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宇宙形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9 05:05:00
導語:系統宇宙形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史以來,甚至更早之前就不斷有人希望破解宇宙的真諦;然而直到現在,它仍然處于一團迷霧之中。雖然人們對宇宙的起源和歸宿以及時間的起源都有了自己的理論。不幸的是,人類目前的宇宙理論陷入了困境。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宇宙起源、宇宙構成、速度無極限、系統宇宙形成、第一推動力、宇宙本源、宇宙歸宿、時間起源和星系成團原因等方面進行簡單卻十分必要的探討,力圖描繪一個更加切實的系統宇宙。
一、宇宙的起源
現代宇宙學家(主要是物理學家,包括一些數學家)面臨的眾多疑難問題之中,最根本的一個就要算宇宙的起源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和猜測由來已久,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它對大爆炸之前的敘述卻極其稀少。就此,超弦理論的創造者認為:我們宇宙的前身是一個十維宇宙。令人遺憾十維宇宙又是怎么誕生的,卻沒有明確解釋,這無疑是一種搪塞手段。因此可以肯定,無論人類怎樣去解釋宇宙的起源,最終都無法擺脫其前身的困擾。于是我在這里大膽地自我定義:人類在解釋我們宇宙的起源時要劃分一個階段,這個劃分點就是奇點大爆炸。這也是我一直用“我們”這個定語的原因。根據這一定義,人們就可以把原本十分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即當解釋我們宇宙的起源時就直接說它起源于奇點大爆炸。就此,我們可以把奇點(現在我們宇宙)以外的一切并稱零時空。
二、宇宙的構成
鑒于上面的基礎,我把我們的宇宙稱為系統宇宙。系統宇宙分為顯宇宙和隱宇宙。顯宇宙由第一、第二和第三維共同組成;隱宇宙由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維共同組成?,F在的系統宇宙被零時空包裹著。零時空既無重量也無質量,因為奇點大爆炸時,它的一切質量和能量都轉化為系統宇宙。至于質量與重量的關系后面會分析,下面我們首先解釋系統宇宙的形成。
奇點大爆炸后,首先生成第四維、第五維、第六維和第七維,其次是第六維、第五維、第四維,最后才是第三維、第二維和第一維。這關系到奇點的總能量和一個提速率V。V是一個可以在幾乎為零的時間內將物質運動速度提高到C(光速)以上的轉因子,從而把物質變為反物質;時光飛行器(如飛碟)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在短時間內作遠太空旅行。由于奇點的總能量萬分巨大,爆炸時,速度瞬間就達到C以上,所以不可能首先凝成物質——不可能首先生成顯宇宙。因為顯宇宙成立的前提條件是0<V≤C(V代表速度),隱宇宙成立的前提條件是C<V≤C8(原因后面有間接解釋)。
三、速度無極限
基于上述理論,可以推斷速度無極限,但必須是在顯宇宙外才能體現。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我們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人類現今能觀測到的宇宙直徑為200億光年,宇宙的年齡約為150億歲。根據爆破原理,設一手榴彈爆炸后分成兩個均勻的部分且分別向對立方向飛去并不受地球引力作用。那么它們運動的路程與時間和平均速度的關系式為S=VT。換言之,奇點大爆炸向外釋放能量和反物質的原理是一樣的。當我們把數據代進去時會驚奇地發現:V=(200億光年/150億歲)>C。就是說如果C是宇宙中運動最快的,那么是人類自己出了問題——要么是算得的宇宙年齡太?。灰词怯钪娴陌霃竭h遠沒有200億光年;要么是速度無極限。很顯然,最后一種觀點說服力最大。但必須明確的一點是,顯宇宙中到處充滿物質,所以在顯宇宙中光速最快毫無疑問。另外,在系統宇宙中,速度的值只能在0~C8之間。V>C8的情況是一個更加深奧的問題,不在本文討論的范疇。根據系統宇宙的速度范圍,愛因斯坦的“質速公式”M=將要改為M=。那么物質的質量將是隨著物質運動速度的增大而減小,并非相反。這才是困擾人類突破性認識的最致命因素。根據這一公式:當V<C時,M為正數,是我們熟悉的物質運動;當V=C時,M變為零,此時的物質尚可稱為物質,更確切地說是處于物質與非物質(反物質)的界面;當V>C時,M變為負數,物質變為反物質,進入隱宇宙運動,它的動力就將由“質量負差能量”E=│MC2│提供。
