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1 02:40:46

導語:高職院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1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缺失的現狀

1.1高職院校大學生不夠重視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欠缺明顯

傳統文化包括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表現形式有諸子百家、藝術、傳統等等.對此我們對浙江省部分高職院校進行了調查,大多數學生對傳統思想的認識較模糊.諸子百家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為儒家,而在我們“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的調查中,選擇“儒家”的占46.3%,“道家”的占18.9%,“法家”的占16.4%,“名家”的占12.5%,“不知道”的占5.9%.有些學生分不清道教學派與道教,也不太了解佛教、道教的區別.67.1%的學生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提倡的一種社會理想.藝術方面,校園中日流、韓流的追星族隨處可見,但是當問及文人墨客大家卻一臉茫然.并且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對中國傳統曲目或古典曲目了解甚少,而對周杰倫、“超女”等明星卻如數家珍.傳統方面,在“您讀過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幾本?”的選項中,大學生選擇“四本”的占19.3%,“三本”的占30.6%,“二本”的占18.9%,“一本”的占21.4%,“全無”的占9.8%.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學生在誦讀中國傳統古典文學味同嚼蠟,對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傳統節日不感興趣,而對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卻趨之若鶩.高職院校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容樂觀,而在學習態度方面也是讓人堪憂,在“保持現有的課程基礎上,您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或傳統文化講座的態度如何?”選項中,選擇“愿意”的占30.6%,選擇“無所謂”的占36.2%,選擇“反感”的占33.2%.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不僅對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學習態度比較消極,這一現狀值得我們反思.

1.2高職院校大學生傳統美德的缺失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將會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響,人們的理想、觀念、道德、情感和心理,也必然是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優秀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當今大學生中日漸式微.高職院校一些大學生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在傳統文化道德弘揚方面也不盡人意,傳統美德的缺失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文明意識缺失.一些大學生在公共場合儀表不整;一些大學生在上課時候接聽手機或睡覺;個別大學生情侶在公共場合舉止不雅;有些大學生不愛護公共財物,亂扔垃圾等;一些學生講求利益而輕視理想,追逐功利而不見奉獻.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他也說過:“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雖然擁有優秀的學業成績,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禮貌.”

(2)誠信意識缺失.一些大學生思想浮躁,希望不勞而獲,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現象比較嚴重;有的大學生助學貸款到期故意拖欠不還;有的大學生就業求職信息弄虛作假.在我們的調查中還發現,每年有相當多的學生拖欠學費.其中大部分學生的原因并不是家庭貧困,而是用本應用來上學的錢卻花在了物質享受、精神娛樂上.

(3)責任意識缺失.大學生頂崗實習隨意遲到早退或者出現曠工現象;還有一些大學生理想、信念觀念較淡薄,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有所滋長,強調自身利益,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對國家大事麻木不仁.

1.3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不濃厚

高職院校由于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大學語文課程處于“邊緣化”地位.課程任意刪減,課時縮水,語文老師缺乏,甚至許多高職院校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學校對專業教師片面強調其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忽視了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專業課程不能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雖然學校也開展一些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等,開展人文大講堂,但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層次偏低,人文氛圍不濃.“您對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氛圍的總體評價是”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很濃厚的占21.7%,選擇濃厚的占26.7%,選擇不太濃厚的占30.9%,選擇很不濃厚的占20.7%.

1.4高職院校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缺乏

教師的人文素質修養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比較薄弱,教師整體傳統文化知識比較貧乏.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中也很少涉及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學校沒有專任教師,也沒有教材.人文課程在高職院校開設沒有地位,教師配備嚴重不足,且教師培訓、提高機會少,導致知識日漸老化,文化素質日益下滑.專業課教師雖然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知識結構單一,文史哲知識貧乏,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并不重視,文化素質較差.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歷層次普遍比較低,素質參差不齊,很難適應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職院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高職院校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價值取向趨于功利性、實用性,從而導致出現了重技能輕人文、重實踐輕理論、重現實輕傳統、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地位,把考證作為學生培養重要工作來抓,再加上學制短,人文教育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視.

