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探究
時間:2022-06-13 10:42:33
導語: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然而,“音樂”這個孩子不但具有“文化”的顯性遺傳特征,其自身也構成為一種文化。隔壁鄰居“西方文化”家的“西方古典音樂”小孩,生長在希臘這樣一個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中,與生俱來的有著“父輩”們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因為對上帝的虔誠信仰而時常手執一本宗教或神話內容的“書籍”,使得“西方古典音樂”具有英雄的主題與宗教的格調,多重的遺傳性格以及自身獨有的面貌特征,讓它不僅僅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同時也賦予祖輩們新的生命意義。在我們中國民族的大家族中,也有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曲——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明代大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作品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自由,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顥)朱(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偽和殘酷,形成了對反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沖擊。這種沖擊不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與背叛,而是一次造反有理的的文化更新。由此可見,音樂的發展成長,不只是簡單地對“文化”父輩的一味聽之任之,而是偶爾也要拿起革命的旗幟與其來一次正義的較量,結果也不一定是兩敗俱傷,而可能是相輔相成、互利共勉。音樂不但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支優秀血脈,家族地位舉足輕重,同時也對“文學”、“繪畫”等眾多“文化”家庭中孩子的生長發育有著積極地影響。例如在印度,有一種極具風格特色的繪畫藝術——細密畫。這是印度詩人、音樂家用文學、詩歌對印度一種旋律框架——拉格進行具體的描繪。通過詩人對拉格的冥想,出現了拉格的形象和美學構思,為拉格細密畫的創作提供了基礎,從16世紀到18世紀,再經過畫家之手,音樂最終轉換為繪畫藝術,可以說,拉格細密畫是音樂、文學、繪畫的奇妙結合,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輝映,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音樂通常只被理解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任務僅僅限于審美要求。然而,在古代西方思想家們的視野里,他是同數學、幾何學、邏輯學同等重要的學科,在“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中展示衣服畢達哥拉斯的思想的清晰圖畫,告訴我們是如何從熟悉的純粹原則中得到其物理世界的圖景的,這些原則是如何由音樂表現的:音樂音階的屬性是有數字表現的,因為就其自然屬性來說,也都是模仿數字,數字是自然中第一位的事情,他們認為數字的要素便是一切事物的要素,而整個天堂便是一個音樂音階和一個數字系統”[1]。在古代的中國,支撐中國古代文明的六門支柱學科“禮、樂、射、御、數、書”中也包含音樂內容。作為六門學科之一的音樂,它是開啟古代國人智慧的鑰匙,是讓國人通向真理彼岸的帆船。由此,我已經簡單了解了音樂與文化的家庭關系,正像我們大多數人的家庭一樣,這個孩子從出世就體現著這個家族的特征,在他的身上流淌著父輩的思維模式與母親的感情表達,然而隨著他的健康茁壯的成長,他不滿足于像鴨子一樣簡單的印隨,而是每一個孩子都性格迥異且與眾不同,并且開始有了自己的方式方法,甚至常常想與傳統勢力來一次較量。無論結果,他都勢必都要帶著祖輩們優良的基因與獨特的魅力走向更加成熟理智且全方位的發展道路。
本文作者:劉穎工作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遂昌文化產業的發展研討
- 下一篇:論桌游文化下的休閑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