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12-09 09:19:01
導語: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物理教學分為理論與實驗兩大部分。但在其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驗教學。然而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在整個大學物理課程中屬于一門基礎實驗課程,物理實驗可以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操作。面對當前大學物理實驗課程中的不足現象,從而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對策,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1.當前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現狀
許多高校在設置物理課程時,將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分成兩個獨立教學課程,促使理論與實踐操作不能有效銜接,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無法用理論作為實驗依據,使學生很難順利完成實驗任務,即便實驗完成之后,學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與分析其應對的理論知識。一般傳統實驗教學模式都是由教師進行口頭傳授,講解實驗中的目的與原理,然后讓學生模仿教師剛才完成的步驟進行重復操作,并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數據,驗證實驗結果。雖然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執行,但其收獲卻是謹小慎微,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于上課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除了聽課就是動手操作實驗,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進行溝通,以至于學生在課后發現,相關實驗無法解決與處理數據中出現的疑惑。由于大學物理考試成績與物理實驗相掛鉤,使得很多同學怕實驗時不能取得良好的實驗數據,從而直接拷貝其他同學的數據,而沒有對物理實驗進行實踐操作。對于考試中的理論知識,學生依舊采用應試教育的死記硬背,使得學生將學習變成應付考試的一種無奈之舉。
2.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策略
2.1運用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依舊采用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動受教,或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參與者,沒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物理實驗當中,面對這種填鴨式的理論知識介紹,除了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外,還無法真正理解理論知識的含義。因此,針對這樣情況,教師應增添物理實驗的趣味性,并把枯燥無趣的物理理論知識搬到實驗課堂,使實驗與理論達到有效結合,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教師在講解實驗之前還可以依據實驗歷史背景,為學生準備相關的小故事,了解該實驗是誰第一個操作成功的,他在實驗時遇到哪些問題,得到了哪些實驗數據,后來又有哪些人對實驗進行修正與補充等。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該實驗的意義,并用歷史上物理學家的精神激勵當代學生。此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做實驗時應一改往日的一氣呵成,做每一個動作時停頓片刻,讓學生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物理變化,或者在學生能熟練操作實驗器械后,讓學生自行實驗。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跟著實驗進行思考,融入到實驗教學氛圍當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2.2完善實驗考核制度。針對學生物理實驗報告出現雷同現象,教師應該完善實驗考核制度,避免出現此類情況。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并且每個小組不超過三人,這樣的安排可以讓每個學生參與實驗,同時獲取相應的實驗數據。一個學生做實驗,其他學生在旁邊負責觀察與記錄數據。該實驗真正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將理論與實驗做到真正有效結合,準確掌握物理知識,而不是應付考試。這種考核方式不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物理實驗當中,還能得到真實有效的實驗報告數據,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一舉三得。2.3定期組織物理實驗競賽。當前,大學物理實驗都是驗證物理理論知識,并對該理論進行反復實驗。這種重復且又乏味的實驗是許多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普遍現象。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負責實驗操作,對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的少之又少,許多實驗器械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數據,學生并不懂得器械的組裝步驟。因此,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物理實驗競賽,比賽內容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簡單器材自制與物理相關的實驗器械。這個物理競賽不但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考驗學生在緊張嚴肅的比賽環境中臨危不懼的應變能力,同時還考驗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如何利用簡單的配件制作出實驗器材設備,且能夠順利的完成實驗。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大學物理實驗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摒棄傳統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模式,而是應該采用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變成大學物理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實驗教學氛圍當中,將物理實驗與理論知識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理解消化物理理論知識,更好的掌握物理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張丹瑋,王杰.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9(03):192-193.
[2]彭勇宜,何軍,孫克輝.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4):138-140.
[3]李瑞.大學物理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科技資訊,2019,17(02):165-166.
作者:李向民 單位:濱州醫學院
- 上一篇:STEM與高中物理教學融合分析
- 下一篇:獨立學院數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