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11 03:47:41

導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一、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然而,近年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準則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造成嚴重沖擊。部分高職院校一味追求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造成只見專業技能不見個人修養,只見科學不見人文的現象。

1.高職學生理想信念缺失。

崇高的理想是一個人成功的精神動力,是一個民族繁盛的精神支柱??鬃拥摹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墨子的“志不強者智不達”,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都是對理想信念的詮釋。高職學生正處青春時期,人生的道路剛剛開始,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是今后健康成長,成就事業的前提條件。由于身處社會轉型期,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其中極端個人主義和個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對一部分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不少高職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立志”認識出現嚴重缺失,不注重以道德修養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信仰迷失,理想淡化,缺乏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淡薄,這些導致高職學生出現精神空虛、內心迷茫,自私自利等不良現象。

2.高職院校漠視傳統文化教育。

在教育產業化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往往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首先,漠視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一些實用性強,短時間見效的課程擺在前面,公共基礎課程被不同程度的壓縮,甚至被邊緣化。目前在我國,英語教育盛行,反之,大學語文,中國傳統文化卻最多開設一年,甚至不開,或者僅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高職院校的這種功利主義思想,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此類人文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難以存續,從某種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其次,缺乏高素質教師隊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焸鹘y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質量的好壞。能夠擔負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存在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專業為主的院校內,教授專業課程的教師普遍具有高學歷、高技能,教授人文類課程的高素質、高文化的教師卻嚴重不足。高素質教師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

二、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重義輕利”等優秀部分對于建構高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是青年學生的基本政治要求,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盡管從小學到高中、從學校到社會都已經進行過多種形式的教育,但高職德育教學仍不能忽視愛國主義的教育,特別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國內外的情況復雜多變,青年學生思想還不能完全定型,對于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還不能做到堅定和理性,堅定青年學生的愛國信念,教育學生做到理國,仍是高職德育教學的重點。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愛國主義傳統,蘊含在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追求中,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中,在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社會責任中,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氣概里。因此,對高職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有利于促進學生團結奮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們為人處事,工作學習的基石。但現今社會,80、90后成長背景發生了很大變化:物欲橫流,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盛行,社會群體道德滑坡,見利忘義,金錢至上,致使部分學生道德感缺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感恩之心,缺乏禮儀、不懂禮貌,缺乏誠信,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以追求個人享樂為人生目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諸多關注德行修養的內容:《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吨芤住分姓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焙竦螺d物的意思是說,外在的財務、身份、地位、名聲,都是靠深厚的德行來承載的?!洞髮W》上有句話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治國平天下,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一個人能夠取得高于他人的財富、地位,因為他具備一般人不具備的德行。這些古訓對于塑造高職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著良好的浸潤作用。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和諧意識。

人類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人。人在社會中生活、生產,需要人們之間的合作,只有彼此的合作和群體的力量,才能使人類社會得以維系。自2013年9月份新學期開始,95后學生開始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在校生的主體,部分學生身上帶有獨生子女生的深刻烙印,如:自我意識增強,缺乏合作意識;迷戀網絡,人際關系淡漠,不懂得如何用和諧之道化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特別強調人與人相處時要多替對方著想,“推己及人”;孟子以仁、義、禮、智為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這給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提出了明確的行為規范,希望在這樣的行為規范下達到一種互愛互敬,和諧共處的境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仁愛”之心,能夠使高職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愛國、愛家、愛人,增強合作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

三、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途徑

高職院校是社會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可主要從以下三條實施途徑進行:

1.創建富有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

高職學生在校期間,課堂教學與校園活動是其獲取專業技能與人文知識的主要場所。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校園必將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高職院校應該以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為目標,創建富有文化氣息的校園。具體地說,可以在校園內以傳統文化為主題擺放一些主題雕塑,進行主要道路、人文景觀命名;在教學樓走廊、教室內貼掛傳統文化勵志格言;在學校墻壁、宣傳欄、校報中進行傳統文化征文;利用校園廣播、電視、多媒體教室播放經典的傳統文化視頻;引導學生成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組織,如:書法類社團、棋類社團,讓學生在一撇一捺間、在手起棋落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呼吁學校開展藝術節,以此為平臺傳遞文化信息,介紹文化遺產。以上這些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2.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有著重大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主,以“仁愛”為核心,其中“人本思想”“修身養性”“重義輕利”“自強不息”等諸多理念對高職院校學生理想樹立、人格培育、為人處事有著重大的引導作用。當前的中國社會面臨著一個傳統與外來、過去與現代并存的時代,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識形態不斷地涌入中國,使高職院校學生在面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建構的關鍵時刻無所適從,陷入了無法選擇的困惑和尷尬。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迫在眉睫。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中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敝v話再次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3.培養“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雙高的教師隊伍。

《管子•權修》中說道:“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卑倌甏笥嫞逃秊楸?;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擁有了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教育,因此要建設一支獻身教育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身處教學一線,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教師文化水平的高低,人格魅力的深淺,言行舉止的好壞,都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質量。作為國內師范類院校的翹楚,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定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對于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師隊伍教師的建設有很大的啟發,作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應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教育者的人品、道德、修養、風范對受教育者起著示范、引導、感化、熏陶的作用,其影響往往延續一個人的終生。正因為如此,教育者的師德更為重要。對于傳統文化而言,身教更勝于言傳,一個具有仁愛之心、寬容忍讓、誠實守信、謙和有禮的教師,對于學生而言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應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作為傳統文化的教育者,應該具有廣博的學識,博學多才。對傳統文化中的名篇名著,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等有著較高的領悟能力,對傳統文化研究上追求精益求精。我們相信,一支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道德素養、職業素養較高的教師隊伍,必將使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育人氛圍更加濃厚,對高職院校學生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在這種氛圍下生活的學生勢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成為國家需要的具備高技能和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張翠單位: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