2.2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按照我國的招生政策,高職院校錄取批次排在后面,錄取學生的分數比較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除了小部分學生文化素質還可以外,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總體偏低.大學生不僅自然科學知識不夠扎實,而且文化素養也比較低,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太重視,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與理解不夠深刻,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嚴重不足.

2.3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不足

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發展歷史都比較短.我國現有高等職業院校1100多所,在2000年以后由原來的中專、中職組建或升格而來占50%左右.同時一些高等職業院校還存在底子薄、規模小、投入少、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等現象.面對日益激烈競爭的社會,高職院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都投入到擴大規模、招生、就業上,重專業培養,對培養學生具有獨立人格、健康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視不夠.高職院校人文環境的弱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很難形成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校園文化.

2.4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比較薄弱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建設存在嚴重不適應的現象.數量上不足,思想不穩定,專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出路、待遇、發展等問題上還沒有有效的解決.專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不盡合理,素質不高,隊伍中許多人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科背景.雖然能夠做到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與溝通,但很難做到在思想上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教育學生.

3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

3.1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并發展的,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僅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內容,也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這不僅有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體系的構建和目標的實現,更有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宇宙哲理、人生理想、價值取向、歷史教訓、審美情趣等,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職院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高職院校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教育相結合,逐步使高職院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結地和傳承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從而不斷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

3.2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或傳統文化選修課,同時各課程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大學語文課程是在中學語文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增進文化修養的重要課程,其主要內容選取了傳統文化文學作品,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選取了中外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文學名著,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鑒賞和領悟文學藝術作品的能力.選取了現當代著名作家、語言學家和語文教育家關于語文學習的作品,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技能的要領.高職院校通過開設大學語文或傳統文化的選修課是十分必要的,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必將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門課程的滲透.特別是“兩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更是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同時,充分挖掘相關專業課程的人文內涵,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中.只有各課程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整合互動,才能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

3.3開展豐富多彩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

高職院校要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實踐的氛圍,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長.一是利用“人文大講堂”等陣地,邀請國學名家到校園內開設傳統文化系列講座;二是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等大力宣傳,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文藝表演、電影節、知識競賽、寫作比賽、演講比賽、研討會、讀書節等各種活動,讓學生領悟國學的魅力.三是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活動可以在傳統節日組織各種民俗活動,緊緊圍繞節日主題,體現民族風俗和民族心理,挖掘傳統文化節日的文化內涵.如圍繞“年俗文化、說生肖、飲食文化及春聯文化”等為主題,在調查訪問、上網查找相關素材,動手整理資料、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也可以組織大學生對當地民間工藝、民間藝術、民間文學、民間建筑、名人軼事等進行考察,了解當地傳統文化,并在實踐活動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

3.4加強傳統文化與網絡媒體的結合

在網絡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新空間、和新渠道.當代大學生是網民群體的主力軍,一方面他們思想比較活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也容易受到網絡負面思想的影響.如果大學生在網上長期得不到先進文化的正確引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就不可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占領網上陣地,擴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受眾面,增強教育的互動性.高職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借助國學網、國學論壇、高校聯盟等網絡平臺,推進校園文化網絡建設.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上開辟傳統文化網絡園地,并通過網絡平臺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在正面渠道進行灌輸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博客空間、QQ群、MSN等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做到“潤物細無聲”和“寓教于樂”,從而提高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效果.

3.5加強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校園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缺乏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必然沒有深度和厚度,發展也缺乏后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優秀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教育內容,它的存在必將對全校師生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方面受到積極的影響.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高校,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是大學生,主導是教師.高職院校只有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文化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對當前社會形勢的挑戰,必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善于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相融合,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活潑,更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實效性.專業教師要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和健康成長成才.講授人文課程的教師不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盡量多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而且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使知識性與趣味性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人文課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作者:胡惠慶徐濤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