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物理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06 05:43:00

導語:人本主義物理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本主義物理教學論文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流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人本主義學習論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尊重學習者;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必須相信任何正常的學習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必須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形成情感融合,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

人本主義思想與新的物理課程改革要求是一致的.在即將頒布的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課程培養目標為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模式.對物理知識以外的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體現了物理教學中學生的人本因素.由此可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以學生主體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將正式進入到教學過程中來.

一、學習動機的激發

人本主義學習論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或學習的內在潛能,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發揮.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源于發展個人素質的強烈愿望、物理現象和實驗的吸引、弄懂物理現象產生原因的探求、通過高考和為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理想等,在上述因素中,認知內趨力的因素對物理課堂教學影響明顯.教師是采用外部強化去控制學生,還是采取一些方法去吸引學生對物理現象本身的注意,效果明顯不同.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物理情境的創設,就是這個道理.

人本主義學習論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改變講述、演示、推導等一人包辦的做法,給學生以更多的參與機會.從物理現象的感知,表象的建立,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規律的掌握,應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觀察、閱讀、實驗操作等發現問題.通過分析、思考提出假設,再通過推理、演算尋找結論.在上述過程的體驗中,學生親歷了知識的構建,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在這種反復的“探究──快樂”體會中,學習動機得到強化,物理興趣逐漸形成.

二、學習內容的加工

羅杰斯認為,只有當學生正確地了解到所學內容的價值或用處時,學習才成為最好的、最有效的學習.新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已對知識內容上作了相當大的調整.在高中教學中,老師利用各種條件,通過多種途徑對知識內容進行靈活調整,將極大地改變目前教學中事倍功半的狀況,取得滿意的效果.

1.密切傳統知識與現代生活的關系,關注生活中的物理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經典物理概念和規律,都是前人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實驗而抽象概括出來的.在教學中,老師應設法將教材中脫離了實踐的抽象概念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在生活中鞏固知識,加深概念、規律的理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應當成為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習題教學是最容易脫離生活的環節,許多學生,甚至老師都錯誤地認為習題課就是做題、講題.學生耐著性子一路做下去,最后甚至都忘了基本的概念、規律,只剩下滿腦子的公式和符號.高效的習題課應該回歸學生的生活.同樣的題目,可以用傳統的抽象、空洞的物理情景作載體,可以直接給出恰巧的數據,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體驗,甚至親自測量獲得數據作已知條件.兩種做法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據報道,湖北有一所中學,校門正對一段下坡路,下坡路盡頭則是一條繁忙的馬路.學校出于安全考慮,在校門口豎起一塊“禁止騎車下行”的牌子,但屢禁不止.后來,一位物理老師在“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習題課前,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領所任班級學生實際測量了這段下坡路的長度、高差、摩擦因數等數據,課上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推算騎車下坡滑行的加速度、由靜止下坡到坡底的速度、有一定初速度時到達坡底的速度等,再結合對面馬路上車輛的正常行駛速度、司機反應時間等估算剎車距離,不僅使學生鞏固了牛頓運動定律及運動學的基本知識,而且讓學生通過實際測算對騎車下坡的危險性有了切身體會.有人可能擔心,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正常的物理教學,這種擔心正是立足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的.我們說,在新的教學理念中,類似的情況不是太多了,而是還不夠.即便不能事必躬行,至少應建立起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的廣泛聯系.

2.重書本知識向當代科技的延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高中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對尖端的科學技術有著濃厚的神秘感和強烈的好奇心.細心歸納一下,許多現代科技知識在高中物理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影子,例如現代航天技術以勻速圓周運動和萬有引力為理論基礎;低溫物理對應熱學知識;通訊電子技術對應電磁振蕩、電磁波;光電技術、激光對應光的本性;計算機對應半導體;核武器、貧鈾炸彈對應原子物理等.在教學中適當加入相應尖端科技的介紹,不僅消除了學生內心的神秘感,而且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泛化為學習當前知識的動機.

三、學習方法的掌握

羅杰斯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進行學習.“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現代世界中變化是唯一可以作為確立教育目標的依據,這種變化取決于過程而不取決于靜止的知識.”很多有意義的知識或經驗不是從現成的知識中學到的,而是在做的過程中獲得的.學生通過實際參加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和自我創造,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經驗,這是最寶貴的知識.與此同時,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同時獲得了如何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這些方法和經驗又可以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從而導致對各種經驗的不斷感受及對變化的耐受性.

物理方法是物理學發展中的靈魂,高中教學中方法是從知識學習到能力發展之間的中間環節,是溝通知識和能力的橋梁.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在實際學習中,物理方法的學習不如知識學習那樣明確,因為方法是以分散的形式隱蔽在知識表述之中的.為克服這種困難,一方面學生要自覺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論因素并努力加以掌握,另一方面則需要老師對重要的方法進行系統的總結.

例如理想化方法、控制變量方法等.這些方法是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中逐漸形成的,一般在學習進行到適當階段時正式提出,在后續學習中不斷運用.高中物理中,理想化方法的提出過程是這樣的:在“力”一章中通過光滑斜面、輕桿、輕繩等滲透理想化思想,在“物體的運動”一章正確運用理想化方法引入物理模型──質點.然后在后續學習中出現了理想化方法的大量應用實例,如簡諧運動、簡諧波、理想氣體、點電荷、勻強電場、勻強磁場、光線等概念模型以及勻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彈性碰撞、機械能守恒過程等物理過程模型.控制變量法的提出與之類似,在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過程中第一次正式接觸控制變量法,隨后在單擺振動規律、理想氣體狀態方程、部分電路歐姆定律的得出過程中強化和應用.

由于物理科學研究對象的基礎性和廣泛性,它的研究方法也具有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價值,其應用范圍早已超出了物理學科本身,對于其他學科的研究,以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基于這一點,在物理教學中,我們提出“教會方法,教會學習”的口號.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師生關系的品質,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相信學生,不用外力強加;真誠對待,以學生為中心安排教學.總之,教學中始終要牢記是“人”在學習,是具有獨特品質的人在學習,致力于培養創造性、建設性、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力求學生在物理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