四、系統宇宙的形成
系統宇宙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達到現在穩定的系統宇宙更需要時間來過渡。在系統宇宙地組成部分中,首先生成的是第四維,最后才是第一維,而且有兩個互不相連的第四維、第五維和第六維,所以它的維序是混亂的。但一個有生命的宇宙,它的維序必須是從低到高正確排序的,只有這樣能量才能穩定地“躍遷”,從而保證生命系統的正常運行。若非如此,長足生命將無從談起。例如排序前的宇宙,那時第四維在最內層,第一維在最外層,而且總共有十個維,這樣分兩部分來討論會比較清晰。第一部分是正序的第四維到第七維。這一部分能量可以正常向上躍遷,但第四維卻沒有能量來源,并不是一個循環系統。第二部分是倒序的第七維到第一維。這一部分照理可以正常運行,因為這種“能量反遷”可以是另一個角度的正遷。很不幸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用了第七維,這便破壞了整個系統宇宙的能量躍遷平衡,這樣的系統宇宙最終命運就像人類制造的“生物圈Ⅱ號”一樣。所以我們的宇宙經過一次十分艱難的自動排序過程。其中最大的意義就在于產生了能夠保持我們的宇宙相對穩定和正常運動的力——第一推動力。
五、第一推動力和宇宙本源
第一推動力是錯維引力和套維斥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錯維引力就是不同的維之間由于發生參插而形成的力;套維斥力就是高維與低維之間由于相互排擠而引發的力?!皡⒉濉被\統地可以解釋為一根連接兩個密閉容器之間的導管作用。它是系統宇宙自動排序的產物。“套維”籠統地可以解釋為大氣層與地球實體之間的關系。它一開始就已經存在。
第一推動力對人類認識、了解和解釋系統宇宙的本源至關重要,它與速度和時間交織在一起就是系統宇宙的簡單化。無法正確分析三者的關系就永無法解決問題。系統宇宙的前身是單純的物質,而系統宇宙由物質和反物質組成。決定物質與反物質的是速度,且速度是改變時間的惟一途徑,所以要徹底解決系統宇宙的本源,物質的起源與時間的起源并不是決定因素,而是速度。速度是決定維的基準,是決定時間的途徑,而維造就第一推動力,時間關系起源和歸宿,所以速度才是系統宇宙的本源。
六、宇宙的歸宿
超弦理論將大爆炸看作一個更為猛烈的爆炸的副產物,這一更為猛烈的爆炸導致一個十維的宇宙破裂為一個四維宇宙(我們現在擁有的宇宙)和一個六維宇宙。但四維(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宇宙的擴張以犧牲六維宇宙為代價,以致這一六維宇宙已經塌縮至普朗克標度上。事實上他們犯了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他們沒有意識到維數越高的宇宙生命力越強,就像人類比螞蟻更能適應環境更聰明一樣。結果他們的理論多少有些無稽之談的感覺。
基于一些前人基礎,宇宙學家把暗物質引入構成宇宙的組成物質。因為大量的觀察和計算數據表明宇宙的90%以上是由未知物質構成。因此宇宙的最終命運,不管是在熾熱的燃燒中滅亡還是在大冷寂中漸漸消失,都取決于暗物質的準確性質?,F在,計算宇宙平均密度的嘗試表明后一種觀點正確。但是仍可能存在足夠的失蹤物質提高宇宙的平均密度參量Ω,最終使宇宙膨脹反轉并塌縮,導致宇宙大災難發生。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值得人類慶幸,因為它們都只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無可厚非的一點是,他們都想解決一些問題,把人類帶到一個新的認識領域。于是可以把這一層關系與理論看作是第一推動力的“替代品”,因為它們都有不可見性和可預見性,并且這些“暗物質”都為宇宙的歸宿存在并都為提出者作為不明朗的“第一推動力”的佐證。其實愛因斯坦已經向世人指明了主要的大方向,但后人卻在岔道上越走越遠,而且不斷地分支,導致了惡性往復循環。
系統宇宙的起源與歸宿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奇點大爆炸時,以Cn速度向四周釋放能量與反物質。由于受到零時空的阻礙,加速度a在到達最大值后減小,而速度仍繼續增大;當速度也達到相對極值C8時,開始減緩,之后當其再小于C時,反物質被拋出轉換成物質,顯宇宙開始誕生。雖然系統宇宙經過一個自動排序過程,但其能量仍足以促使穩定系統宇宙繼續向外膨脹。這就是我們的宇宙至今仍在向外膨脹的根本原因;但其膨脹的速度也在不斷減弱。當內力與外力平衡后,系統宇宙將會被壓縮,無情地無條件地反彈,最終又變回奇點,并回環往復。值得慶幸的是,那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比顯宇宙發展到現今階段還要漫長。
