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物理實驗細節問題

時間:2022-06-26 04:28:59

導語:談論物理實驗細節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物理實驗細節問題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過程的細節決定著實驗的成敗,實驗的成敗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優劣。就山東省第六批物理教學能手評選過程中,相關實驗的預設與生成、操作與技巧、拓展與延伸、原理與解析的細節問題,舉幾例說明細節問題的重要性,與同仁商榷。

1.視聽效果影響可見度的細節問題

演示實驗的可見度是影響實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考慮可見度的因素越全越好,視聽沖擊效果越強烈越好。例如:在演示擴散的快慢跟溫度有關的實驗中,教師同時向冷熱兩杯水滴入一滴墨水,看墨水在哪杯水中擴散得快。此實驗就有三個細節需要注意:一是用紅墨水要好于藍墨水,因為紅墨水與周圍環境對比度高,故可見度大;二是用白板作為襯托背景要好于不襯托,因為白色襯托增大了對比度,提高了可見度;三是冷熱水的溫差越大越好,這樣在熱水中的墨水擴散得才明顯的快。如果這三方面的細節沒有很好地注意,效果就大打折扣。在這里不同的教師,注意的細節是不一樣的,因而造成的效果不同。這是可見度的細節。再如:在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中,將鬧鈴放于密閉的玻璃鐘罩中,向外抽氣觀察聲音的變化。演示此實驗時,應注意的細節是:用手動抽氣機要好于電動機帶的抽氣機,手動抽氣機沒有干擾音,能夠明顯地聽到聲音逐漸變小的過程。而電動機帶的抽氣機抽氣過程中,電動機旋轉時噪音較大,幾乎掩蓋了鬧鈴的響聲,學生根本聽不清聲音的變化,尤其是遠處的學生只能聽到“砰砰”的抽氣聲,聲音是否變小根本無從知曉。通過聽課對比發現兩種抽氣的方式,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可見度的細節。

2.實驗順序影響教學效果的細節問題

有些實驗看起來誰先誰后沒什么本質區別,但學生接受的效果就大相徑庭了。例如:在演示“音叉發聲時音叉在振動”的實驗中,用轉換法放大其振動效果,以便于學生觀察。此實驗先后順序不一樣學生的信服程度就不一樣。一般常規做法是:先敲響音叉,再用懸線吊著的乒乓球靠近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被彈起,說明正在發聲的音叉在振動;再敲響音叉,將正在發生的音叉插入水中,水花四濺,說明正在發聲的音叉在振動。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的教師發下器材,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探究。在探究此實驗時,發現有的學生先靠近乒乓球再敲擊;有的學生先將音叉插入水中再敲擊;可能教師沒能照顧過來,教師也沒有糾正,并且也沒有讓探究成功的小組進行演示。如果忽略這一細節,勢必造成學生誤認為,音叉只在敲擊一瞬間,既發聲又振動。這是教師指導不到位出現的細節失誤。這一細節失誤,造成學生根本不知道在空氣中敲擊音叉后,發聲的音叉還在振動這一最基本的原理。

3.實驗火候影響教學效果的細節問題

演示實驗或拓展實驗,掌握恰當的火候,對教學原理的解釋無疑起推動作用,分寸掌握不好就不能說明原理了。例如:在土電話說明固體能夠傳聲的實驗中,兩個學生各執兩個小桶(話筒和聽筒)進行交流的過程,學生喊話的聲音大小,就是個火候或分寸問題,學生喊話以全班同學剛好聽不到為宜。聲音大了通過空氣傳播全班都能聽到,學生不信服;小了對方聽不清,學生仍然不信服。因此教師可以多設計幾個交流的卡片,讓聽筒一端的同學閉著眼睛聽,直到全班同學聽不到,而在聽筒一端的同學聽得都正確為止。這樣全體同學都會信服了。這是分寸細節問題。再如:有的教師在演示“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的拓展實驗中,用一軟質的礦泉水瓶子,裝入少量水,從中部用兩只手向相反的方向旋轉數圈,用以增大瓶內壓強,之后用一只手攥著整個變形的瓶子不讓其恢復原狀,另只手迅速將瓶蓋打開,只聽“砰”的一聲,瓶內冒出了很多“白霧”。此實驗的細節是:用手擰小瓶蓋放氣的時候要迅速,慢了在擰的過程中就會跑掉一部分空氣,致使“白霧”的量減小,影響演示效果。當然還要注意瓶蓋不要沖著人,以免使學生受傷。

4.干擾因素過多的細節問題

解釋物理原理用的拓展實驗,最好取干擾因素較少的實驗,進行解釋。干擾因素過多,就會影響學生的信服度。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實驗要科學,解釋原理分析也要客觀全面。例如,在驗證“做功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的拓展實驗中,有的教師用較長的氣球讓學生體驗,向氣球內吹氣手感覺氣球較溫暖,就說是對球內空氣做功,球內空氣的內能增加,造成溫度升高。然后向外放氣時手感覺涼一些,就說是對外做功內能減少,造成溫度降低。其實,影響溫度高低的因素有多種,除上述因素外,從口中吹出的氣體溫度本身就高,這也是感覺溫度高的原因,這屬于熱傳遞;另外,向外放氣時感覺到涼一些,本身也有向外散熱(熱傳遞)的因素。再者手的感覺也不一定可靠。因此,感覺本實驗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影響實驗效果的諸多因素,單從做功因素進行解釋,未免有些牽強,也不能讓學生很好的信服。再如,在說明“不同地表在同樣吸收太陽光輻射熱時,比熱大小能夠影響溫度變化的快慢,從而造成一天內(相同時間)的溫差大小差異”的拓展實驗中,有的教師在講水的比熱大,是能夠造成沿海地區晝夜溫差小,形成海洋性氣候的主要原因;泥土比熱小,是能夠造成內陸地區晝夜溫差大,形成大陸性氣候的主要原因。應用舉例,根據報紙上污損的氣象預報信息框中信息條,讓學生根據青島、臨沂兩地的氣候及溫度差(一天的最高、最低溫度)特點,判斷哪條是青島預報、哪條是臨沂的預報,這樣的拓展實驗也有些牽強,因為溫差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不能根據一兩天的溫差大小就能夠判斷地域。還有,有的教師列舉比熱拓展實驗,就說太陽照射下岸上的沙子比河水升溫快,來說明沙子的比熱比河水的小。在解釋過程中有的學生就提出,相同深度的水和沙子,沙子下更涼爽,因為他在沙灘上挖過沙子,并做過掩埋游戲親身體驗過,確實很涼爽。教師就算費盡周折也難以解釋清楚了。還有,關于用打氣筒打氣時筒壁變熱,個別學生提出是摩擦生熱,教師直接就說:不對,因為不打氣時來回抽動活塞,沒那么熱。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客觀地分析,教師可以說壓縮空氣做功是主因,它使筒內空氣內能增加,溫度升高,故而感覺到熱。再分析一下摩擦的因素,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做實驗,看不打氣時來回抽動打氣筒的活塞筒壁是否那么熱,讓學生先體驗過程,然后再作出回答,這樣學生就會信服了。