照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進行黨的各種活動,這對推動政黨制度法治化的現代轉型是非常有利的。從其影響分析,政黨法治在黨內可以逐漸涵養出法治文化精神,這種崇尚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精神一旦為黨員所領悟就會形成一種法律自覺,進而影響廣大民眾。有了這種黨內政治文化為背景,實現黨內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第四,政黨法治能夠不斷推動黨加強思想建設,以先進的思想指導良好作風的形成,使黨的良好形象和優良作風引領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塑造黨的光輝形象,進而不斷擴大黨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影響,這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持續同“四風”作斗爭,既重塑了黨的形象,又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認同。但是當前在某些地方和部門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仍然陰魂不散,家長制作風、一言堂現象屢禁不絕,以權尋租、圈子文化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從根子上看還是思想問題,是思想建設力度不夠、黨性教育效果不好使然,使得一些黨員和干部價值觀出現偏差,政績觀出現畸形,進而形成社會負效應,導致社會上一部分人產生錯誤的價值認同。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政黨法治可以通過黨內法規制度來強化廣大黨員所接受的有關黨的性質和宗旨教育,強化黨的意識,最終使他們走向黨性自覺。政黨法治能夠把新時代黨根據全面從嚴治黨的新任務而適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則及道德規范以黨內法規的形式規定下來,使道德意識轉變為一種制度意識,強化對共產主義道德的尊崇意識,增強對社會主義道德的遵守意識,把握新時代對共產黨人提出的新的道德要求,從而隨著廣大黨員法規意識的持續增強,使不同層次的道德自覺逐步形成。政黨法治就是通過對增強不同個體黨員和干部的道德意識,進而升華為政黨制度意識,最終上升到政黨整體道德意識,這一過程也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過程,對于黨樹立良好形象以及傳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黨在執政過程中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執政效能,擴大對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

黨內政治文化是根據不同時期黨的建設的特點而形成的包括政黨價值觀、政黨心理、黨內規章制度和黨員作風等在內的有機系統,它是變與不變的統一,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成熟、逐步發展的政黨實踐過程。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內政治文化系統既指導黨內的各種政治行為,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政治文化產生影響;黨執政以后,黨內政治文化對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發揮著導向功能。與此同時,某一時期黨內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并不會按部就班地自然發展,而是需要黨根據自身建設的內在要求持續推進其建設進程,這是黨內政治文化的特性使然,也是適應政黨政治發展的應然要求。新時代,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但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從思想、組織、政治、意識形態和政黨行為等諸多方面進行系統地謀劃,其過程彰顯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核心價值觀與新時代黨執政興國實踐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美]G.A.阿爾蒙德、G.B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2]肖正軍.黨內政治文化:概念之辨與研究進路[J].湖湘論壇,2020(1).

[3]黨的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王紹興.政黨政治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5]鄭超華,佛見光.黨章演進視角下黨的自身現代化建設經驗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3).

[6]王長江.政黨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張立偉.黨內政治文化的制度之維[J].理論視野,2017(9).

[9]李光宇.論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差異與鏈接[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3).

[10]韓慧.中國共產黨政黨法治的內涵、價值與建設路徑[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7(4).

[11]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2]吳璟,王義保.西方政黨制度法治化:內涵、進程與動力[J].學習與探索,2016(12).

作者:史成虎 單位:中共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