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論文
時間:2022-12-22 10:16:00
導語: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探究教學受到一定的重視。在我國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將探究式教學置于突出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適時適宜地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都有好處。學生經歷探究式學習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很多教師對探究式教學沒有真正理解其涵義,將探究教條化,機械的、固定程式地運用于教學,以至造成探究形式化,極大傷害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不利于新課堂模式的構建,不利于新課改的順利實施。為此,本文擬結合自己的工作和實踐,對探究式教與學所涉及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涵義探究習慣形成
一、首先我們要真正搞清科學探究與探究式教學的實質
張大昌教授在《從物理課程看科學探究》一文中對科學探究曾作過這樣的闡述:“第一,它是一種學習方法,強調學生自己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知識、體會科學方法、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目前對這點已經取得共識。第二,科學探究本身也是學習的內容。平常所說的知識包括了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怎樣進行科學探究是一種程序性知識,以前我們對這類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學生要通過對探究過程的反復體驗,學會怎樣進行科學探究。這在過去強調得不夠,應該引起重視。第三,科學探究還是一種精神。要用這種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規律,也要用這種精神學習整個課程中的所有內容。這點尤為重要?!?
張大昌教授這段闡述讓我們深入的理解了科學探究是什么:它不但是一種學習方法,良好的思維方法,還是人生必修的學習內容,更是一個人應該有的一種可貴的學習精神。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模擬,無論是探究的廣度、深度、復雜程度或時間的長度,都無法與科學探究比擬。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以知識為載體,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包括:觀察、測量、制作、提出假設、進行實驗、交流等)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科學概念,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從中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我們如何理解物理課程標準提出的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呢?教材在一些章節中設計了很多內容,比如,“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等一些課,可以組織學生在探究中認真去體會這些要素。另外,課程標準指出的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不同于“環節”。一個過程缺少必要的環節就會中斷;而課程標準指出的要素是科學探究的標志,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只要具有一兩個這樣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學習時的科學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但往往卻被我們一些教師所忽視。
例如,在引入強相互作用時,下面的思考與討論就是一種科學探究。
“通電導線、磁體都能使小磁針偏轉,根據你的推測,原因可能是什么,是通過什么來實現這種作用的呢?”
教師提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會想:“對呀,它們之間沒有接觸,但互相有作用,和電現象很相似,它們之間一定也是通過某種物質來實現的,不然怎么會……”這小段教學過程也許只有一兩分鐘,但它包含了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以及極其簡單的分析。盡管學生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結論,但它具有科學探究的典型要素,這種互動就是一段科學探究。二、其次學生養成探究習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才能發揮作用。學生養成探究思維習慣,還需要教師一定時間的引領才能形成。
1、初始階段,教師要示范引導,讓學生熟悉探究的要素,養成探究習慣。教師示范式探究教學主要圍繞某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要著重啟發誘導示范。在這一階段里,對于探究課題的提出方式,教師要充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生只有對所探究的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想學、樂學、善學,繼而獲得思維發展。探究教學并非一定是教材所規定的那些章節,也可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對某一物理知識點來說也可采用課題探究方式來組織教學。在這一方式里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施教過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滲透或培養,這樣可以通過“變教為誘”、“變教為導”,來實現學生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而使教學深入到“以誘達思”的境界,從而調動起學生探究性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教師探究示范,讓學生感受什么是探究。
2、發展階段可采用師生共同探究的方式進行。師生共探著眼于“交流——互動”式教學的形成與發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完成一些探究過程,學生與教師要共同完成諸如問題的提出、猜想、驗證或評價等等一些環節。學生與教師要真正互動起來,學生要真正參與其中,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題地位。另外,教師要在這個環節中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感悟,以便升華新體會的認識與觀念,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種由成功的學習而產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充滿信心樂于探究,探索出適合自己個性的獨特而又有效的思維方式。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善于掌握學生探究素養發展的程度,及時適當調整下一步的教學行動。
3、形成階段,在學生養成了一定探究習慣的基礎上,可以逐步深化學生的探究。這個階段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完成幾個完整的探究課題(如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等),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完整性,同時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合作”探究意思。以往組織課堂討論,主題不明確,時間不充分,氣氛不和諧,形式走過場多,討論探究效果很不理想,這是探究式課堂教學一定要注意的。不要所有問題都拿來討論,使合作流于形式。一般問題學生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解決。比如,開始先給學生幾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問題,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教師可根據探究問題需要確定。(1)、簡單的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后四人小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討的結果;(2)、稍復雜的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所以小組組合要合理搭配可以是四個、六個人,最多不超過八人,明確分工,使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3)是答辯式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要避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成良好個性品質。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干什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綜上所述,探究教學一定要科學,科學探究是一種精神,它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教師要想盡一切方法調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而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這樣就體現了新課程的探究精神。我們不宜說某節課是科學探究課,某節不是;也不宜說某個教學活動是,某個不是??茖W探究要滲透到全部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張大昌.從物理課程看科學探究.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6;(Z1
- 上一篇:物理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培養論文
- 下一篇:財政局在注冊會計師代表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