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與對接
時間:2022-07-25 10:24:50
導語: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與對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對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在企業文化和高職校園文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問題。對于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來說,既要在專業知識上過硬,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由于高職教育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使得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應當更為接近。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校園文化起到激勵和滲透作用,相應地,高職校園文化在吸收和借鑒企業優秀文化時,又能對其產生一定的輻射與促進作用。因此,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對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
(一)高職校園文化。高職校園文化指的是在高職校園內,學校管理者與廣大師生在教學、學習、生活以及服務等活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物質與精神的活動方式與結果的統稱。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的核心在于教風、校風與學風建設,從物質、精神以及制度文化、技能培養等方面入手,通過構建優美的校園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高超的技能操作水平以及豐富的文化生活形成鼓勵人勤奮上進的學校精神和實用科學的價值理念,促進學校文化形態、技能狀態以及師生心態和諧融洽,推動高職院校的全面協調發展,提高學校品牌影響力。(二)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指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且由大部分員工所接受的價值觀念、企業形象以及行為規范的總和。要構建企業文化,必須要滿足和戰略系統與組織能力系統匹配的要求,企業文化內涵主要包括四個層面:1.共同的價值觀念是由企業管理者所倡導的,從而為企業發展使命、戰略遠景、核心價值觀等價值觀念提供有利支撐。2.共同的行為模式——往往是由共同行為意識、行為實踐與能力構成的行為習慣和結果。3.共同的感覺氛圍——組織群體心理上的共同契約,形成了一種全體習慣的感覺氛圍,這種氛圍就是所謂的文化氛圍。4.企業的外在形象——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的認識與感受。
二、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差異分析
無論是高職校園文化,還是企業文化,二者都具有文化屬性,都能夠對人進行有效培養與引導。但是,由于二者屬于兩種不同組織的文化,存在差異也是必然的。因此,對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行分析是研究高職院校與企業文化的基礎,二者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一)文化特性的差異。高職校園文化往往突出的是教書育人功能。高等職業教育往往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礎知識上而進行專業化與職業化教育,主要培養各種專業人才的活動。而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文化,是一種生產經營文化。我國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主體,其首要任務是為了創造物質文化財富,從而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有效滿足。(二)價值取向的不同。由于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高職院校文化屬于一種學術型文化。高等教育機構的目的決定其應當突出學術的主導地位,在其內部還存在著以知識體系為核心的組織結構。企業是自主經營,自我承擔盈利與虧損的經營性單位,往往更為注重內部分工協作,它是擁有一定獨立財產的法人與市場主體。
三、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的具體體現
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必須能夠盡快適應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理念與方法,積極融入到現代企業文化中,并參與和建設現代企業文化,實現由“學生”向“企業員工”角色的順利轉變。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職業性的特點,實現與企業文化的相互融通。具體表現為:(一)建立企業技術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高職院校主要是為國家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必須突出一種企業技術氛圍,無論是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手段、教育資源配置,還是在課程體系建設、考試考核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等都必須充分體現出技術教育的特點。同時,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重視技術開發學科的發展,創造出一種在技術上學與練相結合的學習氛圍,突出以技術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條不紊地實施技術創新。通常,企業類型的不同決定了對技術人員不同的要求,那么各專業必須結合各個企業不同的技術要求,建立自己的“專業文化”。掌握相應行業對人員的素質要求,并將其貫穿于各專業的教育過程中,甚至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也要突出對這些專業素質的培養。(二)建立企業化的價值標準。一方面,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為企業提供服務應該是其根本奮斗目標,在衡量自身辦學水平時,應當考慮培養的學生是否適應企業工作需要,是否受企業喜歡。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應將其視為生產力要素的人加以培養,突出人本主義思想。換言之,高職院校在各種辦學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師生積極性與創造性的調動,并切實維護好他們的權益。(三)樹立企業化的辦學理念。第一,在辦學思想上,要突出現代化和開放性,并對社會企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第二,在辦學目標上,高職院校應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第三,依托自身有利條件,實行“產、學、研”的辦學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如果條件允許,高職院校也能自己興辦企業。第四,樹立資本經營觀念。對于學校的每一筆資產,高職院校應當像企業一樣進行合理經營與管理,從而在產學研結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四)采取企業化管理措施。高職院校畢業生大多都在企業基層車間工作,具有典型的團隊性工作特征,都需要嚴格的紀律和規范化的操作,在效率和技術上都有比較高的要求。所以,高職院校在制度和行為上都應吸收和借鑒現代企業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搭建起高效的管理體系。比如,在學習與生活方面,應當加強過程管理,幫助學生養成守時、守紀的良好習慣。注重師生細節意識培養,努力做好每件小事。(五)充分利用企業條件,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應當注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引入實踐相關教學設備與設施,為學生創造真實或模擬的職業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技術,了解今后工作的具體流程。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力量,與企業聯合投資、聯合經營,使企、校、生三方均受益。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是對校園教學環節的延伸,在基地建設上應當選擇優秀的企業,這樣才能讓學生接受優秀企業文化的深刻洗禮。
四、促進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融通的有效策略
在高職院校培養模式中,學生往往有很長一段時間在企業內頂崗實習,那么高職院校就應主動走出去,去面向企業和融入企業,讓學生去了解和適應企業。由于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得兩種文化必須相融互通。為了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相互融通,應當采取如下策略:(一)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合理搭建文化融通平臺。職業素質的高低體現了勞動者對社會職業的了解與適應能力,特別是在職業興趣、能力、個性等方面。職業素質往往受眾多因素影響,如受教育程度與經驗、工作經歷、所處的社會環境等。通常,員工的職業素質越高,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二)注重團隊精神培養,確立文化融通交點。在企業分工日益細化的當下,團隊精神已經成為重要的企業文化要素。團隊精神指的是團隊成員為了確保團隊的利益和目標得以實現而互相協作的作風。團隊精神是以奉獻為核心,并轉化團隊成員工作的推動力。團隊精神的精髓在于承諾,需要團隊成員共同承擔責任,對于一個沒有承諾的團隊而言就好比一盤散沙。在高職院校中,團隊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同學相處、社團合作、運動隊拼搏,都需要團隊精神來維持。因此,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團隊精神培養,這一點也是符合高職院校要求的,也是兩種文化相互融通的交點。(三)加強校企合作,搭建文化融通橋梁。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他們往往更為關注高職院校能否為其培養出符合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關注現代企業發展需要何種人才,這就為校企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更好地適應客觀實際需要,校企合作不應僅僅局限于技術適應層面,而應繼續深入到文化融通層面。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校企合作就成為了促進兩種文化融通的橋梁。(四)實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創建文化融通新模式。工學結合就是要讓學生在一邊進行課堂學習的同時一邊在企業參加實踐,兩種活動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即“學中有工,工中有學”,目前,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已經是國際性普遍規律,同時體現了中國的職教特點,突出了職業教育的亮點,對于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通也是大有裨益的??梢哉f,采用工學結合的職教辦學模式,不僅僅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通的有效舉措,能夠極大地推動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下,
通過企業文化理念的引入,使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對接,為學生進行角色轉變提供有利環境,為國家培養出創新高職人才,從而達到現代企業實際工作標準。員工在現代企業中工作,其態度和觀念會對企業生產力和效益產生直接影響,要想做出一定的工作成績,就必須具備誠實、堅定、勤奮、勇敢和守信等優良品質。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教育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企業文化精神滲透,深入到學?;顒拥姆椒矫婷妫寣W生感受到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品質,這樣在畢業后更能適應實際工作需要。
作者:袁國偉 單位: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用和優化策略
- 下一篇:大學精神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