七、時間的起源
時間的起源問題也是一直以來困擾宇宙學家的最主要問題之一。他們經常把它看作宇宙的起源或將兩者相提并論?,F在我們知道它們并不統一。那么到底應該怎么定義時間的起源?是否要把時間的起源也劃分一個階段?很顯然,對于時間的起源也必須劃分一個階段,這是由零時空和速度決定的。就像物質在系統宇宙前就存在一樣,時間在零時空時代就存在。于此,我把這一時間命名為凝凍時間。它在系統宇宙之外,所以不予討論。
速度是改變時間的惟一途徑,現代的宇宙學家已經對此略知皮毛,但并不明朗。他們注意到了二者之間的特殊關系,但不敢肯定它們的必然聯系。因為他們還無法用實踐來證明。事實上,當速度在0~C2之間時,時間的方向是一定的,它隨速度的增大而減慢;當速度大于C2時,時間的方向不再穩定,它既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所以在穩定的系統宇宙中,第一維到第四維處于相同的時間軸上。因此,我把系統宇宙時間分為穩定時間和不穩定時間,而且人類只能了解穩定時間。于是,我把不穩定時間歸入凝凍時間。以下談及時間的起源時,只指穩定時間的起源。
毫無疑問,時間的起源就是穩定系統宇宙的形成起點。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計算的年齡,但系統宇宙的年齡很可能永遠也算不出,因為其中有一個難以知曉的過渡時期——排序期。這個排序期打破了許多性質定理,使一切都變得混沌起來,但它卻為系統宇宙顯宇宙的星系成團做了決定性奠基。
首先是第一推動力的異常,因為系統宇宙的排序過程并沒有遵循先行后序。當其中的一個維力圖穿過另一個維(這個過程很像細胞的內吞)時,會牽動其他維的運動,第一推動力就會扭曲變形。巨大的錯維引力和套維斥力發生不必要的沖撞和擠壓,從而改變了原有物質與反物質的相對穩定與平衡。當錯維引力將豐富的物質反物質吸引過來時(或后),由于套維斥力的突然擠壓,這些物質反物質就會改變運動形態,部分沉積下來,導致物質的聚集,為星系的形成奠定基礎。
其次是速度的變異,因為它受到第一推動力的控制。速度的變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穩定系統宇宙的能量與質量關系——顯宇宙與隱宇宙比例的嚴重失衡。這是顯宇宙的劣勢——控制力弱的具體表現,因此它的半數以上物質與能量在排序過程中丟失,結果宇宙中90%以上是反物質(暗物質)。
再次是時間的往復,因為速度的改變而受迫變更的時間是這一過程最奇妙的事情。由于排序過程中速度一直在0~C8之間晃動,因此時間一直被迫往復,就像大海中一艘由于海水密度不同而深度忽上忽下的潛艇一般。所以這一時期系統宇宙中不存在穩定時間,即可能永無法準確估算這段時期花費了多長時間(格林尼治時間單位)。
所以“空間”和“時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并歸于“維”之中;“維”只指空間,不包括時間,它們只是并列關系。
八、星系成團的原因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系統宇宙的自動排序期為星系的成團奠定了基礎。這是最關鍵的一點,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如果沒有這一基礎,星系成團將無從談起。然而星系的成團并非在那時就出現雛形,而是在排序完成前后一段很短的時間完成的。真正的星系成團則是在系統宇宙穩定之后才慢慢演變過來的(這一演變基本上與現在宇宙學家解釋的相似)。排序期完成前后由于第一推動力進入相對比較穩定狀態,因此將現在所有的星系拉遷到了現在的相對對比位置。而現在的每個星系的中心仍是三維與四維之間最大的能量躍遷通道——黑洞。黑洞是物質,但它之所以能成為顯宇宙與隱宇宙的橋梁作用,是因為它的質量與能量十分巨大。這造就了它驚人的引力場,這一引力場足以使光提高速度,進而將其能量躍遷到隱宇宙,完成能量的傳遞過程。
總之,系統宇宙是由維和時間共同構成的。維是最主要的,它包括物質與反物質、能量與力,是生命的基礎。時間是促進生命,并保持系統宇宙活力的第二要素。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們是成就我們的宇宙豐富、美麗、絢爛、神秘的根本。
- 上一篇:話劇詳細內容管理論文
- 下一篇:能源理念與能源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